數位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嗎?從裸木畫室《目光:環形》線上人體素描談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疫情肆虐展演被迫取消的這兩年,出現大量關於實體創作轉為線上呈現的討論,也衍生出許多專為線上展出的徵件活動。看起來,整個藝術環境對於型態的轉換是積極且正向的。
裸木畫室於2020年成立,不是一個傳統的「畫室」,而是討論性別、身體與凝視的藝術團體,舉辦過讀書會、人體速寫等活動。2021年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從5月開始包含靜態展覽、劇場、演唱會等所有實體活動皆取消,而藝文工作者們紛紛開始實驗將作品搬至到線上空間的可能性。
在此大環境下,裸木畫室於6月30日舉辦了第一場的《目光:環形 》線上人體素描,本篇以此作品為主要關注點,討論參與式藝術與數位化媒介的關係。

實體與數位參與
網路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隨著網速與通訊設備的發展,虛擬參與成為今日社交活動的主體。我們體驗世界的模式漸漸改變,而藝術和發想創意的方式,從早期的單一創作者,開始朝向一種高度互文性的疊加,就如同Facebook上網友串接搞笑的迷因圖(meme),可能早晨某一人上傳的圖片,晚上已經由別的網友改版數十次,在即時的傳遞與概念不斷形變之下,變成了另一種意涵。
而在科技的影響下我們如何討論文化參與的變化?從傳統藝文銷售的角度來看,參與單純指的是「出席」,不論買票與否,參與者們親身參加了某場活動,花費了一部分時間(和金錢)而得到了某些藝術性的訊息。若是領公部門補助的團體對於出席就更有感了,在結案報告中一定會提及的是活動的觀眾人數,而人數等同於活動觸及率,可以代表該項藝文展演實際影響了多少人。
然而,從其它的角度來看,參與可以指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連結,可能是對於作品的個人詮釋,甚至是直接的互動。從此觀點來看,成功難以衡量,而「互動」也不全然一定要是互動式作品(Interactive arts);觀眾可能在幼時因某一部小說的啟發,長大後將之拍成電影,也可算是某種形式的藝術參與[1]。
本次裸木畫室的作品《目光:環形 》以人體速寫活動為基調,將邊沁(Bentham)提出的環形監獄概念,運用於活動當中。本活動使用網路會議室而非單向直播平台,多數的時間參與者觀看創作者的肢體影像進行繪畫,但此同時所有參與者匯聚於聊天室的畫面,同步投影於表演者身後的牆上,參與者觀看著模特兒,也隱約看到自己正在觀看的頭像,就如同「無限鏡子」一樣,「觀看」這個動作無限的循環著。

若提到參與式藝術,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類似於口述劇場(oral theater)的形式,群眾藉由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或透過集體創作將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呈現出來。在口述劇場裡整個製作團隊都是作者,包含提供故事的民眾、整理文本的文史學者、執行演出的劇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而原本屬於被動觀看的觀眾,則巧妙過渡到了文史資料與劇作的領域,他們的經歷以新的觀點陳述,不僅是一場記憶秀(memory show),而是加上每個參與者的個人色彩混合而成的嶄新故事[2]。
而人體速寫若以一般的模式來說,是模特兒提供身體姿態,畫家將之描繪下來,通常動作由模特自己決定,而畫室請的專業模特兒,有時還會搭配道具與音樂,結合動作呈現一個整體的情境氛圍。
若以意義上來看,雖然「繪畫」這個動作是由畫的人主導,但其內容來自於擺動作的模特兒。在美術圈的習慣裡,模特兒並不擁有作品的著作權。當然專業模特兒會收取報酬,但很常見的是,在看畫展時滿室的作者名牌,但卻不見任何一個模特兒的名字。
這樣作者獨大的狀況似乎是常態,不只是作者們選擇隱藏自己靈感的來源,我們也很難找到每場活動中參與者的存在。在高度互動的藝術呈現像是樂團表演,巡迴演唱中每場的曲目相同,但可能某一場次某些群眾塑造的氛圍特別熱絡,影響了樂手而將演出推向了完美的狀態。
但是,在事後的評論或紀錄中,永遠看不到這些間接影響作品的參與者,「作者」這個角色被放大,甚至是被孤立在社會環境之外,在評論中往往過於著重藝術目的,作者的每一個決定都被賦予了「自主意義」,而忽略了在創作中與他人與世界互動之後的關係。
裸木畫室前幾次的速寫活動,有刻意的模糊作者(畫家)的意圖;在速寫之後的分享時間中,模特兒也會就剛才的表現給予感想,而在觀眾主觀的觀看、繪畫、再客觀地聆聽之後,原先經由個人脈絡創作的畫面,經由模特的解釋與他人的表述,轉變成一種全新的意涵。

若說傳統的作者與群眾的關係有著高低差,線上活動則抹平了這個台階。在2021年4到5月間,我參與了《伽利略計劃》的獨劇活動,此由小劇場學校的部分成員發起,是一個長期關於創作論述的戲劇實驗,經由文本解析、讀劇與講座,探討劇場與表演的關係。
活動初期的排練和講座仍為實體參與,但剛好最後一週的讀劇呈現改由線上舉行;最後的獨劇時間長達8小時,由團員與觀眾一同協力完成,我原本想像狀況應該是很慘烈的,像遠距上課一樣點名無人應大家都離線,在各種尷尬和冷場中結束,但沒想到在各種網速和延遲問題干擾之下,活動是挺順利,甚至有比實體聚會更融洽的氛圍。
這感覺與參與這次裸木的《目光:環形 》有類似之處,當虛擬阻隔了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卻也將所有人擺在同樣的位階上;在數位的狀態下,所有人包含創作者與觀眾都是獨立且平等的個體,尤其在參與式創作中佔多數環節的「發言」,若以傳統的形式人們可能會受制於性別、年齡與身份,以一個「符合自己角色」的設定發表意見。但若為數位參與,在螢幕畫面上只顯示代稱的情形下,不用背負身份的包袱單純以人的角色說話,可能更多的參與者能夠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
線上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8-11 防疫期間外出規定不得脫下口罩,「慢性蕁麻疹」心酸誰人知?
- 2021-08-11 新增12例本土確診、2例死亡,23日起第六輪疫苗接種將施打高端「至少會有60萬劑」
- 2021-08-11 數位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嗎?從裸木畫室《目光:環形》線上人體素描談起
- 2021-08-10 新增3例本土案例、1例死亡,陳時中:莫德納都會先準備2劑、不會先用掉
- 2021-08-09 美國Delta變異株肆虐,CDC髮夾彎恢復「口罩令」,亞馬遜祭出打疫苗可抽千萬獎金
Tags:
這樣用手機才安全!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出門可能會忘了帶錢包、忘了帶鑰匙,但絕對不會忘記帶的肯定就是「智慧型手機」,畢竟生活中的資訊取得、溝通聯繫甚至是金融交易…等必要功能都靠手機完全包辦,甚至我們重要的個人隱私也都保存其中-小至通訊錄、行事曆、電子郵件到大量的照片、影片,甚至是各類應用服務的帳號密碼,也正因如此,手機成為近幾年資安威脅的主要目標。
雖說智慧型手機的資安風險愈來愈高,但絕大多數使用者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手機資安防護的重要性,不過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牽涉手機平台的資安案例出現在新聞上,也讓大家慢慢開始重視到「行動資安防護」的重要性。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來說,建立起正確的資安防護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若是忽視了主動防護的意識,下一個新聞上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也要為大家帶來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有看有保庇哦!
秘技之一:來路不明的 Wi-Fi 、網站不要連
大部分的手機都會搭配 4G 或 5G 行動網路,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用吃到飽的資費,因此若是在家中或公司之外的公共場合,多半會尋找可免費使用的 Wi-Fi 網路,不過這些 Wi-Fi 若是由公共設施如機場、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店家所提供,相對較無資安疑慮,但若是未知來源且沒有加密鎖定的 Wi-Fi 訊號,就需要格外留意,可能會有傳輸資料遭受側錄,或是被路由器導引至帶有惡意程式或騙取個資的網頁。

除了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手機若有針對這些資安隱患有所防護,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有額外的保障,像是三星的 Galaxy 系列手機,就加入了 Knox Vault 主動防護機制,且不僅止於系統面的安全性,更將關鍵的硬體元件也列入防護的一環,在手機開機後便能完整監控系統核心,確保沒有受到外來惡意程式的竄改,帶來即時保護且從不間斷!

秘技之二:密碼設定有一套,生物辨識更可靠
對於手機使用者來說,資安防護的第一線就是「密碼鎖定」,除了各類型的應用程式服務,手機的螢幕鎖定也是必要一環,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切莫不要因為方便記憶,就使用組合簡單、容易被破解的密碼組合,像是單純用生日、英文名字…等較容易被猜中的組合,也要避免所有的網路服務都使用同一組密碼。
當然,以手機鎖定來說,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生物辨識」,像是 iPhone 的臉部辨識 Touch ID,或是一般手機常見的指紋辨識等,更能兼顧使用便利與安全性。

針對重要的密碼與生物辨識資料,三星的 Knox Vault 也考量到儲存與傳輸過程的安全,手機中除了有安全處理器為相關資料的傳輸加密,內部的安全記憶體更讓密碼與生物辨識特徵資訊妥善保存,不會隨意外洩或被破解。

秘技之三:真正隱私的資料避免長期存於手機
過去經常看到有使用者因為維修電腦、手機時發生隱私資料遭到外流的情況,尤其是一些私密的照片、影片,都有可能在手機送修甚至遺失時,遭到有心人士破解盜取資料,而這些狀況一般來說很難避免,也因此會建議大家,如果是真的不能曝光的內容,建議不要選擇長時間保存於手機之中,而是選擇不易外流的儲存方式,例如:隨身碟、外接硬碟。

當然,如果手機中真的有重要的隱私資料需要保存,三星 Galaxy 手機內建的「安全資料夾」會是相當可靠的選擇,除了同樣採用三星 Knox Vault 技術防護,更是手機原有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區塊,也能夠透過應用市集安裝程式,而且能與手機原本的程式相互區隔,使用上更為彈性。

秘技之四:非官方來源應用不亂裝,權限允許要看清
智慧型手機之所以功能強大,主要在於和電腦一樣能夠透過各類型應用程式的安裝來擴充更多功能,雖然應用程式造就了手機的便利性,但使用者可能會因為忽視應用程式的取得來源,而不小心「引狼入室」。
對於蘋果用戶來說,除非進行系統越獄才能使用非 App Store 來源的應用程式,因此相對接觸到有問題 App 的機率較低,但 Andriod 平台是可以透過 APK 方式來安裝應用,且除了 Google Play 之外,也有不少第三方的應用商店,甚至是直接從應用官網下載的使用形式,因此對於可能暗藏惡意程式的 App 較難防範。

當然,即使是官方來源的應用程式,也需要格外注意這些程式對於系統權限存取的要求是否合理,當應用程式會索取本身功能以外的系統權限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像是明明是相機應用,卻索要聯絡人、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的權限,就明顯有問題 ,因此也提醒大家,在安裝 App 的同時,對於這些權限存取不可不慎。

除了注意應用程式的來源與安裝權限需求,對於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來說,也能好好活用「隱私權設定表」這樣的主控頁面全盤掌握所有應用程式的動態,快速找出哪一款 App 有異常行為,同時對於實體的定位與網路上的行為痕跡也能選擇關閉,讓你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上的隱私都能受到保護。
秘技之五:可疑連結不亂點,就算是親友傳來也要先確認
一直以來,資安威脅的主要來源就是「釣魚連結」,且從過去常見的電子郵件、網站慢慢轉移至各類型的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工具與手機簡訊,可說是最「與時俱進」的一種資安攻擊手法,若是一不注意點擊了這些連結,手機系統就可能遭到入侵,為駭客開了一道「後門」,隱私資料可能全都曝光。

當然,若是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面對愈來愈泛濫的釣魚連結威脅,也能透過 Knox Vault 的即時防護功能為自己多增加一道保險,確保手機使用期間的安全,無需定期為手機重開機來避免作業系統受到入侵而被植入惡意程式,甚至手機關機時,硬體層面也有防止實體破壞、資料偵測的機制,讓手機內的隱私資料獲得完整保護。

結語
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帶來便利性,但卻也同時帶來資安方面的風險,在仰賴手機功能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建立正確的資安防護意識,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駭客鎖定的目標,不如提前建立好完整的防範機制。
但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太多資安技術知識的使用者來說,主動做好資安防護絕非易事,相對的,選擇妥善考量資安防護技術的產品,或許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三星早在多年前就導入 Knox Vault 技術至行動平台,更逐步完善防護機制,相對的更能讓使用者在不需要額外進行功能設定的情況下,就享有完整防護機制,更能妥善守護用戶的隱私安全,也成為眾多手機品牌中最值得信賴的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蘋果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