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數位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嗎?從裸木畫室《目光:環形》線上人體素描談起

數位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嗎?從裸木畫室《目光:環形》線上人體素描談起
Photo Credit: 裸木畫室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疫情肆虐展演被迫取消的這兩年,出現大量關於實體創作轉為線上呈現的討論,也衍生出許多專為線上展出的徵件活動。看起來,整個藝術環境對於型態的轉換是積極且正向的。

裸木畫室於2020年成立,不是一個傳統的「畫室」,而是討論性別、身體與凝視的藝術團體,舉辦過讀書會、人體速寫等活動。2021年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從5月開始包含靜態展覽、劇場、演唱會等所有實體活動皆取消,而藝文工作者們紛紛開始實驗將作品搬至到線上空間的可能性。

在此大環境下,裸木畫室於6月30日舉辦了第一場的《目光:環形 》線上人體素描,本篇以此作品為主要關注點,討論參與式藝術與數位化媒介的關係。

裸木畫室提供2
Photo Credit: 裸木畫室提供
《目光:環形 》

實體與數位參與

網路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隨著網速與通訊設備的發展,虛擬參與成為今日社交活動的主體。我們體驗世界的模式漸漸改變,而藝術和發想創意的方式,從早期的單一創作者,開始朝向一種高度互文性的疊加,就如同Facebook上網友串接搞笑的迷因圖(meme),可能早晨某一人上傳的圖片,晚上已經由別的網友改版數十次,在即時的傳遞與概念不斷形變之下,變成了另一種意涵。

而在科技的影響下我們如何討論文化參與的變化?從傳統藝文銷售的角度來看,參與單純指的是「出席」,不論買票與否,參與者們親身參加了某場活動,花費了一部分時間(和金錢)而得到了某些藝術性的訊息。若是領公部門補助的團體對於出席就更有感了,在結案報告中一定會提及的是活動的觀眾人數,而人數等同於活動觸及率,可以代表該項藝文展演實際影響了多少人。

然而,從其它的角度來看,參與可以指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連結,可能是對於作品的個人詮釋,甚至是直接的互動。從此觀點來看,成功難以衡量,而「互動」也不全然一定要是互動式作品(Interactive arts);觀眾可能在幼時因某一部小說的啟發,長大後將之拍成電影,也可算是某種形式的藝術參與[1]。

本次裸木畫室的作品《目光:環形 》以人體速寫活動為基調,將邊沁(Bentham)提出的環形監獄概念,運用於活動當中。本活動使用網路會議室而非單向直播平台,多數的時間參與者觀看創作者的肢體影像進行繪畫,但此同時所有參與者匯聚於聊天室的畫面,同步投影於表演者身後的牆上,參與者觀看著模特兒,也隱約看到自己正在觀看的頭像,就如同「無限鏡子」一樣,「觀看」這個動作無限的循環著。

目光環形作者速寫
Photo Credit: 葛昌惠提供
《目光:環形 》作者的速寫

若提到參與式藝術,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類似於口述劇場(oral theater)的形式,群眾藉由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或透過集體創作將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呈現出來。在口述劇場裡整個製作團隊都是作者,包含提供故事的民眾、整理文本的文史學者、執行演出的劇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而原本屬於被動觀看的觀眾,則巧妙過渡到了文史資料與劇作的領域,他們的經歷以新的觀點陳述,不僅是一場記憶秀(memory show),而是加上每個參與者的個人色彩混合而成的嶄新故事[2]。

而人體速寫若以一般的模式來說,是模特兒提供身體姿態,畫家將之描繪下來,通常動作由模特自己決定,而畫室請的專業模特兒,有時還會搭配道具與音樂,結合動作呈現一個整體的情境氛圍。

若以意義上來看,雖然「繪畫」這個動作是由畫的人主導,但其內容來自於擺動作的模特兒。在美術圈的習慣裡,模特兒並不擁有作品的著作權。當然專業模特兒會收取報酬,但很常見的是,在看畫展時滿室的作者名牌,但卻不見任何一個模特兒的名字。

這樣作者獨大的狀況似乎是常態,不只是作者們選擇隱藏自己靈感的來源,我們也很難找到每場活動中參與者的存在。在高度互動的藝術呈現像是樂團表演,巡迴演唱中每場的曲目相同,但可能某一場次某些群眾塑造的氛圍特別熱絡,影響了樂手而將演出推向了完美的狀態。

但是,在事後的評論或紀錄中,永遠看不到這些間接影響作品的參與者,「作者」這個角色被放大,甚至是被孤立在社會環境之外,在評論中往往過於著重藝術目的,作者的每一個決定都被賦予了「自主意義」,而忽略了在創作中與他人與世界互動之後的關係。

裸木畫室前幾次的速寫活動,有刻意的模糊作者(畫家)的意圖;在速寫之後的分享時間中,模特兒也會就剛才的表現給予感想,而在觀眾主觀的觀看、繪畫、再客觀地聆聽之後,原先經由個人脈絡創作的畫面,經由模特的解釋與他人的表述,轉變成一種全新的意涵。

裸木畫室提供(攝影小荳)
Photo Credit: 攝影小荳,裸木畫室提供

若說傳統的作者與群眾的關係有著高低差,線上活動則抹平了這個台階。在2021年4到5月間,我參與了《伽利略計劃》的獨劇活動,此由小劇場學校的部分成員發起,是一個長期關於創作論述的戲劇實驗,經由文本解析、讀劇與講座,探討劇場與表演的關係。

活動初期的排練和講座仍為實體參與,但剛好最後一週的讀劇呈現改由線上舉行;最後的獨劇時間長達8小時,由團員與觀眾一同協力完成,我原本想像狀況應該是很慘烈的,像遠距上課一樣點名無人應大家都離線,在各種尷尬和冷場中結束,但沒想到在各種網速和延遲問題干擾之下,活動是挺順利,甚至有比實體聚會更融洽的氛圍。

這感覺與參與這次裸木的《目光:環形 》有類似之處,當虛擬阻隔了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卻也將所有人擺在同樣的位階上;在數位的狀態下,所有人包含創作者與觀眾都是獨立且平等的個體,尤其在參與式創作中佔多數環節的「發言」,若以傳統的形式人們可能會受制於性別、年齡與身份,以一個「符合自己角色」的設定發表意見。但若為數位參與,在螢幕畫面上只顯示代稱的情形下,不用背負身份的包袱單純以人的角色說話,可能更多的參與者能夠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

線上呈現是實體展演的替代品?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