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宅配業者轉型,工研院、新竹物流合作台灣首輛「物流自駕車」上路測試

疫情催化宅配業者轉型,工研院、新竹物流合作台灣首輛「物流自駕車」上路測試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終於有大型物流業者開始嘗試運用自駕車發展無人技術,由新竹物流與工研院共同合作的一項自駕物流服務實驗計畫,催生出臺灣首輛物流自駕車,跨出了臺灣「自駕車產業」的一大步,這不僅是國內最新核准的自駕車沙盒實驗案,也是國內物流開放場域測試的自駕車第一案。

由KPMG發表的《2020年自動駕駛汽車準備度報告(Autonomous Vehicles Readiness Index)》,根據各國的技術創新程度、政策及法規、基礎建設、消費者接受度等,評比30個國家自駕車佈局,由新加坡拔得頭籌,依序名次為荷蘭、挪威、美國等則緊追在後,而台灣為了接軌國際趨勢,由經濟部擘劃結合工研院、新竹物流的無人載具計畫,終於在今(2021)年將催生了首輛物流自駕車。

經濟部推「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接軌國際趨勢

台灣在去年首次被納入《2020年自動駕駛汽車準備度報告(Autonomous Vehicles Readiness Index)》評比中,暫時名列13。隨著國際上電動車產業日漸成熟,「無人」商機的發展成為趨勢,自動駕駛的落地,也成為該評比的關鍵指標。

經濟部指出,因應社會發展需求,推動「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已成功於彰濱工業區、高雄愛河及台北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及科學園區、新北淡海及桃園青埔等地進行上路實驗。

經濟部公告,截至去年6月止,已核准通過勤崴、高雄輪船、台灣智駕、理立系統4家公司提出6案「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於實際場域進行上路測試,其中5案為自駕車,1案為自駕船。

其中台灣智駕公司於台北市信義路進行的創新實驗,是國內首件於夜間時段進行實驗;另在彰濱工業區由勤崴國際公司進行自動駕駛的創新實驗,提供了偏僻觀光地區乘客接駁服務。

去年下半年,又再開闢台中水湳、桃園機場、新竹高鐵站等地,陸續進行自動駕駛接駁服務的實驗,逐漸落實到如捷運站到社區、學校、購物中心等最後一哩的接駁服務當中,各地方政府紛紛響應與業者合作進行創新計畫。

特別引人矚目的是,今年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最新一批核准的實驗案,工研院將與新竹物流合作,以自動駕貨車行駛往反新竹與竹科兩個配送營業所送貨,來回全長約1.9公里,可望成為台灣首輛物流自駕車。

台灣首輛物流自駕車開始上路測試

經濟部技術處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辦公室主任雷震台對外表示,台灣交通以大眾運輸為主,但隨著少子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駕駛勞力一定會不足,自駕車就能補起這塊缺口。

他強調,無人載具實驗在今年要更多元化,去年多以「載人」為主,今年要跨到「載物」。除了從人流跨到物流,雷震台也指出,使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物流檢測也是今年的重點,而實驗情境一再往外拓展,應用層面將會更廣。

《關鍵評論網》詢問業內人士指出,自從國內爆發疫情以來,物流業第一線人員面臨可能染疫的風險,且因民眾宅在家導致網購數量暴增,物流需求大幅提高,人力相當吃緊。

他表示,物流自駕車的確可以解決後疫情的病毒威脅,也可以使人力不足的情況得以緩解,但是也擔憂未來物流自駕車逐漸普及上路後,自身的工作權益是否會受到損害。而目前公司的自駕車計畫,上在發展中,離大規模營運還需要時間。

去年工研院所發行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中採訪新竹物流總經理李正義就曾透露,因應疫情物流配送已經朝向無接觸發展。他當時表示,新竹物流投入無人配送車的研發,除了期望能解決將來可能面臨的司機人力不足問題,也預期透過無接觸配送,來減少營運成本。

不過自駕車並非完全不需要人工控制。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標準,自動駕駛分為0至5級。等級0無自動化、等級1駕駛輔助、等級2部分自動,中等級0~2仍需要人類監控駕駛環境,至於等級3至5則交由系統監控,等級3是有條件自動,等級4高度自動,最後等級5,才是完全自動。

日前克萊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動系統研究中心主任詹景堯受訪指出,特斯拉配備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大約僅落在Level 2的程度。另外,他強調以台北的交通來說,城市道路複雜,馬路上有汽車、公車、機車、腳踏車等多類車種,自駕車適應台灣環境還有段時日。

詹景堯認為,台灣要提高一般大眾的接受度,將自駕車用在機場航站、停車場接駁,這類固定路線的「封閉式接駁」,或是長途運輸的物流車隊,商業化的機會比較大。而未來台灣如何結合自身資通訊產業的專長,發展自駕車產業成為世界關切的焦點。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