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真是「渣男」代名詞嗎?讀完張幼儀、陸小曼的故事後我遲疑了

徐志摩真是「渣男」代名詞嗎?讀完張幼儀、陸小曼的故事後我遲疑了
Photo Credit: 白布飘扬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徐志摩的生命很早就停止了,我們來不及看到他更長遠的變化。他的形象停在「理想主義者」、「單純浪漫」、「做自己」的階段,但他身邊的人,則繼續走下去,展現了更深層蘊藉的生命。

《小腳與西服》的紀錄者張邦梅,也曾問過幼儀這個問題。

張幼儀是這麼回答的: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人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這是愛嗎?愛志摩到為他養生送死毫無怨懟?我總感到疑惑。又或者,我更疑惑的是,人世間的情感,就只有男女之間「愛」和「不愛」的二元對立嗎?

分享完幼儀這段話,時間已近下課,我只拋出一個問題:「幼儀做了這麼多事,這是愛情嗎?」便下課了。

但有趣的是,學生還沒回應,家長倒先傳來訊息了:「老師,我也跟著一起聽課,我覺得張幼儀並不是只有愛情這麼簡單。我也做人媳婦二十多年了,公婆對我的照顧疼惜,我感念在心。孝敬兩老不是為了丈夫,是為我自己的情義。」

是的,恩義。

年輕孩子總愛問我,張幼儀愛徐志摩嗎?林徽因有愛過徐嗎?徐到底愛林還是愛陸?愛情本就是各種小說戲劇謳歌的素材,尋得人生的靈魂知己,彷彿就是生命最重要的任務。

可是有些年歲後,我們會知道,人世間的情感,真的不是只有愛情一種答案。張幼儀說她不懂什麼愛不愛的,我想,她懂得的,她的愛更簡單也更複雜,更深沉而寬廣。

在男歡女愛前,她更重視的是「恩義」、「道義」。在愛之後還有了「義」,更多了不離不棄的責任。當年徐毫不猶豫地拋棄了懷有身孕的幼儀,但幼儀終其一生,未拋棄過任何人。

我們這個時代總歌頌著個人主義的鮮明色彩,「做自己」彷彿就代表了自由、叛逆。很多人給張幼儀的評價是「擁有傳統美德的女子」,總是在犧牲奉獻。

但是,為什麼不能解讀為:「對張而言,盡恩義、明道義,就是她所追求的人格境界呢?」

她也是做自己的,她吃苦、但她安心。她的人生也許缺少縱情放誕、狂放激情,但癡戀激情會隨著時間褪色,恩義卻比愛情多了不離不棄的持久。

金岳霖雖愛戀林徽因,但當他決心不要打擾梁林婚姻時,他便謹守朋友身分。林徽因生病時,金岳霖燉了雞湯送去,每次都是送到便離開,不多做停留。翁瑞午和陸小曼的關係頗受爭議,二人同居、還是鴉片好夥伴。但該怎麼說呢?徐死後,翁瑞午不離不棄的照顧了陸小曼將近四十年。

徐志摩的生命很早就停止了,我們來不及看到他更長遠的變化。他的形象停在「理想主義者」、「單純浪漫」、「做自己」的階段,但他身邊的人,則繼續走下去,展現了更深層蘊藉的生命。

這一次重講徐志摩,我不禁重新思考:我應該只用個人好惡評斷作家成就嗎?我應該只用個人好惡影響學生的判斷嗎?我討厭一個人,到底是因為真的理解他,還是因為我在他身上投射了某個我所厭惡的特質?

還有最後,只用愛情二字,可以解釋人世間所有情感嗎?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一堂課,但我希望給學生(說不定還有線上旁聽的家長)、給自己,一個再三沉澱思量的空白作答欄。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