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各國實施經濟制裁之際,中國資助軍政府600萬美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中國對緬甸影響力逐漸增加,包括開通橫跨國境的石油天然氣管線、經濟特區計畫與主要機場的建設。緬甸反軍政府人士多半批評中國協助軍政府掌權,但北京否認緬甸反對派的批評,並表示支持通過區域外交解決緬甸當前的危機。
緬甸軍政府外交部9日表示,中國將提供600萬美元(約1億6000萬新台幣)資助緬甸21項發展計畫,這表明在緬甸軍政府執政下,中國恢復與緬甸的合作。此外,中國8日運送疫苗到緬甸時,稱呼緬甸軍政府為「政府」(government)。
緬甸因政變導致進一步經濟惡化,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執行凍結軍方領袖資產,並制裁軍方企業,不少企業也紛紛撤出緬甸,軍政府為籌款開始拍賣天然資源。作為緬甸主要經濟援助國的日本曾憂心貿然切斷往來,緬甸軍政府可能逐年往中國政府傾斜。
《路透社》報導,不同於西方國家譴責軍政府掐斷民主化進程和濫殺監禁異議者,中國與緬甸展開合作提供經濟資助,對緬甸採取軟性態度,中國也表示,將與緬甸維持「穩定」關係視為第一優先,而非「干擾」。
緬甸外交部聲明指出,中國將透過瀾湄合作(Mekong-Lancang Cooperation, LMC)框架提供資金,將用於該國文化、農業、科學、旅遊及自然災害預防等21個發展計畫。9日,緬甸與中國駐緬大使簽署這項協議,中國大使館則在其臉書官方帳號證實協議的簽署。
中國官媒《新華社》10日報導,緬甸接收來自瀾湄合作的專項基金,用於21項發展計畫。根據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說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至今共資助過緬甸73項計畫。
中國發起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最初是在2016年3月第一屆瀾湄合作領袖所擬定的。該資金是為了資助參與瀾湄合作六個國家的小型與中型規模合作計畫,包括中國、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和泰國。根據中國外交部聲明,6月8日瀾湄合作在重慶舉行第六次外長會議,制定《瀾湄合作合作五年行動計畫(2023—2027)》,中國將繼續透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六個湄公河國家實施更多合作計畫。
自2月1日軍方政變以來,緬甸前政府資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港譯「昂山素姬」)至今仍被關押,正面臨多項罪名審判。緬甸反軍政府人士多半批評中國協助軍政府掌權,但北京否認緬甸反對派的批評,並表示支持通過區域外交解決緬甸當前的危機。
近年中國對緬甸影響力逐漸增加,包括開通橫跨國境的石油天然氣管線、經濟特區計畫與主要機場的建設。西方國家持續提供緬甸緊急援助,包括華府10日宣佈將提供500萬美元(約1億3899萬新台幣)給救援團體,協助處理緬甸進來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飆漲危機。
日本國會已決議拒絕承認緬甸軍政府,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也積極爭取各國承認其為緬甸合法政府。《伊洛瓦底》報導,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與緬甸軍政府外交部長溫納貌倫(Wunna Maung Lwin)透過線上視訊會議簽署合約,在會議過程,陳海稱呼溫納貌倫「聯邦外交部部長閣下」。6月首週,陳海曾和溫納貌倫在首都奈比多(Naypyitaw)會面,成為第一個與緬甸軍政府外交部長會面的大使
8月1日軍政府宣布成立一個新的「看守政府」,發動政變的敏萊昂(Min Aung Hlaing)自命為總理,繼續掌權,8日中國運送疫苗到緬甸時,稱呼軍政府為「政府」(government)。先前,北京仍避免直接稱呼軍方政權為政府,8月以前,中國送疫苗到緬甸都稱呼為緬甸國家(country)。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緬甸中國關係專家Yun Sun分析,「我想,中國認為軍事政變是成功的,且可繼續留在那裡。」
中國是緬甸主要投資國,並在緬甸進行策略性基礎建設計畫,包括能源管線和提供北京直通印度洋的關鍵路線的港口。中國也提供政治與軍事支援給在中緬邊境的各民族武裝組織(EAO’s)。有民族武裝組織領袖告訴《伊洛瓦底》記者,中國對緬甸政策已包含後政變時代了,北京也開始部署多樣化策略,攏絡緬甸新、舊政治勢力,他們透露中國也用新的方式和民族武裝組織接觸,但並未詳細說明。
軍方拍賣寶石木材
《日經新聞》4月報導,軍方在首都奈比多進行為期10天的寶石、玉石和珍珠拍賣。據緬甸官方媒體報導,寶石拍賣4月9日結束,每天銷售收入達100萬至640萬美元(約2779萬到1億7791萬新台幣)。主持寶石拍賣的企業,是兩家軍方掌控之大型企業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 Myanma Economic Holdings Limited)和緬甸經濟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的相關企業。
《伊洛瓦底》6月報導,6月23日到24日,軍方舉行木材拍賣籌措現金。國營緬甸木業公司(Myanmar Timber Enterprise)控制緬甸木材銷售,5月底曾分別舉辦三場拍賣,賣出將近1萬300噸木材,收益約500萬美元(約1億3899萬新台幣)。這批出售木材是來自前民選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政府,所扣押的20萬噸非法木材的一部分。
軍政府相關產品受到國際制裁與民主活動倡議的抵制,軍政府手頭缺乏強勢貨幣(Hard Currency,或譯為保值貨幣)。華府已對緬甸木業公司以及與緬甸進行木材貿易的組織與個人,均實施制裁。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