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研院彭仁郁談「被主動忽略」的家內性侵,「遭亂倫扼殺的伊底帕斯」如何走出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家內性侵的複雜性在於施暴者同時是親近的家人。彭仁郁指出:「家庭性侵事件的未成年受害者往往不太願意接受社工、師長或檢調單位的協助,主要原因在於,在自我保護和保護家人之間,難以找到兩全的解決方法。」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曹馭博|編輯、攝影:張傑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仁郁與我們聊到,她高中時與朋友們的談心經歷。當時眾人圍著鋼杯,用電湯匙煮東西吃,一邊談到彼此曾受到過的性騷擾。
「在此之前,每個人都以為只有自己發生過憾事,羞恥於述說,等到每位同學都講完自身經驗之後,大家才驚覺,明明許多人都曾受過那樣的對待,但是為什麼過去沒有說、不敢說,甚至自己還感到丟臉呢?」
1999年彭仁郁負笈法國,花了六年做田野調查、實習與完成博士學位,又花了六年才取得臨床精神分析師資格。談起這段經歷,彭仁郁說當時正在猶豫是否要出國深造時,剛好讀到鋼琴家琳達・卡汀(Linda Cutting)一點一滴重建創傷記憶的自傳《記憶空白:鋼琴師的童年、音樂與傷痕》(Memory Slips: A Memoir of Music and Healing),讓她下定決心鑽研這個領域。
書中敘述天才鋼琴師卡汀幼年時遭受父親性侵,隨著年歲漸長,儘管被性侵的記憶曾藉由音樂而逐漸淡忘,但於25歲的新秀首演時,現場一位遲到觀眾突如其來的腳步聲,使卡汀出乎意料地陷入解離狀態(dissociation)。
幼年時期被性侵的記憶,忽然如快拍影像般浮現,失去樂譜記憶的雙手懸滯在琴鍵上方,第一個樂句以後,是一整片空白。破碎不已的受暴記憶驀然湧現,使卡汀開始無法正常言語。她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療養,在一連串的波折之下,卡汀終於在1995年重返舞台。
「卡汀的故事是我的第一個『案例』,我想探討的是,為什麼嚴重暴力的創傷記憶會被忘記?為什麼經過長期練習而幾乎已被身體記住的音樂會化為烏有,甚而讓一個人失去原本精湛的技能?」彭仁郁的眼神帶著堅定。
當家內性侵發生時,一個小孩要承擔多少壓力?
彭仁郁指出,現在臺灣對於未成年強制性交的法制化和社會扶助,確實已有長足進展,但家內性侵的通報比率仍偏低,政府提供的處遇也不見得能滿足受害者需求。
由於大部分家內性侵案件的受害者年齡較低,性意識尚未啟蒙,且與家庭成員關係緊密,反而也就更容易相信加害人諸如「小朋友要乖乖聽話」、「這是愛你的方式」、「只是跟大人玩遊戲」等說詞。
孩子通常不會防範家人,往往要等到學校性教育課堂上談論性議題,或旁人談論性侵事件的態度,才隱約察覺不對勁。
「在大部分的童年性侵案件裡,受害者通常難以靠自己的判斷,來掂量自己受暴的嚴重性。」彭仁郁說道:「同時,整個社會也不斷在灌輸集體的評斷,包括以妖魔化的方式描繪加害者,並對受害者抱持著標準化的想像,往往容易擊潰受害者的情感依附和心理秩序。」
家內性侵的複雜性正在於施暴者同時是親近的家人,然而無論是一般人的觀感、社會處遇或司法體制,仍習慣斷下善惡二元對立的評價,使得亂倫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加大,導致受害者產生新的傷痕。
受害者可能為了保護加害者,或不想成為「破壞」家庭的人,選擇忍氣吞聲,因而出現「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他/她不是壞人啊?」「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不該說出來?」等自我否定和自我歸咎的想法。

彭仁郁指出:「家庭性侵事件的未成年受害者往往不太願意接受社工、師長或檢調單位的協助,主要原因在於,在自我保護和保護家人之間,難以找到兩全的解決方法。」
一般情況下,當學校老師發現孩童精神不好、有複合性家暴性侵等情形,為了保護兒童而必須向主管機關通報。但彭仁郁說其後檢調的一系列動作,往往容易讓家人指責孩童是「說謊者」或「告密者」。
由於通報後進入訴訟程序的雙方依然是一家人,對受害者來說,這些外來的「幫助」形同強制她/他「背叛」家庭,或是逼迫家人選邊站,讓搖搖欲墜的家庭關係進而崩毀。
彭仁郁肅然道:「實際上,孩子只是想要停止加害者性侵或施暴的那個行為而已,並不想與家人分開。」矛盾的是,當法律保護機制啟動時,受害者便會與家人敵對相向。
創傷主體的發聲困境
「這真的相當兩難。」彭仁郁感慨,許多專業工作者經常反映,性禁忌、性汙名與傳統家庭價值是阻礙通報的重要因素。受害者往往會擔憂社會觀感而備感壓力,特別在臺灣社會「家醜不得外揚」的傳統觀念下更是如此。她提到:「專業工作者在處理案件時,遭受的不只是被害者家族成員的抵制,有時甚至是一整個社區的敵意。」
除了通報上的困難,當事人是否能被好好的「信賴」也是難處。
相較於語言表達能力未發展完全的孩童,具有社經地位且善於表達的家長,可能運用誠懇的言詞,聲稱孩子的控訴僅是幻想,說服有關單位不要介入。
此外,受害者也可能因長期受暴,而對於他人的言行接觸有更多防衛心,或令人看來誤以為是精神疾病的徵狀,這些與人相處的言行舉止,都可能引發別人質疑其話語的真實性。
「當受害者被標示『瘋子』或『病人』,便不會有人相信他的言語。」彭仁郁強調此時受害者便更加確信,加害者可以全面掌控她/他的生命,讓她/他永遠無法脫離原生家庭的暴力。
性侵伴隨著的不只是肢體暴力,還有心靈摧殘、言語暴力與情感操縱等行為。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有時性侵事件中的性行為本身甚至不一定是最嚴重的暴力。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