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嚴峻階段所有長照服務停止,為何認知症家庭照護者紛紛抓狂?

疫情嚴峻階段所有長照服務停止,為何認知症家庭照護者紛紛抓狂?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何疫情嚴峻階段,所有長照服務停止,許多認知症家庭照護者紛紛抓狂?在於他們不知道如何規劃活動與照護,過去依賴政府喘息服務,他們可以處理自己的事情,少有家庭照護者會利用長者去參與日照或社區據點活動時,趕緊去學習認知症照護知識與技能,因為連學習地方都找不到,如何能學習?

疫情逐漸趨緩,從7月23日宣布警界降至二級後,每天的新增本土病例經常維持個位數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逐漸解封,長照服務也開始逐步恢復,衛福部分別公布各項長照服務的因應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管理指引。

但其中認知症(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據點的防疫管理指引,引發民間團體的不滿,認為過於嚴苛,甚至將導致這些據點無法生存,事實上,這正是該徹底檢討認知症政策時刻,該將有限資源放置於對認知症家庭最有效的地方:培力家庭照護者。

台灣認知症政策是要提供何種服務的體系?

衛福部從7月14日先提出「衛生福利機構(社區型)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宣布社區式機構可在工作人員疫苗施打率達8成且做好防疫整備工作狀態下,適度鬆綁,逐步恢復提供服務。

適用對象包括:社區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機構(日間照顧、小規模多機能)、附設於住宿機構日間照顧服務、身心障礙日間型服務(含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社區式日間照顧、日間服務機構)、精神復健機構(日間型)、早期療育機構。

隨後,於7月22日再公布「認知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再於8月12日公布,有條件放寬住宿式長照機構訪客管理措施,除台北市、新北市仍維持暫停訪客,其他縣市則有條件開放探視。

這其中,唯有共照中心社區據點的防疫管理指引,引發民間團體的不滿,認為過於嚴苛,甚至將導致這些據點無法生存,他們認為,配合防疫措施需要增加工作人力,且需減少活動出席人數,結果卻使得補助經費驟減,嚴重影響據點營運的意願和認知症照護服務的穩定性。

民間團體指出,社區據點是專門提供認知症家庭多元複合支持服務的場域,服務內容包括辦理認知促進活動、緩和認知功能退化活動、照顧者訓練課程及照顧者支持團體、協助轉介疑似認知症患者、連結相關長照資源等。

全台目前有95家共照中心,508處社區據點,遍布22縣市,宣稱一年服務逾1.5萬人。

如果共照中心下的社區據點被定位為:專門提供認知症家庭多元複合支持服務的場域,理想中是一個國中學區該有一處,概念上是希望成為社區認知症照護支持網的地點,但這卻與長照2.0服務體系中的日間照顧中心的發展目標是重疊的,且蔡英文總統於2020年總統選舉的政見中提出「一國中學區一日照」標準來設置日照,教育部最新統計的814個國中學區,如果每一國中學區都設有日照及社區據點,不就成為雙頭馬車,認知症社區支持網應歸誰負責建立?

曾有位神經內科醫師,並擔任共照中心負責人在媒體公開表示:「如果大家期待由輕度到重度的認知症患者在病程的每一階段都能透過共照中心以及社區據點中獲得令人滿意的照護,那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

直接點出共照中心當前功能與困境,完全看不到誰在負責社區認知症照護支持網,僅有地方政府利用共照中心的服務再依地理區域劃分各自責任區,但見不到社區照護網的建立,當然也見不到十級的服務功能,因為衛福部從未有如此規劃,遑論政策目標。

共照中心下的社區據點歸屬共照中心,每年向地方政府申請計畫補助,提供社區免費服務,理論上接受共照中心輔導;日間照顧中心則屬於長照2.0服務體系的喘息服務項目,納入長期照顧給付支付制度中,歸地方政府負責長照業務的主管機關管理,目前多為社會局。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先要「認定問題」,當問題認定錯誤,後續的解決方案也就不可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這正是台灣許多政策被誤導、或是資源浪費在不適當的地方,該探討的是:台灣的認知症政策是要提供何種服務的體系。

歸根究柢要思考的是:長照服務中的認知症服務是要服務誰?他們需要何種服務?政府是否能提供及滿足他們需求?政府是要給魚吃?讓他們永遠依賴政府服務?還是要教他們如何釣魚?讓認知症家庭能獨立自主照護?是要雙頭馬車持續下去,讓兩個和尚挑水沒水喝嗎?

長照服務中以認知症照護最為特殊,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多,這也是為何在長照給付中,會提供認知症照護的費用較高,倘若居服員參加二十小時認知症專業訓練,領有證書,提供認知症患者居家服務時,另外還有每天五十元的加給。

原因就在認知症照護知識與技能是跨領域的範疇,需要長期從神經醫學、高齡醫學、老年護理、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營養學、藥理學、口腔醫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來學習,才能夠分析認知症長者的需求與規畫出適宜的照護計畫,但台灣現狀則是醫療化、片斷化的服務,難以提供跨領域的整合服務,照管中心、共照中心都不懂,如何寄望前者的ABC級服務,或是後者的據點能懂得並教導家庭照護者。

目前的現況是在給魚吃,提供的是喘息服務,差別僅是日照中心是一周五天、從早到下午的喘息服務,共照中心的社區據點是一周三次、每次上午及下午各三小時的喘息服務,過去地方政府曾鼓勵能量較高的社區據點,走向「微日照」,也就是擴大服務人數、天數及時數,介於原本社區據點與日照之間,以分擔目前日照服務能量不足的窘境。

日照方面,地方政府在招標時,會要求承接的民間團體要提共一年四場的家屬教育課程,但一年四堂課如何學會認知症照護?更少有日照中心提供照顧者支持團體活動,所以仍無法提供家庭照護者培力的功能。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