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當沖降稅」任務已結束?資深投資人:別走回頭路,台股無量緩跌才是最大危機

(更新)「當沖降稅」任務已結束?資深投資人:別走回頭路,台股無量緩跌才是最大危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來當沖降稅優惠即將到期,而是否延期成為市場上關切的焦點,有人認為降稅的政策目的已經達成,長痛不如短痛,應回歸市場正常化,否則將助長「投機」,使金融市場失序淪為「賭場」;而另一派則主張有成交量才有上漲的本錢,好不容易才讓台股活絡,千萬別再走向回頭路,又到了「無量緩跌」的窘境。

(2021/8/19 10:00更新)

8月19日,當沖證交稅稅率減半優惠將於今(2021)年底到期,財政部、金管會跨部會協商後決定,當沖降稅減半優惠將「延長3年」,實施至2024年12月31日,稅率維持千分之1.5。全案將於明天行政院院會討論後拍板。


近來台灣股市跳水,投資人哀鴻遍野,紛紛將矛頭指向「當沖降稅減半」優惠,恐怕到今(2021)年年底後就不再延長,引起市場上一片熱議。面對該議題,有人認為降稅的政策目的已經達成,長痛不如短痛,應回歸市場正常化,否則將助長投機氛圍,使股市淪為大型賭場;而另一派則主張有成交量才有上漲的本錢,好不容易才讓台股活絡,千萬別走向回頭路,又到了「無量緩跌」的窘境。

「當沖降稅」的任務已經結束,呼籲回歸正常化

為了挽救台股過往成交量低迷的情況,立法院於2017年通過修正《證券交易稅條例》且於該年4月起當沖交易證交稅率減半,優惠稅率持續到2018年後;又再度修法延長到今(2021)年12月31日止。

當初修法立意是為了活絡台股成交量,如今台股指數創下新高,成交量也屢破天量,再帶動台股動能時,也挹注了大筆政府稅收,因此面對今年年底當沖降稅之優惠是否延期,成為市場中最熱門的話題。

隨著股市熱潮持續延燒,當沖佔比也越來越高,部分交易日當沖比例一度衝破五成,日前前行政院長陳沖就率先直言,當沖降稅是為股市打「強心針」,若還想再打5年,股市就變賭場,氣氛也會更像「安寧病房」。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5月中有2日當沖交易金額占市場比重超過50%,7月後則多在45%以上。今年來當沖買賣總金額衝破46兆元,但當沖戶違約交割數量開始增溫,證交所、櫃買中心開始踩煞車

主管機關7月26日宣布,將首度增訂當沖警示制度的規定,針對當沖占比逾六成的股票,納入公布注意交易資訊,並經主管機關核准後,預計8月27日上路,因應市場可能過熱造成的危機。

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對外直言,「當沖降稅」的任務已經結束,沒有理由繼續降稅,也不能因為稅收而鼓勵當沖交易。

他強調,當沖比重已經來到整體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攀升的情形,若要持續優惠,就是鼓勵投機客短期操作,懲罰長期持有的投資人,證券交易課稅必須重新檢討,回歸正常化。

財經作者蘇詣倫也指出,當沖制度已讓許多人喪失理智,以投機的心態進入投資股票市場,不少股民都會面臨違約交割而信用破產的風險,這也將導致我國的證券交易市場失序。

他說明,由於當沖證券交易稅減半,使交易成本的降低,讓更多人輕易地投入瘋狂獲利的美夢,最終恐落得信用破產。呼籲停止該項優惠,雖然短期會導致證券市場下跌,但長痛不如短痛,別到金融失序後才討論對策,否則為時已晚。

台股真正的危機是無量緩跌,勿走回頭路

面對外界諸多疑問,《關鍵評論網》訪談資深投資人葛瀚中(Mgk)表示,金融市場所涵蓋之參與者必定是由「投資人」與「投機人」兩相交織而成;前者,主要提供企業籌資管道、後者則提供了健全金融市場所需的流動性。

他強調,在金融市場裡絕對沒有所謂「投機」就是不健康、「投資」才是最正確的說法。

葛瀚中以藥物作為比喻說明,許多人不把當沖降稅視為慢性病藥物,而是當作「市場嗎啡」,因此他們主張必要時可以使用,但卻不能夠過度依賴。他解釋,若和國外體質好的股市相比較,台股過去體質非常薄弱,要不是靠著藥物(當沖降稅)支持,恐早已淪為一攤毫無人氣的死水。

他指出,當沖降稅並不會「吸引」更多人投入,只會讓原本的當沖老手做得更多(投入資金)。近來反對者都將「違約交割太多」的問題,歸咎於當沖降稅之上,但其實造成違約的真正根本問題是券商「認識客戶」(Know Your Customer,KYC)能力薄弱,才導致頻頻出現違約交割的情事。

葛瀚中說,原本台股問題是「為何年輕人都不買股」,現在演變成「為何年輕人都在炒股」,大家可以思考,年輕人積極參與股市,會對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社會大眾下意識認為如此行為是「不務正業」,那反之「很務正業」的朋友,究竟在這個M型化世代,還有多少逆轉人生的勝算?

他強調,相比違約交割,「無量台股」絕對才是一個金融市場上最大的隱憂之一。

葛瀚中提醒,千萬不要把自己交易上的不順遂,不負責任地歸咎給市場上的當沖客,因為不論是當沖客還是波段客,有量才有價,這絕對是市場上亙古不變的真理。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