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時代的反思:那些年,沒有塑膠我們也活得很好

塑化時代的反思:那些年,沒有塑膠我們也活得很好
Photo Credit: Wenbin Qian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過去的「草木生活」到現在的「塑化生活」背後,牽扯的其實已不只是塑膠或石油化學工業的單一問題。

原本塑膠發明、走進人類的生活,是為了替代稀有的資源,然而現在卻劫掠了更多未來的資源。塑膠看似方便,也不傷害生命。但事實上,石化工業區設置的本身,奪走了許多生物的棲地;附近的作物受到污染、養殖業難以為繼,居民罹癌率遠高於他處。生產過程中無法處理的汞污泥送到他國掩埋眼不見為淨。即便不在石化工業區的人們,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有釋放環境賀爾蒙、影響健康的疑慮;新竄起的塑膠生產地中國,霧霾飄洋過海。

使用後回收不徹底的各類塑膠流向海洋,成千上萬的信天翁、大小魚類、海龜甚至水母,吞入了塑膠或被其纏繞,受傷、死亡。石化工業的碳排放量居各項產業中的高位,冰山融化,北極熊棲地消失,在汪洋中挨餓絕望。塑膠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付出了許多不被計算的外部成本,它並不如標籤上所顯示的「廉價」。

在塑膠出現以前的生活──與自然共生

在塑膠出現以前,那些我從小記憶中常見的、已被塑膠取代的生活用品之材質又是什麼,我繼續追問更多。母親細說打掃室外時的掃帚和畚箕是竹子編製,打掃室內則是用芒草或椰子鬃的掃帚,畚箕則用「鐵皮」製成,「鐵皮」就來自於家中用盡的沙拉油罐。防水塑膠布出現之前,稻子收成後的稻梗,會編織成草片,蓋在尚未曬乾的稻穀上防雨。水桶有木製也有鋁製,木製的櫃子、箱子主要購自小鎮街上的商店。

這些毫不起眼的用品,其材質、製作與流向,關係著人與植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母親說竹製的畚箕和掃帚,材料就來自於農舍後方自家的一塊小竹林,從取竹到編製都不假他人。竹子生長快速,用途廣泛,是食用作物以外,與農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植物。在清代及日治的文獻可見,大凡圍城的竹籬、屋外的竹牆、屋內的竹桌椅、杯碗湯瓢、涉水的竹筏、頂上的竹帽,衣食住行多取自於竹子。處處竹圍、竹叢是過去農村代表性的景觀。今天在臺灣鄉鎮老街的五金行裡都還可以看到一些竹編的日用品。

芒草掃帚的製作則循着自然的節氣與農村生活的節奏。冬至前後的半個月內是取芒桿的最好時機,太早芒花未落盡,太晚芒桿又太脆弱;芒花成熟的季節是秋收後的農閒時節,製作芒草掃帚可以送到市場貼補家用。母親說芒草掃帚製作不易,通常會向常來的行商購買。

農家種稻、種菜、養雞、養鴨,飲食自足有餘,不足的魚、肉、豆類等則從市場購買,小鎮街上還有各式各樣的店,滿足人們日常所需。外婆會到布店剪布回來做衣服,農具壞了外公會拿到打鐵舖修理。不再需要的玻璃、金屬會有人來收購。

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與形態下,被認為是「垃圾」的東西,是家裡打掃後的塵土、菜屑、竹子屑、木屑、稻草。塵土和菜屑埋在一塊較溼無法耕作的地堆肥;竹子屑、木屑、稻草則會變成灶裡的薪材。生活日用,取之於自然,也回歸自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對比垃圾場和焚化爐的出現,是臺灣「經濟起飛」以後的1970年代。)

散見於老街五金行中的傳統民具:竹編魚簍、芒草掃帚、竹編火籠(左上)、竹編畚箕(右上)、竹製掃帚(下圖)。(筆者攝於雙溪)

消失的植物與工藝

當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石化工業領著塑膠攻佔生活角落時,傳統手工藝也逐漸退出舞台,那些作為材料、長久以來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植物,日漸被遺忘。

母親口中椰子鬃的掃帚,是以棕櫚葉鞘上的網狀纖維所製。因為棕櫚的纖維粗硬耐腐,過去是蓑衣、床墊、毛刷、掃帚的材料。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與流行,棕櫚植株也被砍伐殆盡。

過去婦女需要學會各項技藝,包括處理植物纖維,以供編織穿衣所需。清代文獻即可見原住民使用苧麻纖維編織,漢人也栽植苧麻以供夏衣麻布。日治時期衣物多以棉花取代,苧麻種植面積一度縮減,但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初期,因纖維來源不足,苧麻種植面積增加,1961年產量更達到高峰。然而,1960年代晚期,產量及栽植面積開始一路下滑,直到1970年代中後期,苧麻業幾乎消失了。那也是台灣成衣工業起飛,合成纖維取代天然纖維的時期。

先民利用的植物遠比家母經驗過的更多。例如,在清代文獻中可以看到原住民「抽藤交易為日用」,「藤」指的是黃藤,可以捆綁器物、縛建茅屋、編織背籃、盛器等等。直到1970年代,黃藤製材工業都還很興盛,早年的傢俱櫥櫃、椅子多用黃藤製作,1980年代以後日漸式微。

大家耳熟的大甲藺草,生長在中部以北河口濕地,莖桿堅韌,可以用來編織草蓆、草帽、提包、背籠等生活用品。日治時期,大甲藺的產品更行銷日本,栽植面積不斷增加,戰後更達高峰。然而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1960年代大甲藺手工業開始衰退,至今僅存零星且小面積的栽培。

這些傳統產業大多在六、七零年代逐漸沒落、消失。儘管之間交織了社會與生活型態轉變、國際市場起落等多重複雜的因素,但無疑地,那也正是石化業興起,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質的時代。石化產業壓縮了傳統手工藝存在的空間,賴以為材料的植物,也逐漸從生活周遭消失。過去人們用身邊有限的材料和資源,製作生活中的用品,塑膠讓人們掙脫了這些束縛,但也與自然的循環脫鈎,天然、有機、手工,從過去俯拾皆是的材料、技藝,變成稀有珍貴的象徵。

巷弄裡的工作室──生活技藝與承傳

傳統工藝、民具在各地鄉鎮、部落裡偶爾還可以發現它們的蹤影。小鎮老街上的五金行裡擺著幾隻芒草掃帚與竹編畚箕,南投竹山保留著竹工藝,仁愛鄉的眉溪部落推廣苧麻編織。近年來各地也開始出現致力於復興傳統工藝、民具的小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