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抗爭可從來都不溫馨:13張一個人挑戰警察、軍人甚至是坦克車的照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這一年來的大小抗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對運動「嘉年華化」、「園遊會化」的批判。但真正的抗爭,可從來都不溫馨。
文:闕士淵
2013年,洪仲丘案觸動台灣社會對軍方隱忍已久的憤怒。「白衫軍運動」後,公民運動在台灣進入新的層次,抗爭規模越發擴大,議題更多元,參與者也不再只侷限於社運圈。
但回顧近年來的大小抗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對運動「嘉年華」化、「園遊會」化的批判。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中,人們身披標語、舉起手機高唱「島嶼天光」;無所不在的糾察指揮參與者不要亂丟垃圾、讓出醫療通道;更不用說從沒少過的靜坐,可能還是許多人對參與社運的想像。
但真正的抗爭,在台灣、在世界許多地方,甚至如歐、美等被視為民主先鋒的國度,可從來都不溫馨。
以下的幾張圖片,將帶你認識全世界的「孤獨」抗爭者─他們獨自站在數倍於己的力量之前,用盡傳統與創意方法,毫無「禮貌」地展示心中的信念與憤怒;並藉身上散發的強大氣場,告訴身後的伙伴及全世界觀眾:我們是來真的!
建議搭配下面的音樂一起閱讀,讓你更快融入抗爭者的內心狀態。

2014年9月28日,抗議者佔領香港中環,要求開放民主直選。警方在當日展開的驅散行動中對群眾施放催淚彈並威脅動武,市民群情激憤,轉而發展成長達3個月的「雨傘革命」。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14年3月24日清晨,台北市。行政院鎮壓行動已近尾聲,一位抗爭者仍不願離去,獨自挺立於警方的強力水柱掃射下。Photo Credit: 余志偉(風傳媒;已得原作者授權)

2012年,為了抗議德國總理梅克爾對希臘強推撙節措施以換取歐盟疏困,希臘示威者在梅克爾訪問雅典期間發動抗爭。一位示威者裸奔希臘國會大樓前,以赤裸的肉體面對警方的催淚瓦斯和震撼彈。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11年3月,歐盟各國元首齊集比利時布魯塞爾開會之際,成千上萬的抗議者在場外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及放緩被認為是懲罰窮人的撙節措施。這位抗議者選擇將褲子脫了,用光屁股問候鎮暴警察。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10年12月31日,埃及亞歷山卓,一輛停在教堂前的汽車炸彈奪走20餘條人命。攻擊者衝著在教堂迎接新年的人們而來,迅速挑起了埃及科普特社群(基督徒)與穆斯林間的激烈衝突。科普特教徒隨後上街示威,也促成1月25日爆發的埃及革命。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10年12月,英國政府宣布將學費調漲3倍的消息引發全英大學生暴動,作為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倫敦更成抗爭熱點。揮舞紅旗的長髮男子是英國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吉他手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之子。然而激烈的抗爭最終並未能使政府回心轉意。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10年6月,阿根廷聖卡洛斯─德巴里洛切(San Carlos de Bariloche),一個被懷疑涉入搶案的15歲少年遭警察射殺後,憤怒民眾隨即與警方爆發衝突。抗議者這泡尿如同憤怒情緒一般不知積累了多久,一股腦逕往警察身上宣洩而去。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09年12月,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抗議的大學生,在混亂中奮力踢向警方的防暴裝備。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09年7月,新疆烏魯木齊,一位拄著柺杖的婦人高舉左手向武警嗆聲。原本為聲援在廣東被毆死維族工人的示威,演變成大規模維、漢衝突與暴動,造成近200人死亡、許多商店與汽車被砸毀。而北京則將之定調為「分離主義者」自境外煽動的暴亂。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08年5月,印尼雅加達,為了抗議政府調漲油價及要求民主改革,數千名抗爭者聚集在印尼總統府前。這記飛踢也許衝不破警察的巨盾,但已將力量灌入全世界的媒體版面。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08年3月,巴西瑪瑙斯(Manaus),一位抱著孩子的亞馬遜原住民被鎮暴警察驅趕著。在這場土地權抗爭中,原住民抗爭者嘗試使用弓箭對抗鎮暴部隊,然而終不敵裝備催淚瓦斯及警犬的優勢警力。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00年10月,加薩走廊與以色列邊境口岸,男孩舉起石頭丟向以色列戰車。時任以色列聯合黨(Likud)黨魁的夏隆(Ariel Sharon)帶領黨員,於爭議中參訪被視為伊斯蘭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聖殿山,隨即引發長達數年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而朝以軍丟擲石塊的行為已成巴人反抗佔領的象徵。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1989年6月5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男子「王維林」提著購物袋,隻身一人阻擋了近20輛清場中的解放軍戰車。男子的真實身份無人得知,下落亦眾說紛紜。而「王維林」一名原是來自外媒報導,今日卻已是除「坦克人(Tank Man)」之外為世人所熟知的稱呼。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