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番界」以東:《斯卡羅》之外,當時台灣的番界政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我所知,《斯卡羅》應該是第一個非常正式的把「番界政策」放到影視上的作品。很多人會很好奇:當時的番界政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的「原住民」政治與軍事是怎麼一回事?本文便是想要說明在「斯卡羅之外」的番界政策,大概是怎麼一回事。
《斯卡羅》這部公視影集聚焦在羅發號事件,也就是美國的「福爾摩沙」遠征事件。
這事件牽涉到龐大的族群,包括了「土牛番界」以東的「生番界」開墾、北京派駐來台灣的官僚、涉入龐大開發利益的閩南人、前線(守隘)的客家人、還有派兵的美國人(以及背後默默觀望的日本人),以及當時被稱清廷稱作「瑯嶠下十八番社」的Seqalu(斯卡羅)原住民封建政權。
就我所知,《斯卡羅》應該是第一個非常正式的把「番界政策」放到影視上的作品。
很多人會很好奇:當時的番界政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的「原住民」政治與軍事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也不須把斯卡羅在番界以東的經驗,太過一般化到其他地區去。本文便是想要說明在「斯卡羅之外」的番界政策,大概是怎麼一回事。廢話不說,先上「番界圖」:

歸功於台灣歷史學界近年來的重大發現,我們已經能大致標記出「番界」的位置。番界在台灣有很多條。事實上,番界俗稱「土牛溝」,但真的有挖溝出土牛溝的,只有俗稱「紅藍線」的最西邊那一條。
地圖上最東邊近山的,則是較晚畫出的紫線,這條線只存在於當時的地圖上,清帝國的確有照著這條線去重新安排的土地開墾、平埔族的埔地等等的措施,但沒有在現場挖土牛溝。(林爽文事件之後,其實在紫線以東,應該還有一條「綠線」標記了屯田的位置,「綠線圖」尚未被歷史學家找到。)這些顏色,紅、藍、紫、綠,指的是畫在清代古地圖文件上的顏色。
恆春地區在清代台灣南部引爆了「主權爭議」,原因便是出自在土牛「紫」線以東,理論上,是屬於清國不願意直接管理的化外之地。但這不代表,只要在「紫線」以東,都是類似的模式,斯卡羅是特例,某方面跟荷蘭人當初在台灣的失敗有關係。
斯卡羅與清帝國
當荷蘭人來台灣,他們很快就知道在台灣中部有個大肚王國(Koninkrijk Middag),在南方則有大龜文(Tjakuvukuvulj,荷蘭人記載Taccabul)王國(俗稱的內文社群)以及斯卡羅等瑯嶠社群形成的不同政體。
斯卡羅在台灣漫長歷史上的不少大小戰役,都有出現過記錄。荷蘭曾經想征服屏東的力力社,斯卡羅出兵相助,讓荷蘭人吃足了苦頭,但斯卡羅其實也與東印度公司合作過。
某方面來說,清帝國得以「控制」的平埔族部落,大部份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用過優勢科技征服而來的,荷蘭沒有深入恆春,對於歷史有巨大的影響。到了清帝國的時期,於福康安來台剿林爽文時,福康安也曾經請斯卡羅協助捕抓逃竄的莊大田。
斯卡羅跟國家合作的模式介於台中岸里社模式(跟清朝密切軍事合作)跟其他高山部落(跟清朝完全不合作)之間。 斯卡羅雖然名義上是歸化生番,但斯卡羅並沒有加入林爽文事件後的由清國官方設立的平埔族屯田軍團(番屯制)。
也就是說,「斯卡羅」所在的地區,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就缺乏深入的控制,也影響了清帝國在台灣的布局。但是在其他地區,荷蘭控制較深,許多「平埔族」有合作,清帝國實際上便允許平埔族跟客家人武裝開發「紫線以東」的地方。

土牛溝(紅藍線)的形成
清代在早期之所以會畫下「番界」,起初是為了要劃界禁墾,避免漢人移墾者和高山原住民接觸。利用劃界禁止不同族群接觸的政策,對於滿洲帝國來說,不是新鮮事。
在滿清鐵騎入山海關後不久,清帝國便依著原先用來防止滿人入關的「萬里長城」,建築新的界限,禁止漢人到東北去,隨著勢力擴張到蒙古,清帝國又在蒙古、東北一側,種柳樹跟挖溝,禁止蒙、滿、漢可以跨界,這便是當時稱為「柳條邊」。
在台灣,隨著漢人移民來到台灣,逐漸侵蝕了當時被清帝國稱為「熟番」跟「生番」的各個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清康熙61年(1722),清官府便於重要出入口50餘,處立界碑,禁止移墾民眾前往,實施「原漢分治」,但後續仍有許多開墾者越界移墾。
後來的官員,有包含藍鼎元的「全面開放開墾者」(而他的堂兄藍廷珍自己在界外開墾,還被雍正發現),也有如巡臺御史索琳、監察御史尹秦等主張禁墾「原住民土地」的,也有如臺廈道陳璸、福建巡撫覺得滿等人認為「原住民若流失土地會很糟,但漢人沒土地開墾也不好」的持平者。諸多意見之下,帝國治臺政策在天平的兩端,來回擺盪。
後來提出要明確「立界」的,是高山,其為山東出身的進士,開始清查當時台灣的番地,發現很多過去的「舊界」離山甚遠,無山河可依,於是應該要明確的在地理上拉出一條線出來,並在周遭設「隘」(軍事設施),並由「熟番」來守隘。
接下來又由滿人正黃旗的喀爾吉善、漢軍鑲黃旗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彰主持,在西台灣缺乏明顯地形阻隔的地方,以人工挑挖深溝,立土堆為土牛,是為「土牛溝」,便是對應到地圖上部份的「紅藍線」,在乾隆15年(1750)跟25年(1760)年各劃了一次番界。
從這政策形成的過程,我們會發現處理「番界政策」的層級越來越高,起初只是地方官員,但到後來已經拉到了北京最高層的等級。

番界政策的變動:紫線的形成
番界政策在挖了土牛溝之後,還有些微幅的變動,在中部以北,有許多移墾者還是跨過了「紅藍線」,往內山推近,甚至形成了許多新的村莊。
在1783年,於黃泥埔等地(桃園龍潭),當時的平埔族番社霄里社招攬了「林淡」等人漢人來開墾,但是當時駐紮於當地守縣的鄉勇「張勇」認為林淡開墾的土地,是他祖上向霄里社承墾的地,地權不清,告到官府,兩方都不滿意官府的判決,就直接幹起來了,雙方一打下去的結果,林淡把張勇等人打死了。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09-02 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與世界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 2021-08-26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屢次打敗強大的秦國,卻被自己國君賜死的悲劇英雄
- 2021-08-19 「土牛番界」以東:《斯卡羅》之外,當時台灣的番界政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2021-08-12 權貴養老虎,在明代大概不算太新鮮的故事
- 2021-08-05 明治維新後第一個與外國人結婚的日本人,就是高杉晉作的表弟南貞助
最新發展:
-
西拉雅族人正名成功,憲法法庭判原民法違憲且擴展原住民定義 1年前
-
【劇評】《斯卡羅》:解殖的未竟之業與歷史共業 1年前
-
【專訪】《斯卡羅》導演曹瑞原:戲劇作品本身不應該被當作政治祭品,台灣創作者是自由的 2年前
-
【劇評】《斯卡羅》:敘事支離破碎、剪輯混亂失焦、劇情比重失衡,成就一部有正面意義的爛劇 2年前
-
【劇評】《斯卡羅》劇情「真實性」引發各界議論,影視創作該為歷史負責嗎? 2年前
-
【影評】紀錄片《社頂的孩子》:補足「羅妹號事件」的真實性,建議搭配《斯卡羅》服用 2年前
-
從《斯卡羅》思考歷史小說的曖昧性:一段陌生的台灣史,卻主宰著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年前
-
《斯卡羅》:藉「羅妹號事件」打破大中國民族主義歷史觀,證明了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 2年前
-
《斯卡羅》演員查馬克病逝享年42歲,妻子稱:「走得很安詳,氣息停止後仍柔軟而溫熱」 2年前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