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番界」以東:《斯卡羅》之外,當時台灣的番界政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我所知,《斯卡羅》應該是第一個非常正式的把「番界政策」放到影視上的作品。很多人會很好奇:當時的番界政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的「原住民」政治與軍事是怎麼一回事?本文便是想要說明在「斯卡羅之外」的番界政策,大概是怎麼一回事。
《斯卡羅》這部公視影集聚焦在羅發號事件,也就是美國的「福爾摩沙」遠征事件。
這事件牽涉到龐大的族群,包括了「土牛番界」以東的「生番界」開墾、北京派駐來台灣的官僚、涉入龐大開發利益的閩南人、前線(守隘)的客家人、還有派兵的美國人(以及背後默默觀望的日本人),以及當時被稱清廷稱作「瑯嶠下十八番社」的Seqalu(斯卡羅)原住民封建政權。
就我所知,《斯卡羅》應該是第一個非常正式的把「番界政策」放到影視上的作品。
很多人會很好奇:當時的番界政策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的「原住民」政治與軍事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也不須把斯卡羅在番界以東的經驗,太過一般化到其他地區去。本文便是想要說明在「斯卡羅之外」的番界政策,大概是怎麼一回事。廢話不說,先上「番界圖」:

歸功於台灣歷史學界近年來的重大發現,我們已經能大致標記出「番界」的位置。番界在台灣有很多條。事實上,番界俗稱「土牛溝」,但真的有挖溝出土牛溝的,只有俗稱「紅藍線」的最西邊那一條。
地圖上最東邊近山的,則是較晚畫出的紫線,這條線只存在於當時的地圖上,清帝國的確有照著這條線去重新安排的土地開墾、平埔族的埔地等等的措施,但沒有在現場挖土牛溝。(林爽文事件之後,其實在紫線以東,應該還有一條「綠線」標記了屯田的位置,「綠線圖」尚未被歷史學家找到。)這些顏色,紅、藍、紫、綠,指的是畫在清代古地圖文件上的顏色。
恆春地區在清代台灣南部引爆了「主權爭議」,原因便是出自在土牛「紫」線以東,理論上,是屬於清國不願意直接管理的化外之地。但這不代表,只要在「紫線」以東,都是類似的模式,斯卡羅是特例,某方面跟荷蘭人當初在台灣的失敗有關係。
斯卡羅與清帝國
當荷蘭人來台灣,他們很快就知道在台灣中部有個大肚王國(Koninkrijk Middag),在南方則有大龜文(Tjakuvukuvulj,荷蘭人記載Taccabul)王國(俗稱的內文社群)以及斯卡羅等瑯嶠社群形成的不同政體。
斯卡羅在台灣漫長歷史上的不少大小戰役,都有出現過記錄。荷蘭曾經想征服屏東的力力社,斯卡羅出兵相助,讓荷蘭人吃足了苦頭,但斯卡羅其實也與東印度公司合作過。
某方面來說,清帝國得以「控制」的平埔族部落,大部份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用過優勢科技征服而來的,荷蘭沒有深入恆春,對於歷史有巨大的影響。到了清帝國的時期,於福康安來台剿林爽文時,福康安也曾經請斯卡羅協助捕抓逃竄的莊大田。
斯卡羅跟國家合作的模式介於台中岸里社模式(跟清朝密切軍事合作)跟其他高山部落(跟清朝完全不合作)之間。 斯卡羅雖然名義上是歸化生番,但斯卡羅並沒有加入林爽文事件後的由清國官方設立的平埔族屯田軍團(番屯制)。
也就是說,「斯卡羅」所在的地區,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就缺乏深入的控制,也影響了清帝國在台灣的布局。但是在其他地區,荷蘭控制較深,許多「平埔族」有合作,清帝國實際上便允許平埔族跟客家人武裝開發「紫線以東」的地方。

土牛溝(紅藍線)的形成
清代在早期之所以會畫下「番界」,起初是為了要劃界禁墾,避免漢人移墾者和高山原住民接觸。利用劃界禁止不同族群接觸的政策,對於滿洲帝國來說,不是新鮮事。
在滿清鐵騎入山海關後不久,清帝國便依著原先用來防止滿人入關的「萬里長城」,建築新的界限,禁止漢人到東北去,隨著勢力擴張到蒙古,清帝國又在蒙古、東北一側,種柳樹跟挖溝,禁止蒙、滿、漢可以跨界,這便是當時稱為「柳條邊」。
在台灣,隨著漢人移民來到台灣,逐漸侵蝕了當時被清帝國稱為「熟番」跟「生番」的各個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清康熙61年(1722),清官府便於重要出入口50餘,處立界碑,禁止移墾民眾前往,實施「原漢分治」,但後續仍有許多開墾者越界移墾。
後來的官員,有包含藍鼎元的「全面開放開墾者」(而他的堂兄藍廷珍自己在界外開墾,還被雍正發現),也有如巡臺御史索琳、監察御史尹秦等主張禁墾「原住民土地」的,也有如臺廈道陳璸、福建巡撫覺得滿等人認為「原住民若流失土地會很糟,但漢人沒土地開墾也不好」的持平者。諸多意見之下,帝國治臺政策在天平的兩端,來回擺盪。
後來提出要明確「立界」的,是高山,其為山東出身的進士,開始清查當時台灣的番地,發現很多過去的「舊界」離山甚遠,無山河可依,於是應該要明確的在地理上拉出一條線出來,並在周遭設「隘」(軍事設施),並由「熟番」來守隘。
接下來又由滿人正黃旗的喀爾吉善、漢軍鑲黃旗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彰主持,在西台灣缺乏明顯地形阻隔的地方,以人工挑挖深溝,立土堆為土牛,是為「土牛溝」,便是對應到地圖上部份的「紅藍線」,在乾隆15年(1750)跟25年(1760)年各劃了一次番界。
從這政策形成的過程,我們會發現處理「番界政策」的層級越來越高,起初只是地方官員,但到後來已經拉到了北京最高層的等級。

番界政策的變動:紫線的形成
番界政策在挖了土牛溝之後,還有些微幅的變動,在中部以北,有許多移墾者還是跨過了「紅藍線」,往內山推近,甚至形成了許多新的村莊。
在1783年,於黃泥埔等地(桃園龍潭),當時的平埔族番社霄里社招攬了「林淡」等人漢人來開墾,但是當時駐紮於當地守縣的鄉勇「張勇」認為林淡開墾的土地,是他祖上向霄里社承墾的地,地權不清,告到官府,兩方都不滿意官府的判決,就直接幹起來了,雙方一打下去的結果,林淡把張勇等人打死了。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09-02 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與世界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 2021-08-26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屢次打敗強大的秦國,卻被自己國君賜死的悲劇英雄
- 2021-08-19 「土牛番界」以東:《斯卡羅》之外,當時台灣的番界政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2021-08-12 權貴養老虎,在明代大概不算太新鮮的故事
- 2021-08-05 明治維新後第一個與外國人結婚的日本人,就是高杉晉作的表弟南貞助
最新發展:
-
西拉雅族人正名成功,憲法法庭判原民法違憲且擴展原住民定義 7月前
-
【劇評】《斯卡羅》:解殖的未竟之業與歷史共業 1年前
-
【專訪】《斯卡羅》導演曹瑞原:戲劇作品本身不應該被當作政治祭品,台灣創作者是自由的 1年前
-
【劇評】《斯卡羅》:敘事支離破碎、剪輯混亂失焦、劇情比重失衡,成就一部有正面意義的爛劇 1年前
-
【劇評】《斯卡羅》劇情「真實性」引發各界議論,影視創作該為歷史負責嗎? 1年前
-
【影評】紀錄片《社頂的孩子》:補足「羅妹號事件」的真實性,建議搭配《斯卡羅》服用 1年前
-
從《斯卡羅》思考歷史小說的曖昧性:一段陌生的台灣史,卻主宰著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年前
-
《斯卡羅》:藉「羅妹號事件」打破大中國民族主義歷史觀,證明了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 1年前
-
《斯卡羅》演員查馬克病逝享年42歲,妻子稱:「走得很安詳,氣息停止後仍柔軟而溫熱」 1年前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