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廢墟的故事》:馬華文學超新星,如何超越打字機,成為守望廢墟、說故事的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把鄧觀傑定位在馬華,顯然是小覷了新生代小說家的鍛鍊,更限縮了讀者對於作家的想像。其實馬華只是鄧觀傑的「基本盤」,像是血液中的DNA,可是在後天的養成上,《廢墟的故事》具備了精彩華文小說的辯證。
超新星鄧觀傑:在台馬華文學的新面孔
「馬華文學」從未在台灣停歇過腳步。
從六○年代聲盛名大噪譟的李永平探索原鄉、七○年代溫瑞安一派的武俠神州,再延展到八○年代幻變群獸的張貴興,或者九○後「壞孩子」黃錦樹、張錦忠擲地有聲的白鳥烏暗暝,綿延至千禧年垂釣睡眠的鍾怡雯、魅影史詩的陳大為,然後是橫徵暴斂各項大獎的黎紫書,以描摹華巫(即馬來人)衝突的細膩成熟而備受史書美、黃錦樹盛讚的賀淑芳【註1】……「馬華文學在台灣」可謂不斷有新人輩出。
以華人為主要族群的「馬來西亞共產黨」(簡稱馬共),一直是馬華文學作家反覆書寫的主題,無論是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黎紫書〈七日食遺〉等作,馬共宛如幽靈糾纏著馬華文學。
作為台灣讀者,對於馬來西亞即便相對陌生,仍能夠在魔幻的文字裡,感受到砂磱越與沙巴叢林游擊戰的汗濕與艱困。而鄧觀傑的出道作《廢墟的故事》,不僅有明顯致敬被譽為「馬來西亞七等生/舞鶴」前輩洪泉的同名小說〈故事總要開始〉(這也是黃錦樹、張錦忠、黃俊麟三人編選的馬華小說選名稱),亦有延續前輩的馬共主題作品——比如奪下2018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首獎作品〈樂園〉,就以「移動樂園」的意象,拉扯出新一代的「馬共」、「建國」記憶。
相對於他人主題偏向大汗淋漓、艱苦跋涉的馬共書寫,鄧觀傑的故事較為乾淨、清朗,〈樂園〉以直視內心恐懼的鬼屋、攀登摩天輪的孩子與維修奔走的父親,勾勒出不定遷徙馬來半島各處的「移民之家」,成為兩代人無根無泊的定調。小說結尾收在樂園並非永恆不滅,最終仍要散場,心中地方也要逐漸崩塌,以至於主角建國終於認清無父的自己終為孤兒,再次扣合了馬共書寫對於華人在馬的隱喻。
與馬華前輩相比,鄧觀傑毫不遜色,而且他的小說也不遜於陳柏言、鍾旻瑞、洪明道等台灣八年級(九○後)作家。簡而言之,他的寫作本身,就展現出了新一輩創作者豐沛的敘事動能,更有著成熟可期的創作風格。
不只是馬華:袁哲生般的鄉土與孤獨
然而只把鄧觀傑定位在馬華,顯然是小覷了新生代小說家的鍛鍊,更限縮了讀者對於作家的想像。其實馬華只是鄧觀傑的「基本盤」,像是血液中的DNA,可是在後天的養成上,《廢墟的故事》具備了精彩華文小說的辯證。
我們並不能得知鄧觀傑的小說養分,但倘若如黃錦樹序中提到的「上大學才開始學習小說的新人」,負笈台灣是他創作的起點,就不難想像會有哪些名單——尤其是學院稱為「新鄉土」、「後鄉土」【註2】的一派,化鄉土為新生的箇中好戲,鄉野傳奇幻化為新的演繹,都明顯在鄧觀傑的小說中呈現。例如另一得獎作〈Godzilla與小鎮的婚喪嫁娶〉以守舊祖母、創新電影院、新式戀愛(未婚懷孕)等題材,點出「現代」與「鄉土」的衝突與矛盾,即是相當典型的模範。
小鎮15年前短暫矗立起電影海報,時年7歲的主角記得Godzilla(酷斯拉/哥吉拉)曾引起風潮,雖始終不敵鄉土不諳娛樂的運作模式,而黯然收場——但Godzilla確實來過,那一夜已經不可改變,最熟悉世俗掌故、眾人見面都得禮讓三分的祖母,在電影結束後隨即送入醫院,得了癌症並快速蒼老,時間就凍結在那裏。
15年後,22歲負笈台北的主角重新踏上故土,只因小三歲堂弟搞出了人命,祖母卻因婚禮而活了過來,齒輪開始轉動,然而好面子的伯父決心違背祖母熱衷的傳統,不顧曆法、風風光光在首都吉隆坡大肆舉慶,最後迎來的卻是「紅白」大對抗,喜慶與喪禮接踵而至、唇齒相依。
〈Godzilla與小鎮的婚喪嫁娶〉不僅是好看、精彩的小說,其中曖昧難解的鄉土與現代矛盾,宛如宿命對決般反覆上演,像以文字重新驗證傳奇不朽的Godzilla預言/寓言。尤其Godzilla早已是影史經典,從日本到好萊塢,最終在1999年的吉隆坡座無虛席,卻隔了一陣子才又被引進小鎮,這「不斷延遲的現代化」,終又成為鄧觀傑對馬來西亞的終極隱喻。
但如我一般熟悉袁哲生的讀者,閱讀這篇小說必然會升起某種Deja Vu(似曾相識)。無論是小說中描繪教會在小鎮掀起新的革命,宛如是〈天頂的父〉的場景;又或者遭逢傳統與現代衝擊的祖母,活脫脫是〈秀才的手錶〉中誤信「準時」的秀才。但這並不能斷言是源自袁哲生的影響,畢竟賴香吟在〈物理的抒情〉就解釋過了:
在袁哲生之後,也有好些名字與之聯繫,同代如何致和,年輕幾歲如甘耀明、吳明益、王聰威、高翊峰、童偉格,他們未必在文字上多麼相似,或未必實際相識,但袁哲生在新舊世紀之交,所展示一種「不與時人彈同調」(張大春經典評語)的摸索,堅持在林中走一條足跡較少的小徑,那個背影,領引了一些默默的跟隨。【註3】
意即——這是一路文學後繼者開創的台灣文學版塊,不斷輻射、發散,可能因此最終抵達到了鄧觀傑手上,進行了新的轉化。(只是換個概念設想,這或許也是袁哲生所留下的龐大文學遺產。)
其實不只是〈Godzilla與小鎮的婚喪嫁娶〉有著袁哲生式的鄉土與現代鬥爭,〈洞裡的阿媽〉、〈巴黎〉、〈弟弟的遊戲〉等篇的主角也都是孤身一人在海外浪蕩,故事主角回望過往的眼神、踽踽獨行的身影,也往往令人想起袁哲生經典作品〈送行〉、〈寂寞的遊戲〉裡強烈的孤獨感,小說裡也都有著小鎮畸零人、吹噓老人、迷惘者。不過本文礙於篇幅僅點到為止,其餘留待讀者自行收穫。
打撈語言,汲取詩意:成為一部打字機
就我作為讀者的觀點,《廢墟的故事》最具力道的作品,仍是探討語言、文字的篇章,例如〈故事的廢墟〉、〈林語堂的打字機〉、〈弟弟的遊戲〉等作,直指語言的核心與力量。
開篇〈故事的廢墟〉講述語言與現實如何錯亂顛倒,而主角最終說出欲從語言掙脫、逃出故事的抗辯:「(我)拒絕被塞進同一個故事裡,拒絕被鬆散的意象黏合,拒絕與事物成為一體。」這或許即是鄧觀傑在日常殘骸中逃逸的成果,從廢墟裡打撈出的文字,最後重新化為「廢墟的故事」,不再受到原本的定義與規範,同時卻仍然信仰語言的力量,成為小說的護身符。
不過鄧觀傑小說中最為關鍵的核心,或許是貫穿了兩篇小說的「林語堂的打字機」。這位短暫旅行南洋、最後落腳中(華)(民)國的作家,彷彿是鄧觀傑對文學的預言/寓言。
眾所周知,林語堂最受成名的作品都以英文寫就,無論是原先交付郁達夫翻譯的首部長篇小說《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或者是暢銷全美的散文代表作《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都一再顯示這位以《開明英文讀本》暢銷民國的教材編選者,如何優雅自如地橫跨語言的斷代。
“鮮榨文學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09-12 【詩評】陳育虹《索隱》:一切的愛皆如盈缺,我們永遠都不能逼迫時間復歸
- 2021-09-05 【書評】韓祺疇《誤認晨曦》:緊扣城市氛圍的地景詩,整本書就是一座微縮的香港城
- 2021-08-29 【書評】《廢墟的故事》:馬華文學超新星,如何超越打字機,成為守望廢墟、說故事的人?
- 2021-08-22 【書評】卡繆《正義者》:在追求正義的反抗道路上,必須走得比仇恨還要遙遠
- 2021-08-15 【書評】《樹冠上》:以栽植一棵樹的態度來寫一部小說,冥冥之中牽引人與自然的仍是命運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