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事政變造成1000人死亡,疫情死亡人數已超過1萬3600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從2020年1月3日至今年8月17日 ,緬甸確診人數共累積了36萬291例,造成1萬3623人死亡,而本週17日的單日確診人數為3306、死亡人數為178。
「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AAPP)組織秘書Tate Naing向《路透社》表示,截至本週三 (18日),自2月1日緬甸爆發軍事政變至今,已造成超過1000人死亡,且實際受害者要比這數字要高。
DAILY UPDATE (17/08)
— AAPP (Burma) (@aapp_burma) August 17, 2021
999 killed by this junta
7320 total arrested since coup
5712 currently detained/sentenced
1984 evading arrest warrant
brief https://t.co/bxneYiEd8F
detained https://t.co/P2PyrDQGEh
fatalities https://t.co/JdMXKIZqVo
releases https://t.co/W0bO1yXTWR pic.twitter.com/OuYOGKRALW
《海峽時報》報導,緬甸軍政府發言人並未對此有所回應,此前緬甸軍方曾表示「援助政治犯協會」提供數據過於誇大,且這個數據並未將死亡的數十名安全部隊成員納入其中。
自政變發生以來,緬甸國內陷入混亂,不僅抗議活動未曾停歇、邊境爆發戰亂,大規模的罷工也嚴重影響了經濟。與此同時,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上升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從2020年1月3日至今年8月17日 ,緬甸確診人數共累積了36萬291例,造成1萬3623人死亡,而本週17日的單日確診人數為3306、死亡人數為178。
根據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 Watch)16日發佈的報告,目前COVID-19病毒正在緬甸監獄裡傳播,目前已有600多例確診案例,並且有許多因抗議政變而入獄的行動者因染疫而過世,例如45歲的醫生Maung Maung Nyein Tun在6月13日因參與公民抗命集會而被拘留,雖然已出現嚴重的COVID-19症狀,但仍被帶到位於奧波(Obo)的監獄,後來在曼德勒的一間醫院去世。
7月23日,位於仰光的永盛監獄爆發了抗議活動,原因是監獄內的疫情不斷惡化,加上79歲的全國民主聯盟前發言人那溫(Nyan Win)在獄中死於COVID-19,而截至8月9日,永盛監獄至少有12名囚犯染疫死。根據緬甸當地媒體報導,永盛監獄的9000名囚犯中,只有600人接種了疫苗,而為了減緩病毒傳播,永盛、東吁(Taungoo)和苗妙(Myaung Mya)監獄都已下令封鎖,若有囚犯出現症狀就需要被隔離,但僅有很少人接受檢測或治療。
從獄中被釋放的被拘留者向人權觀察表示,獄中幾乎沒有採取防疫措施,不僅口罩供應不足,衛生條件也極差,監獄當局也無特別安置老年囚犯或有健康問題者。
一位成長於曼德勒的作者Myat Myat Mon,在《外交家雜誌》上分享其家鄉如何對抗疫情。該作者家鄉(作者表示為保護該村莊,並未透露村名)有1452名村民、355戶人家,村長是由軍政府任命,但由於軍政沒有下達任何防疫措施,因此是由村民們自己對付疫情。
Myat Myat Mon表示,該村首先遇到的挑戰是防疫物資不足(快篩試劑、防護衣、口罩、屍袋和乾洗手液),不過幸運的是,該村的一名學生成為防疫物資的聯絡人,因此較其他村莊獲得較多物資,不過作者也提到,自政變爆發後,因為經濟活動大受影響,進而影響了農村的作物價值,然而在食物和基本必需品價格大幅上漲、村民資金短缺下,將會增加無法控制的風險。
最後Myat Myat Mon沈重表示「我的村子資源有限,但緬甸還有幾十萬個村子資源更少」,而根據其家鄉狀況,表示軍方並沒有在試圖緩解新冠肺炎的爆發,緬甸人民也沒人可以依靠,他呼籲國際援助應直接提供資源給基層政府——村莊,而非透過目前的軍政府去協調。
新聞來源:
- Death toll since Myanmar coup tops 1,000, says activist group(海峽時報)
- Covid-19 Surge in Myanmar’s Prisons(人權觀察)
- How One Myanmar Village is Fighting the COVID-19 Outbreak(外交家雜誌)
延伸閱讀:
- 「若是被捕會遭到軍方毆打與折磨」五名參與反緬甸政變的年輕人,從仰光市一棟公寓墜落
- 【緬甸疫情】英國警告兩週內全緬半數人染疫、軍方加蓋火葬場惹民怨
- 緬甸軍頭敏昂萊出任總理,宣布緊急狀態延長至2023年8月,指控抗議群眾「刻意散播病毒」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