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隔離時代下,家屋裡的鬼魂徘徊:記疫情前後台灣影像展覽的「居家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從「宛如在家」看展的感知狀態出發,描述疫情時代裡的台灣影像展覽中,不管是作品或展場設計上的「居家感」傾向,並進一步連結台灣室內設計史與物質生活的大背景,思考這種「居家感」從何而來?
隨著台灣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三級警戒適度鬆綁,社會狀態逐步走向「微解封」,美術館與藝文空間也以預約制配套開放看展。
在這個處在警戒與開放、解與不解的中介狀態,也與台灣在五月中旬疫情爆發前的情境有些似曾相識:當時還能自由地進出場館,但參觀人數明顯冷清,加上筆者所觀賞的幾檔展覽在展呈上都有一種「宛如在家」的氛圍,現在回想起來,就像是在進入警戒下居家生活變成常態的預言。
本文將從這種「宛如在家」看展的感知狀態出發,描述疫情時代裡的台灣影像展覽中,不管是作品或展場設計上的「居家感」傾向,並進一步連結台灣室內設計史與物質生活的大背景,思考這種「居家感」從何而來?
在正式進入展覽前,我們先從疫情下當代影像產製上的巨大轉變看起,駐英電影研究者陳斌全為文指出:英國在多次「居家(stay at home)」封閉措施下,BBC電視節目或是Netflix影音平台上能看見不少影視作品在形式上的轉變,許多作品在生產上因應防疫措施而改採遠距方式進行,網路和資訊網路平台,或是視訊會議軟體成為影音內容製作的工具之一。從製作技術演進觸動影像美學的創新,也因為框景侷限於室內空間,進而產生新的場面調度與電影語言實驗的可能。
隔離時代下,家屋裡的鬼魂徘徊
這個因疫情背景推進影像形式的轉變,在去年筆者對於鳳甲美術館國際錄像藝術展「阿尼瑪」策展人的訪談中,游崴與林怡華就曾表示在觀賞徵件時有許多「在家拍攝」的類型作品出現,近期南方影展更直接以「疫情一天」作為徵件競賽的命題。
5月初,疫情解封前於台南海馬迴開幕的「疫態關係—後隔離時代的社交指南」,為一檔台灣與泰國在疫情情境的線下交流展[1],當中一組錄像作品就體現了「居家」的影像形式。
《逃出吸血鬼城堡》(Exiting the Vampire Castle)為泰國藝術家阿努庫.丘伊蒙(Anukul Chueamon)疫情期間創作。全片建構在一個密閉的房間內,導演以自導自演方式演繹被鎖在城堡內的吸血鬼,場景內的家居物品連繫著自身私密的記憶。
這種帶有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的影像徵候,不免令人聯想到泰國君主制與軍政府獨裁統治下,箝制言論自由的政治隱喻。在影像方法與美學上能看見他與同輩泰國年輕導演Chulayarnon Siriphol幾個類似風格:長鏡頭、無台詞、霓虹燈成為裝置藝術思考等,並透過日常情境呈現方式,巧妙地解構了過去西方哥德文學與吸血鬼電影的傳統。

展場中的另一件錄像是台灣藝術家丁昶文的《白氏與鬼子》(Shiro and Oni Ko),是他於日本群馬縣藤岡市鬼石町的Shiro Oni Studio(白鬼工作室)駐村時的2014年創作。鬼石町如許多日本鄉村因人口老化、青年外流,期望透過藝術創生地方,有趣的是白鬼工作室創始人是一群西方藝術家,他們以地方名中的「鬼」(Oni)幽默地戲稱自己的身份來歷。[2]
影片建構在小鎮中因地震引發火災而荒廢的無人旅店,並以不同的室內空景串接,攝影機著重在建築與物件的特寫,影像裡的一方和室呈現出「侘寂」美學裡的寂寥、無常與不完美。
靜態畫面出現了縈繞在空間內的鏡面白光,如鬼影幢幢,畫外音傳來一對孤魂男女的對話,提到這些西方藝術家來到當地進行藝術創生所掀起的騷動,進而連結到橫濱黑船來航而開啟的明治維新,也從地震大火連結311事件引發的一連串災難,透過地方事件擴大至對於日本發展進程的辯詰,以及對於文明進步的反思。
迴返1970年代的居家生活:歐布澤宇宙中的《未來的衝擊》
「疫態關係」的兩件錄像都以家屋裡的鬼魂作為主題:前者讓居家隔離的日常幻化成吸血鬼寄居的古堡,後者則是廢棄旅社裡的日本幽魂看著在當地進行藝術創生的西方「洋鬼」。除了鬼魂作為主角外,「物件」在影像中也是重要的存在,跳脫人類中心(Anthropocentrism)的思維模式,也能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由方彥翔策展的「歐布澤宇宙」中看見。
展名「歐布澤」一詞來自「Object」(物體)之音譯,綜合策展論述與相關評論[3]提及:這個宇宙裡的影像所乘載的物件看似未關聯,卻形成一個「平」的世界,也像是一場事物的詩性聚會,又或者說影像本身就被視為一種「物」的存在。
藝評也關注到展呈上完整使用了高美館104、105展間的挑高空間,猶如宇宙般的遼闊浩瀚,但筆者進一步關注到的是在巨型的白立方空間內,卻出現了沙發與袁廣鳴《預言》的餐桌裝置,呈現出居家的違和感。
沙發的配置為展出作品《未來的衝擊》的觀眾席,搭配影像中帶著科幻電影的語言,就如藝評人蔡佩桂形容:「有著受邀於低調奢華家庭影院或甚至私人高級俱樂部觀影的錯覺」。此作為藝術家蘇匯宇透過當代錄像迴返1970年美國未來學大師托弗勒(Alvin Toffler)所出版的同名鉅作,當時席捲全球的西方前衛思想,現在則以「摩登復古」的形式被視覺再現。

錄像開頭第一段「即將來臨」出現了一個白人先知的角色,旁白講述書中對於未來社會的情境想像,但以當代角度看來,這位先知更像是寄居台灣島上的西方幽魂,幽魂牽引的不僅是西方思潮對於台灣的文明發展,更直接影響居家生活樣貌。《未來的衝擊》全片皆在高雄市拍攝,來到第二段「周一到周五的朋友與出租的人」,場景從前段興達電廠的奇觀跳接至左營海軍眷村改建的果貿社區。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