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語言學家戴浩一的手語拓荒之路:靜默無聲中,仍有傳達無限意義的方法

【專訪】語言學家戴浩一的手語拓荒之路:靜默無聲中,仍有傳達無限意義的方法
手語不單是比手畫腳而已。圖為臺灣手語裡的「栽培」|Photo Credit: 手語語言學台灣研究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像常見的口語都具備一定的語言規則,各國手語也非任意、無規範的比手劃腳,而是同樣擁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詞義規則。遵循這些語言規則所打出來的手勢序列,才算是「打手語」。戴浩一統整多年研究成果,為我們介紹幾項關於臺灣手語的基本知識。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林義宏|編輯:林俊孝|攝影:黃國彰)

每天,我們說話、聆聽、書寫、閱讀、表達、理解。這些尋常可見的語言經驗,奠定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生理感官與認知功能的一大成就。

為了理解語言的奧秘,語言學家一方面收集、分析語料,以科學的態度尋求語言的結構、法則,探索人類語言(包含口語、手語)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他們也關心語言的差異性與多樣性議題:即使身處同一個語言的社會,一個人運用語言的方式,仍可能因為年齡等生理差異,或認知功能、社經地位的不同,產生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2010年獲得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的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戴浩一,同時也是該所的創所所長,他習慣敞開研究室門窗,讓嘉義民雄的山間涼風穿過校園林木,直接吹拂進來,任桌上文件隨風起舞也不要緊。

戴浩一自述,25年前從美國返台,他除了繼續過去長期投入的漢語語法結構研究,更積極投入台灣語言學界較少關注的弱勢族群語言,包括:聾人使用的手語、高齡者語言退化,以及偏鄉孩童閱讀能力發展等議題。

「回到台灣這塊土地,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年屆80的戴浩一爽朗地說。

1
攝影:黃國彰

「台灣手語語言學」的開拓者

說話、聆聽,這是多數人所熟悉,倚賴聽覺感官與發聲器官的「口語」。相對而言,聾人所使用的手語屬於視覺語言,一種「看得見」的語言。看著電視螢幕上的手語翻譯員,從未踏入手語國度的人或許很難想像,那些精準而俐落的手勢,如何在一片靜默中有效傳達訊息?你是否也曾好奇:手語的元素與規則是什麼?

直到1960年代,美國語言學界才開始正式將手語視為人類自然語言,進行系統性的手語研究。戴浩一於1995年返台之初,發現台灣手語的研究仍不夠充分與全面,便開始組織研究團隊、蒐集語料、建立資料庫,分析台灣手語的詞彙與語法。

1
攝影:黃國彰
戴浩一的手語研究團隊在中正大學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手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也參與、編纂了台灣手語線上辭典。

在國立中正大學蔡素娟教授主導下,戴浩一也參與台灣手語線上辭典(Taiwan Sign Language Online Dictionary)的編纂工作,並與其他國家的手語進行跨語言比較,對台灣手語研究、教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為了建立國際學術交流平台,更於2015年在中正大學設立台灣第一個手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帶你走進手語世界

就像華語、英語、日語等常見的口語都具備一定的語言規則,各國手語並非純粹任意、毫無規範的比手劃腳,而是同樣擁有一套由語言社群(共用同一種語言的群體)約定俗成的詞義指涉、文法規則。遵循這些語言規則所打出來的手勢序列,才算是「打手語」。戴浩一統整多年研究成果,為我們介紹幾項關於台灣手語的基本知識。

Q1:台灣手語有一套「標準規範」嗎?

手語、口語都具備一定的語言規則。但語言在實際使用時,難免浮現個人、地區差異。就像台語口音可以分成海線山線,在台灣手語中,某些詞彙的打法有南部、北部差異。同一個地名,對於當地人、外地人也可能有不同打法。至於個人差異,就像口語一樣,在不影響溝通的情況下,手語也接納每個人不盡相同的語言使用風格。

其實,台灣平常使用的「台灣華語」,與1920年代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規範的「標準國語」已不完全一致,多數台灣人也不會受到「標準國語」所桎梏。相對而言,並沒有所謂「標準台灣手語」,其實我們也不應把台灣手語規範化,而須尊重所有聾啞人士的自由表達。

台灣自然手語的構詞、語法都與中文不同,然而台灣啟聰學校為了教學方便,在課堂上使用所謂的「文法手語」,是將中文文法硬套用在手語上,對聾人而言,等於是要另外學習的第二語言,會造成他們學習基本學科的阻礙。

Q2:光憑手勢變化,也能表達和口語一樣複雜的觀念、意涵嗎?

語言的奧妙在於「透過有限的詞彙、法,表達無限的意義與概念」。以口語來說,人們能透過聽覺/發聲器官,接收/發出各式各樣的語音元素(如子音、母音、聲調),並依照各語言的語音、組合規則,形成不同意義的詞彙,再透過語法規則,進而組合成不同意義的萬千種句子。

不熟悉手語的人,可能會以為手勢的組合很有限,所能表達的意義、觀念也勢必受限,但其實並非如此。手語詞彙的基本對比元素,至少包含四個手部參數(manual parameters):基本手形(basic handshape)、位置(position)、移動(movement)、手掌面向(palm orientation)。另外,還有臉部表情、眼神、蹙眉、頭部移動等非手勢(non-maual)成分。

整體來看,台灣手語的「基本手形」有多達62個,「位置」更多達22個,加上手勢在立體空間中的移動,得以組成無限多的詞彙,可見手語與口語一樣,得以傳達無限意義。

1
企劃腳本:林義宏|美術設計:林柏希
手語和口語一樣,皆利用基本元素的對比,做出千變萬化的意義表達。另外,不只有手勢而已,臉部表情也能表達語意。

Q3:為什麼聾人、手語翻譯員打手語時,表情總是那麼豐富?

臉部表情、頭部動作,可說是對應於口語的「語調」(intonation)。就像一般人會使用抑揚頓挫的發音變化,來表達肯定、強調、疑問、驚訝等語氣;在手語當中,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猶豫或不確定時,稍微點頭幾下表示「有可能」;將頭前壓、蹙眉、眼睛睜大的組合動作,則帶有疑問、徵求對方回應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