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寒冬與雙語熔爐的文化衝擊,我在蒙特婁「登大人」的120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加拿大蒙特婁交換生的四個月,是作者人生中第一次遭遇深刻的文化衝擊及長期零下溫度環境的煎熬。當身處海外的環境不再是相對熟悉的美國文化,他經歷了哪些衝擊?又是如何調適的?有哪些行前準備需要注意?
文:柑ㄚ捏柑苦談
初抵達加拿大,在多倫多機場轉機入境時,隨著每個告示牌的語言多了法文標示,我彷彿一再被提醒:記得喔,你正在離開舒適圈。
正式抵達蒙特婁後,我從機場搭乘巴士前往宿舍,看著街外的法文的頻率遠高於英文,提醒的分貝開始直逼警報聲的音量,心中出現微微不安。
在進入這趟旅程的故事前,我想分享一些行前和學期初的準備紀錄:
(1)簽證申請:在加拿大境內待6個月以內,目的是旅遊或是交換學生的人,僅需要在線上事先申請Electronic Travel Authorization(eTA),申請費用當時為加幣7元,並不需要申請學生簽證,算是台灣學生前往交換的一大福音。
(2)聯絡:與交換學校聯繫的聯絡方式都以email為主。
日期 | 事項 | 備註 |
3/29 | 國際事務處遞申請文件給交換學校 | |
4/14 | 收到交換學校email錄取通知 | |
4/21 | Email寄出宿舍申請及押金匯款證明 | 透過MoneyGram(速匯金服務,一種國際小額匯款服務)匯宿舍押金(當時台灣只有凱基銀行有合作承辦此業務) |
4/30 | 收到國際郵件書面入學許可 | |
5/06 | 收到宿舍入住確認信 | 入住加拿大學校宿舍時需要自行打電話跟保險公司買宿舍保險,一個月約加幣20幾元,退宿前記得再打電話取消保險。 |
錄取到出發前 | 行前可提前選課 | 交換學校規定大學部一學期至少要修四門課,最多五門課。一學期約有15堂英語授課可以選擇,也可以選基礎法語課作為選修的其中一門課。 |
開學第一周:秋季為9月 | 加退選課程週 |
(3)機票購買與托運服務:獲得交換資格後,記得要盡快購買機票,以免機票隨著日期接近而越來越昂貴。
如果規劃暑假先到美國旅遊,或是自行申請提前到美國其他學校參加暑期研修的同學,需要注意北美間的航班往來通常不會附加托運行李,當時除了西南航空有兩件托運行李免費的政策之外,其他航空公司通常對托運行李都會額外加收費用,在出發前須特別留意以免現場受罰。
(4)醫療保險購買:我當時沒有額外購買台灣保險公司的醫療險。當時交換學校根據魁北克省政府的規定,會強制每位學生購買當地的學生醫療保險,與台灣健保雷同,在當地診所看病可以扣抵部分甚至全部的醫療費用,視藥品種類而定。
(5)電話方案購買:宿舍與學校區域都有Wifi可以上網,宿舍房間裡的電話也可以免費撥加拿大的電話,因此我自己沒有在當地買電話跟網路的方案。當時很多朋友選擇FXdo(加拿大電信商之一)的方案,一個月的稅後費用約加幣 50 幾元(約新台幣一千多元)。
不過我也曾因為沒有購買電話和網路方案而發生糗事。交換學生的學期結束,要離開宿舍前往火車站搭車的我,因為沒有辦行動網路,只能倚靠宿舍網路叫Uber。那時我的宿舍前面是個傾斜40度的大斜坡,司機停在走路五分鐘轉角處,我趕緊使用文字訊息通知司機轉過來接我,但對方遲遲沒有開過來宿舍門口的打算,急得我想出門去叫他,一走出去卻因為連接不上網路而讓對方失去我的定位。最後跟這位司機僵持了近十分鐘的我滿頭大汗,決定在寒冷的天氣裡獨自扛著行李步行前往停車處。當時我十分後悔沒有買電話方案啊!
(6)銀行開戶:交換學校與ScXXtiabank(加拿大X業銀行)有合作,優點是過程中需要協助的話,學校會從中幫忙,但缺點是ATM提款機比較少,分行也比較遠。
我自己是前往RXC(RoXal Bank of Canada)申請學生帳戶,一個月可以提領25次且免手續費。由於是學生帳戶的專案,不會有月管理費跟維持帳戶一定金額的要求,且ATM提款機數量多,分行離宿舍距離也較近。

台灣好治安底下養成的「壞習慣」,一到加拿大就破功
交換學期開始沒多久,我在台灣買的保溫杯就被偷了,而我也才真正意識到我人已經不在台灣。
我的交換學校跟台灣常見的大學校園很不一樣,學校中心如同台北車站,是蒙特婁城市兩條主要地鐵幹道的連接點,校園沒有明確的邊際,學校建築物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在台灣上洗手間前,我習慣順手把保溫杯放在外頭的飲水機旁。那天上課前我前往洗手間,照例把保溫杯放在飲水機旁,但那天上課的教室和洗手間在前往地鐵路徑的旁邊,總是人來人往的,不到三分鐘,我從洗手間走出來後,就發現保溫杯不見了。
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帶出來裝水,反覆確認仍然找不到,決定向警衛調閱監視器,沒想到有根樑擋住了飲水機前的畫面,無法清楚拍到案發現場。
雖然保溫瓶不是很貴重的東西,但對於擁有台灣胃,無法像外國同學一樣在冷颼颼的天氣繼續面不改色喝冰水的我,卻是無比重要,而保溫瓶在加拿大也不像在台灣一樣隨處可得。
這次的插曲讓我徹底醒來,後來只要出國都會多留意,畢竟一個地方的治安再怎麼好(如加拿大),也是要十分當心。
原來人會冷到不快樂:白雪北國,冬來路上沒半隻
蒙特婁的冬季通常從十一月的初雪,到隔年五月才會漸漸邁入春天,一年之中有半年都相當寒冷。然而,當時序進到七、八月份,酷熱程度直逼台灣夏天,加上當地房子通常沒有配置冷氣,我剛抵達蒙特婁的每個晚上,睡前都在心中咒罵:「不是緯度比較高嗎?怎麼跟台灣一樣熱。」
慢慢地,度過了十月加拿大的感恩節(據說因緯度高的緣故,加拿大會提早收成作物秋,因此感恩節會比美國提早慶祝),溫度也降到台灣寒流來襲的冷度。南國孩子如我,心中不免期待迎接蒼茫的白雪地。
經歷見到初雪的喜悅後,人生裡第一次開始體驗每天下午三、四點天黑,數個月生活在體感溫度零下20至40度的環境裡。坦白說,交換學生到後期心理上過的不是特別快樂。除了日照短、氣溫低之外,來自人口高度密集的台灣,看著街外冷清寂寥更加劇心理負擔和不習慣。
因此,建議居住在高緯度的讀者們可適量補充維生素D。後來我在一樣是冬天日照時數短的倫敦工作後,我開始每天按時攝取,心理不適的情況明顯改善許多。

英法雙語文化大熔爐,登大人的120天
即使是在英、法雙語城市的蒙特婁,有許多餐廳的菜單是只有法文的。
我曾遇到有些當地人用英語不友善地要求我講法語,也碰上來自歐陸的同學使用了英式英文的單字,而只熟悉美式英文、面帶疑惑的我當下直接被歸類成英文不好的窘境。這些情景讓汲汲營營把「美式」英文學好的我,覺得招架不住而感到挫折。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