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在聯合國代表緬甸?超過300萬用戶透過臉書濾鏡支持「民族團結政府」代表緬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族團結政府(NUG)支持的「總罷工協調機構」(General Strike Coordination Body,GSCB)8月10日在臉書上發起串連運動,號召用戶使用大頭照濾鏡,標示「Accept NUG, Reject Military」(承認NUG,否決軍政府),要求聯合國接受民族團結政府代表緬甸。
平行於當權緬甸軍政府的「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在8月17日的例會中,副總統Duval Shei La宣布,保護人民的戰爭不可避免,他們將會決定反攻軍政府的起義日期。
根據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AAPP)統計,截至8月19日超過1007人遭到軍政府殺害,5747人遭關押,255人遭到判刑,包括兩名未成年人的26人,被判處死刑。
緬甸軍事首領敏昂萊在今年2月1日發動政變,成立「國家行政委員會」掌握國家機器。更於8月1日宣布成立「看守政府」,換湯不換藥地任命敏昂萊為總理,並將原本承諾一年舉辦的「公正」選舉延長至兩年。
誰能在聯合國代表緬甸?
以全民盟為主的跨黨派與民族人士,在4月16日成立了「民族團結政府」,向國際爭取支持;而敏昂萊則成立「看守政府」,任命自己為總理,彰顯對緬甸的控制權,為9月14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誰能代表緬甸」的聯合國代表權之戰,已經展開。
曾在聯合國會議出三指反威權手勢,呼籲國際社會協助緬甸恢復民主體制的緬甸大使覺莫敦(Kyaw Moe Tun),軍政府在今年7月向聯合國要求更換大使未果,至今支持民族團結政府的覺莫敦仍在聯合國代表緬甸。
而8月6日美國紐約州警方逮捕兩名緬甸公民,兩人涉嫌密謀殺害或傷害覺莫敦,外界亦有臆測係軍政府所策劃的謀殺行動,但已被軍政府否認,美方也加強了覺莫敦的安全維護。

「(敏昂萊)總司令似乎決心透過成立『看守政府』,來鞏固他的權力控制,而他的控制手段還包括自任該國總理、廢止去年的選舉結果,與企圖解散全民盟。」聯合國的緬甸問題特使Christine Schraner Burgener 在8月10日的記者會表示。
針對緬甸代表權問題,「聯合國不會承認任何一方政府,一切取決於聯合國會員國是否做出決定。」Christine Schraner Burgener 說。「會員國若不做出任何決定,覺莫敦在聯合國合法代表緬甸,而被囚禁的翁山蘇姬與總統溫敏(Win Myint),仍是國家領導人。 」她強調。
過往聯合國針對代表權爭議的作法,個案與不同會員國,都曾提出各種標準,而在歷史上出現各種代表權的決議。先不討論細節與過去個案的情況下,緬甸的民主政府被強行推翻,成員國可能必須考量「聯合國緬甸特別諮詢委員會」(SAC-M)提出的:
「每個當局能行使有效控制;每個當局持有的民主合法性;並遵守國際法。」
而聯合國對緬甸代表權的決定,也將影響聯合國的司法機構「海牙國際法庭」的代表權。
若民族團結政府取得聯合國的合法代表權,便可對國際法庭訴諸政變以來軍政府對人民的暴力與屠殺,而軍政府成員亦是羅興亞人遭受種族迫害的主要被告。

爭取聯合國的認可,人民的支持更重要
民族團結政府(NUG)支持的「總罷工協調機構」(General Strike Coordination Body,GSCB)8月10日在臉書上發起串連運動,號召用戶使用大頭照濾鏡,標示「Accept NUG, Reject Military」(承認NUG,否決軍政府),要求聯合國接受民族團結政府代表緬甸。
GSCB表示,截至8月15日已超過300萬用戶使用臉書濾鏡頭貼。
軍政府對此網路行動非常憤怒,指控63名藝術家、藝人與意見領袖變更他們的臉書頭貼,違反今年8月1日才修正的《反恐怖主義法》。
根據該法,勸說、宣傳和招募任何人參加任何恐怖團體或恐怖活動的行為,刑期從3年增加到7年。
緬甸當地媒體《Mizzima》在8月15日報導,仰光西區警察局要求仰光地區的所有鄉鎮,編制參與更換臉書頭貼的名單。
30歲的Ko Ye Mon(化名)擁有政治學學位,他對《Myanmar Now》表示,「這個網路行動可以展示我們推翻軍事獨裁的訴求,就算什麼都沒發生,也足以威脅到軍隊士氣。」
「它展示了緬甸人民的態度,儘管人民沒有因此而直接受益。」「而換頭貼的串連行動,也能幫助你的朋友表達自己的態度。」他說。
「緬甸人民支持誰?聯合國與國際社會必須在大會召開前瞭解這點,我們希望國際社會傾聽我們的聲音與願望。」一位GSCB對《Myanmar Now》說。
人民的對民族團結政府的支持,更展現在「勝利之春彩券」的銷售,民族團結政府的目標是10天內銷售50萬張,每張緬幣2000元,約1.2美元。
自今年2月政變後,民眾發動的「公民不服從運動」(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CDM),在緬甸各領域蔓延,其中以公務員的罷工,讓軍政府至今仍難以維持國家行政機器的正常運作,包括公立醫院、各級學校老師與大眾運輸系統。過去半年來,公民不服從運動已被證明深遠的影響力,但受苦的是到處躲藏、失去收入的公務員。

第一批5萬張彩券在8月15日推出,一小時內銷售一空,營收達1億緬元,約6萬760美元。民族團結政府表示,銷售額的70%將運用於支援公民不合作運動與反軍政運動,30%由中獎者持有。
政變前,緬甸人熱中購買國營彩券,許多彩券商在路邊擺張桌子即可銷售,而高達15億緬元(約91萬美元)的頭獎,讓國營彩券廣受歡迎。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 2021-09-15 美中合作露曙光? 《外交政策》雜誌:已協議聯手阻止緬甸軍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
- 2021-09-08 緬甸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正式向軍方宣戰,呼籲全國人民動員革命
- 2021-08-24 誰能在聯合國代表緬甸?超過300萬用戶透過臉書濾鏡支持「民族團結政府」代表緬甸
- 2021-08-13 「若是被捕會遭到軍方毆打與折磨」五名參與反緬甸政變的年輕人,從仰光市一棟公寓墜落
- 2021-08-12 【緬甸政變】各國實施經濟制裁之際,中國資助軍政府600萬美元
最新發展:
-
緬甸政變兩週年之國內外政經情勢分析(四):緬軍政府與東協仍在「五點共識」存在巨大分歧 7月前
-
緬甸政變兩週年之國內外政經情勢分析(三):歐美祭出多項制裁,官⺠脫鉤是中緬關係⼀⼤變因 7月前
-
緬甸政變兩週年之國內外政經分析(一):鎮壓異議人士不擇手段,陷入「雙重政府」僵局 7月前
-
政變及疫情雙重打擊,緬甸少數民族孩童失學已成為日常 1年前
-
東協的「緬甸僵局」:不只對成員國的團結造成挑戰,更把東協長期存在的矛盾一一顯露 1年前
-
和軍政府建立關係又邀全民盟參與視訊峰會,緬甸政變後中國試圖兩邊通吃嗎? 2年前
-
緬甸會重新選舉嗎?首先避免人民更激烈反抗的軍方,正確保讓翁山蘇姬繼續活著 2年前
-
美中合作露曙光? 《外交政策》雜誌:已協議聯手阻止緬甸軍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 2年前
-
緬甸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正式向軍方宣戰,呼籲全國人民動員革命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 薩拉或搭檔父親杜特蒂盟友競選|英對緬祭出新制裁|泰國150萬人科興混打AZ疫苗效果良好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越南科技獨角獸VNG有意在美借殼上市|緬甸軍方再捕2名記者|賀錦麗訪星越 2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