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控制系列(一):你被情感操控了嗎?惡性感情與職場PUA原來到處都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職場PUA是隱而未見但殺傷力更強的權力與情感操控,容易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對於一些奇特的心理狀態自然特別有興趣,其中一個我頗有興趣的範疇就是精神控制。近日就有內地一宗參加懷疑具精神控制的激勵課程引致死亡的個案,而香港也有該公司的香港分部舉辦同名課程,但內容是否與內地一致就不太清楚。精神控制,廣東話俗稱「洗腦」,泛指透過一些外部壓力,例如暴力/藥物等,強制向被操縱者灌輸思想,瓦解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使個體徹底改變對自己的經歷和個性的看法,以符合操縱者意願的手法;再灌輸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使個體依賴於某個單位,成為被物化的工具。什麼是精神控制?我們不如由比較貼身的感情與職場關係開始談起,認識一個名為PUA(Pick Up Artist)的概念。
PUA原意為「搭訕藝術家」,發源於美國,指男性接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並不斷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為(有趣的是以Google搜尋器搜尋關鍵字,似乎內地的討論比起香港台灣要多,原因不明)。
此詞乍聽之下似乎頗為正面,但實際上它已更大程度發展成為一種惡意、操弄人心、有動機地控制他人行為的情感操控術。它特指某種精神控制手段,它通過摧毀他人的自尊自信,操縱他人以滿足個人私欲。其應用場景也不再局限於兩性情感,而是擴展到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比如老板PUA員工,父母PUA孩子,導師PUA學生,層面遍及傳銷、工作、政治、宗教等,不過我們今次會先集中談男女關係和職場PUA。如何識別PUA?它有兩個核心特點—貶低和施恩的循環,即廣東話的「一啖砂糖一啖屎」。
感情PUA:一步一步讓你精神崩潰
感情關係PUA是PUA的原型,對象是伴侶間的感情關係。以下截引自騰訊網一篇文章《不法PUA:以戀愛為名的情感操控術》[1],有關於感情PUA的其中一種常見套路,即貶低和施恩的循環,包括:
第一步:好奇陷阱,塑造人設,吸引「獵物」。成熟的搭訕話術,以退為進、設置懸念;偽裝成「受過情傷的浪子」、「事業有成的帝王」,引發好奇心。
第二步:探索陷阱,顛覆人設,激發「同情」。
第三步:著迷陷阱,暗示表白,換取「條件」。不主動表白,通過誘導式話術引導對方表白,以建立情感契約為捆綁,使之答應其各種條件。
第四步:自尊摧毀陷阱,放大錯誤,引發「愧疚」。放大對方的錯誤和謊言,使之陷入「自己破壞了雙方關系」的負罪感中,在持續性自責、崩潰中逐漸喪失理智。
第五步:情感虐待陷阱,物化目標人物,淪為「木偶」。在極度依賴後,通過暴力、誘騙、自殺誘導等徹底使目標淪為「物品」,任其擺佈。

也許你會認為「一定是笨蛋才會墮入這種笨蛋的陷阱」、「無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但即便學識有多高,你同樣有機會成為受害者。2019年,北大法學院女學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賓館服藥自殺,送醫救治期間被宣布腦死亡。兩人聊天記錄顯示,包麗男友牟林翰以包麗有過戀愛經歷,以不是處女為由,不斷對包麗精神虐待,包括提出拍裸照、包麗懷孕後迫她流產,又要求她留下病歷單、做絕育手術等,令包麗最終不堪重負而選擇自殺[2]。連接受高等教育的北大法學生尚且無法脫離精神虐待而死,PUA事件、離我們真的遠嗎?
職場PUA:隱而未見但殺傷力甚強的權力與情感操控
如果說情感PUA比較難跌入陷阱,我可以很肯定告訴大家,職場PUA才是隱而未見但殺傷力更強的權力與情感操控,而且更容易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職場PUA多發生於上司與下屬之間,透過持續否定、人身攻擊、製造焦慮、控制、操縱、凌虐他人精神等手段,對員工進行精神控制,令員工對自己唯命是從。不同於情感關係,由於職場上本來就有上下級之分,職場先天的權力分佈性質加劇了上司與下屬之間發生PUA的可能性。
在貶低方面,例如上司持續不斷打壓、否定、貶低員工,對其進行人身攻擊,日復一日,被貶低者會逐漸失去自我判斷,墮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漩渦。但只有貶低行為不足以成為PUA、貶低後又施以恩惠才是。施恩方式有很多,比如偶爾表揚肯定、承諾利益,讓員工覺得就算被貶低也是可以忍受。前一秒上司才把員工罵得狗血淋頭,下一秒卻說「我罵你是為你好」、「我罵你是把你當自己人」、「你在外根本不能找到同樣工作、是我好心你才有這份工作」,以各種言語暴力、勒索與引誘,達致精神控制。
職場PUA的隱性特質
相較起情感PUA,職場PUA更多是隱性的、不輕而易見的。例如禁止員工表達個人意見權利、對員工申訴充耳不聞。冷處理員工工作表現、不作任何正面與反面回饋,或者過度監控與批評;發動其他同事孤立某位同事;隱蔽地向員工提出不正當要求、不能滿足就持續打壓等[3]。
而有一些上司無工作素養,全憑個人喜惡心情行事,故意模糊準則,隱瞞工作重要信息、冷處理員工提出的問題、故意黑臉、鬧情緒、以情緒駕馭客觀事實,例如對員工大吼大叫勒令員工跟從己意等,均是以情緒達致操控他人行為及心理的手段。又例如上司對你的評價不止公事、更涉及人身攻擊,而這種攻擊已對人不對事,例如評擊人品、外貌等,大家就要留神。言語的確能傷害人,而且可以傷得非常深、使人神經衰弱、無法作出對自我的合理判斷。
看到這裡相信會有人提出疑問:「很多公司都會使用獎懲制度(貶低和施恩的原型),難道所有公司都是PUA?」其實對於員工表現有評價,設獎懲制度也是平常事,但其合理性與程度,以致表達方法都是重點。合宜的獎懲制度、評價與理性表達能夠讓員工得以改進、成為更優秀的人材,反之則只會讓員工感到無所適從、難受、覺得自己無價值等。
「這是公司指引」絕不能成為制度暴力的擋箭牌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