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適合當科學家嗎?」莫德納疫苗正是由女性科學家所帶領的團隊開發而成的

「女生適合當科學家嗎?」莫德納疫苗正是由女性科學家所帶領的團隊開發而成的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Moderna 的疫苗,是由Dr. Kizzmekia Corbett,一位年僅35歲的 African American女性科學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而成的。

文:THE BIOLOGIST|紐約生

我要來談談,今(2021)年8月初刊登在Nature上的新聞報導(ref.1),該新聞探討關於過去十幾年來,女性科學家在科學研究界中的人數比例。

這篇新聞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雖然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有一些差別,但就目前科學界而言,普遍來說,男性科學家仍是不成比例地多於女性科學家的。這也因此導致人們產生錯覺,認為「女性」不適合當科學家,甚至是延伸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女性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不如男性科學家。

因此,希望可以藉由這篇本文、藉由實際統計而得的數字與結果,來跟讀者說明這個事實——自2000年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身從事科學研究,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科學家們對研究所付出的辛苦與努力,得到了肯定。雖然目前科學界的男女性別比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目前已經有不少人在積極地推動、改善這個不平衡的現象。

所以,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可以讓有興趣從事科學研究的妳,不會因為目前科學界仍存在的gender gap而感到沮喪或是失望,不要被這種性別刻板印象受到影響,可以放心地勇敢邁開腳步,去追逐自己有興趣的人生目標。

「越來越多的女性科學家」,這件事是如何被統計出來的呢?

來自荷蘭Leide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們,於今年6月在preprint論文網站arXiv.org上發表的文章(ref.2)指出,自2000年以來,女性選擇科學研究做為職業生涯選擇,正在持續不斷地增加當中。

那麼,研究團隊們是如何計算統計,而得到這樣的結論呢?

首先,研究團隊們從學術出版商Elsevier的abstract&citation database——Scopus中,收集了全世界的「部分」科學家們(註1)總共約600萬人的著作發表,計算這些科學家們自1996年到2018年的這段期間,名字出現在至少三篇論文以上的次數,然後統計出符合這樣的條件的科學家們,其中男女的比例有多少。

研究團隊們的結果發現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在2000年的時候,女性的比例大約是33%,然後到了2016年時,女性的比例已經上升到約40%左右。

THE_BIOLOGIST_More-women-start-career-in
Photo Credit: THE BIOLOGIST|紐約生
Reference: Sanderson, K. (2021). More women than ever are starting careers in science. Nature 596, 177–177.

不同的研究領域,男女性別的差異又是怎麼樣呢?

上圖,呈現整體科學研究界的男女比例,那麼,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當中,會不會影響男、女科學家的性別比例差異呢?

如下圖所示,研究團隊們列出了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當中,2000年和2010年的女性比例。

THE_BIOLOGIST_More-women-start-career-in
Photo Credit: THE BIOLOGIST|紐約生
Reference: Sanderson, K. (2021). More women than ever are starting careers in science. Nature 596, 177–177.

首先,不出大家意料之外的,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男女之間的性別比例差異是非常地大。

舉例來說,在電子電機學(Engineering)、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數學(Mathematics) 等研究領域中,女性的比例僅僅約20%甚至是不到。另一方面,像是免疫與微生物學(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則是有超過一半甚至是將近60%的女性比例,而護理學(Nursing)則是有將近80%是女性。

另外,令人值得開心的是,從這張圖中你也可以看到,跟2000年相比,幾乎在所有的研究領域當中,女性的比例都呈現「上升」。

女性科學家的比例增加了,然後呢?

在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女性科學家增加了,但是這樣就足夠了嗎?當然不是。

首先,這篇關於男女性別比例的研究,有一個很大的研究限制(limitation)就是,印度和中國的科學研究規模龐大,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們也非常地多,所以若把來自這兩國的科學家數據也考慮進去的話,恐怕女性科學家的比例又會再下降許多。

另外一方面,這篇研究也分析了男女科學家們的研究生涯終點(名字不再出現在論文上)的時間。研究發現,在2000年左右開始發表論文的女性科學家們,大約有54%的比例,在15年後名字不再出現在論文上;而同樣在2000年左右開始發表論文的男性科學家們,則是有約52%的比例,在15年後名字不再出現在論文上。所以雖然整體看來差異不大,但不可否認地,「女性科學家持續發表論文的可能性,的確是略低於男性科學家」。

此外,研究也發現,從2000年到2018年之間,平均而言,跟男性相比,女性科學家的出版論文數大約少了15%到20%左右。

最後,研究也提出了一個男女科學家之間很重要的差異,那就是在資深職位(senior position)上的比例差異。研究團隊們統計了研究論文中,last author 的男女比例(註2),女性科學家大約低了25%左右。

所以,雖然這篇文章顯示,女性科學家在論文發表的整體比例是不斷在提升的,但是,在這個大的數字底下,不同的研究生涯階段、不同的科學研究領域、甚至是不同的國家地區,女性在科學界中的比例,仍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況且,這篇文章,只是用論文發表作為一個指標,來衡量男女性別的比例,但是科學研究絕對不僅僅只是論文發表而已。也因此,就像是文章開頭所述,一直以來,科學界中都有許多人,不斷地在積極推動、改善這個不平衡的現象。

以敝校紐約大學(NYU)來說,我們學校中就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活動與組織,像是Women in science或是Diversity in science等等,每年會定期舉辦各種研討會(seminars) 或是會議(conferences),邀請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女性科學家們、或是少數群體(minority groups)科學家們來演講,分享他們的科學研究心得或是求學職涯心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