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臺灣老桌遊》:當時政府認為《大富翁》有「賭博性」,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響

《臺灣老桌遊》:當時政府認為《大富翁》有「賭博性」,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響
民國52年,臺北大理街上的一戶家人家正愉快地在玩跳棋。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晚清、日治到民國,陪著台灣人走過百年光陰的桌遊:從麻將、大富翁、幸福人、龜博士,到非洲尋寶、飛車龍虎鬥、包青天審案,超過百款的老桌遊再次綻放它們的光芒。

文:陳介宇、陳芝婷

由此去——翻開台灣桌上遊戲的篇章

桌上遊戲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早至西元前3000年埃及出土的「塞尼特」、 春秋時期的「圍棋」,到今日我們在玩的 《大富翁》、《卡卡頌》等,人類似乎總是需要玩點遊戲來做消遣。玩桌遊可以讓人們達到一種忘我滿足的心流經驗,同時也能讓人們達到一種情感交流的目的。多數人的成長經驗中,總是會與家人或好友玩過幾款桌遊,您還記得玩過些什麼嗎?

台灣的「桌上遊戲」從何而來?

過去台灣的桌上遊戲被稱為紙上遊戲、遊戲盤、遊戲圖等。民國90年代時代理德式桌遊的新天鵝堡公司使用「桌上遊戲」一詞推廣此類遊戲,人們才漸漸改以此詞稱之。台灣桌遊的發展受到許多文化的影響,像是中國、日本及歐美都有遊戲傳入。來自中國的遊戲如「象棋」、「圍棋」、「麻將」、「陞官圖」、「獸棋」、「陸軍棋」等。

而日本統治台灣時,日本人愛玩的遊戲如「將棋」、「花札」、「歌留多」、「双六」也都在台灣出現過,例如曾在新竹擔任教師的黃旺成先生於1913年的日記中寫道:「今天一整天都下微雨下個不停。今早把鞋子包在披風裡面,穿著木屐到學校。最近到學校的時間比其他人來的晚,該要反省了。教完課,我發起抽虎鬚。花了蠻長一段時間,教師們很愉快的玩双六。」歐美方面,日治時期時即有玩撲克牌與跳棋的紀錄,光復後則有參考歐美遊戲而生的《大富翁》和《幸福人》等。

純樸壓抑――民國50年代以前的桌遊

日治時期台灣曾流行過「四色牌」、「麻將」、「象棋」、「圍棋」、「双六」 等傳統遊戲,這在許多日治時期台灣仕紳的日記中都有記載。光復初期社會動盪,娛樂用品也甚為缺乏,流行於社會中的仍是傳統遊戲,此時來自中國的遊戲開始傳入,如「陞官圖」、「陸軍棋」、「三軍棋」、「獸棋」等,而日本味濃厚的遊戲如「將棋」、「花札」、「歌留多」、「双六」等則隨日本政權而離開了台灣。

民國40年代時,開始有漫畫刊物如《學友》會附贈簡單的桌遊,這是承襲日本刊物中會附贈「双六」遊戲的傳統。民國50年代時,有《大富翁》、《龜博士升學》、《幸福人》等遊戲面世,但當時政府對於賭博的管制相當嚴格,所以玩桌 遊與紙牌變得有點敏感。就拿民國53年12月14日的《民聲日報》中一篇新聞作例子,標題寫著「大富翁玩具含有賭博性,影響兒童心理,警方決予取締」,內文甚至還說「這種玩具鈔票極容易在無形中造成兒童好勝賭博成性的惡習慣,危害兒童心理健康甚大,警方已嚴令所屬密切注意取締,尤其要調查其製造的處所,予以撲滅,期能絕跡。」

民國50年代,《大富翁》的負面新聞。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民國50年代,《大富翁》的負面新聞。

同日的《聯合報》也有相關的取締新聞。看來當時政府機關並不認為《大富翁》是個好東西,且甚至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出版商黎光行於民國51年登記商標,剛開始發行《大富翁》不久就被當局為難,也許正因如此才在遊戲中置入政治正確的卡片如:「擊落共匪米格機」、「敬軍愛國」。不過這些因果關係純屬推論,由於年代久遠,請教黎光行的後人也無法得知當年的實情。

百花齊放――民國60至70年代的桌遊

民國60年代起,國內經濟已較為富裕,保守的風氣也逐漸開放,對於卡牌遊戲的壓抑減少許多,因此60年代初即有《飛車龍虎鬥》這樣精美有趣的卡牌遊戲。此外,用少量配件即可進行多種遊戲的《萬種棋盤》與獨特的六角形戰棋《大戰爭》也是此時期的作品。民國70年代起,隨著經濟起飛,民生娛樂也有更多元豐富的發展,陸續出現許多新奇的原創桌遊,像是張瑩鎮先生設計的《天地牌》、《非洲尋寶》;胡衍榮先生的《地球大寶藏》;未知作者的《包青天審案》、《大家來破案》等。

民國60年代,在騎樓下玩《大富翁》的孩子們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民國60年代,在騎樓下玩《大富翁》的孩子們。

當時桌遊的主題常取材於流行的事物,像是電視節目、電影、動漫、民間故事、運動等。此時的桌遊相當普及,許多出版社都在印製遊戲,像是長胤、巨門、百盛、亞灣、大美、年峰、琪品、春輝等,不勝枚舉。此時台灣的小文具店四處林立,而店中皆會販售這些國產桌遊。除文具店外,販售小零食與玩具的柑仔店也會販售桌遊,這類店家販售的遊戲通常形制較為簡單,多為單張薄紙、紙捲迷宮遊戲等。若以筆者收藏經驗來看,這段時間應該是台灣桌遊品項與產量最豐富的時期了。

打入冷宮――民國80年代的桌遊

民國80年代初,仍有出版社推出高品質的遊戲,像是《銀行大亨》、《三國痣》、《魔鬼連長》、《三國志武將瘋雲錄》等。這時期的文具與學用品上的插圖流行可愛風,因此許多遊戲也帶有這種美術風格,如《診人醫院》、《阿金企鵝》、《貝貝公主》。這些遊戲多半有原創的美術與機制,仍可以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然而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電玩越來越發達,除了家用電玩的盛行,許多優秀的國產電腦遊戲也相繼推出,加以網際網路的流行,更加壓縮桌遊的生存空間。

桌遊在80年代中後期因電玩流行而被打入冷宮,退居成為小眾文化,只剩傳統遊戲如「麻將」、「撲克牌」、「象棋」、「圍棋」等仍有固定的市場。由於榮景不再,民國70年代那些桌遊公司紛紛退場,少數留下來的也只能苦苦經營。民國85年時來自美國的《魔法風雲會》在台灣遊戲圈中雖掀起一股旋風,但遊戲的人口仍遠不能與電玩相比。

民國70年代,在家中玩陸軍棋的孩子們。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民國70年代,在家中玩陸軍棋的孩子們。

醞釀萌芽――民國90年代的桌遊

民國90年代的國產桌遊相當黯淡,冷清的市場配上屈指可數的出版品,桌遊幾乎要被人們所遺忘。在民國91年時,新天鵝堡遊戲公司進口歐式遊戲,並以「桌上遊戲」一詞推廣。在該公司的努力下,桌遊又漸漸為人所知曉。當時所引進的桌遊並無中文翻譯,因此需要透過大量人力教學後才能夠被接受,再加上電玩網遊的強勢發展,推廣桌遊更是雪上加霜。當時大街小巷都是網咖,連線對戰的遊戲琳瑯滿目,誰還會對桌子上玩的老派遊戲瞧上一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