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大疫時代的解方就是「擁抱數位」,單憑創作熱情贏不了這場戰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產業應對疫情的解決之道,莫過於擁抱「數位」,藝文產業也不例外,全世界的劇場與表演團體,都正積極探索數位展演的潛力。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早在2018年上任時便布局提出「數位場館」的目標,「因為資深劇場不比別人走的更快,會更早被淘汰。」
去年初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世界延燒,台灣島內相較之下風平浪靜,突如其來風暴卻在三月襲向兩廳院,知名音樂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二月底在音樂廳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共演,當天台下坐著800位觀眾,沒想到狄恩返回澳洲竟宣告確診,震撼消息讓兩廳院同仁促不及防,趕緊逐一核對觀眾名單進行通知,人仰馬翻忙至半夜。
「當下真的很慌張,也不確定是否要取消後續演出。」劉怡汝藝術總監回憶,兩廳院原本規劃先閉館消毒三天,沒料到下次開門已是三個月後,連年度最重要的主辦節目「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僅完成一場國外演出就被迫全面喊卡。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兩廳院外租節目共取消435場演出,主辦節目取消119場,加上售票系統、駐店佣金等收入,損失總金額超過一億五千萬。幸運的是台灣從去年下半年守住防線,低迷的藝術展演也跟著百業一同復甦。
今年3月TIFA捲土重來,悶壞的劇迷們傾巢而出,開出售票率高達97%的空前票房,「以前都是搶國外表演團體的票,但今年只有台灣節目,卻幾乎都賣到全滿,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5月TIFA剛結束沒幾天,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擊碎大眾以為疫情結束的幻覺,真正嚴峻的時刻才要上演。兩廳院長期跟國外劇場、策展人打交道,感受世界疫情大戰從未止息,經過2020年初開始,一年多的提心吊膽與沙盤推演的應變,這次面臨台灣升級三級警戒,兩廳院在兩天內就規劃好工作分流與居家辦公,劉怡汝表示現在重心反而是為未來長期做準備,認為這會是未來的新日常。

「數位」為疫情困境重要出口
各產業應對疫情的解決之道,莫過於「擁抱數位」,藝文產業也不例外,全世界的劇場與表演團體,都正積極探索數位展演的潛力。劉怡汝早在2018年上任時便布局提出「數位場館」的目標,「因為資深劇場不比別人走的更快,會更早被淘汰。」
兩廳院掌握全台最大的表演數據,每年超過60萬觀賞人次,票務系統不只是賣票,還要讓產業生態共好,成為表演團隊作戰系統,「讓他們能隨時知道作品賣給誰,賣多快,觀眾從哪裡來。」而從前的兩廳院只有電腦化,完全沒有可供數據分析的系統,「其實討論了很多年,但一直沒人能鼓起勇氣改掉!」這也是劉怡汝入行三十年來,感受藝術管理較少經營數據的切身之痛。
為鍛鍊好基本功,去年決定把兩廳院十多年來使用的過時「票務系統」砍掉重練,斥資導入「數位管理系統」,各部門資訊能集結至雲端,真正做出經營決策。
今年四月全新票務系統「OPENTIX」上線,五月即遭遇三級警戒的退票潮,兩廳院透過「OPENTIX」再次啟動「雨天,我們撐傘」計畫,鼓勵觀眾把退款轉捐贈給藝術家們,暫別舞台仍能持續前行。為了讓創作者有新的展演管道,兩廳院八月也緊鑼密鼓推出「OPENTIX Live」,劉怡汝表示幸好先前以無知的勇氣開發了OPENTIX,「不然沒有數據,推出影音平台也是白搭。」
以往創作者嘗試數位化意願很低,但這一年多數位浪潮迅猛襲來,劇場關閉又動輒以一季、半年起跳,藝術家被迫脫離舒適圈。今年TIFA也設法從國外借鏡,邀請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帶來《戰爭之王》,讓購票觀眾可以在24小時內線上欣賞,讓家裡搖身變成劇場。線上和實體呈現邏輯大不同,劇團導演就曾和劉怡汝分享,訣竅在於讓影像導演向前,劇場導演退居幕後,才能提供好的線上觀賞體驗。
「我們也在跨界尋找影像人才。」兩廳院上半年聚集電影、MV、電視台……等不同影像團隊來試拍,劉怡汝解釋線上有自成一格視覺美學,但最困難還是創作端的心房要打開,「當創作者接受後,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方。」

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
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疫情像是照妖鏡,讓表演團體困境浮現,劉怡汝直言憑創作熱情贏不了疫情,藝術產業困境早在疫情前埋下,「藝術是必須面對市場的。一旦當疫情來臨時,只能棄械投降,因為你不喜歡市場,它也不會接近你。」
所有的作品都是靠市場持續發展,創作的夢想需要有人買單才能邁步向前,劉怡汝多年來見證台灣藝術團隊,多半只有幫忙訂票、買便當的藝術行政,較少藝術經營的人才。在充滿感性的藝術世界,更需要理性思維,才能解決經營的沉痾。

找到非你不可的創作主張
「若兩廳院消失,多少人會感到婉惜?」劉怡汝常反覆自問劇場存在的意義?在希臘羅馬時代,劇場是眾人討論公共事務的場域。對她而言,表演藝術除了娛樂之外,更應該是培養下個世代動腦的人。
去年兩廳院推動「廳院青—好哲凳」計畫,前進校園舉辦哲學講座,與高中生對談「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的哲學議題,刺激了現場學生對藝術存在意義的思辨。
2019年TIFA邀請的法國鬼才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也曾和劉怡汝分享,他的舞團有常駐哲學家,「哲學家會去拷問來實習的學生,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議題?全世界都有人提過,你有什麼新主張?」甚至直接跟學生表示不能單靠感覺,若不能深入邏輯思辨,就不要來做藝術創作。

「共融」計畫,帶著大廟進入庶民日常
被人視為大廟的兩廳院,劉怡汝上任後積極主張,藝術要與常民生活「共融」,產生對話。「共融」計畫促使內部各部門自動自發,創造友善無障礙的觀賞體驗,連創作者都被感染。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