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遠澤談《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蘇格拉底與孔子跨時空的道德對話

【專訪】林遠澤談《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蘇格拉底與孔子跨時空的道德對話
中國上海孔廟的孔子像|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民國初年「打倒孔家店」以來,儒家一直被視為落後思想,如「禮教吃人」、「儒家重視階級,違反民主自由」、「儒家是專制、君權、父權的幫兇」等。這個學說現在還有參考價值嗎?它又能跟西方哲學產生哪些對話?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梁偉賢|編輯、攝影:林俊孝)

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對話錄》的〈克里托篇〉記載了一個故事,說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被雅典以「腐蝕青年」和「藐視城邦崇拜之神」等罪名處以死刑,他的學生都勸他要逃走,但蘇格拉底堅決不肯。他的說法是:大家都有信守承諾的義務,逃獄就是不信守「作為公民必須遵守法律」的承諾,所以他不該逃獄。

於是,儘管蘇格拉底認為雅典對他的指控不實,他還是留下來,接受了死刑。

政大哲學系主任林遠澤從蘇格拉底的選擇,討論倫理學上的「知行」問題。他認為:「蘇格拉底從容赴義的行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知即德』的主張!」對蘇格拉底來說,他知道這樣做是道德的,所以他就實踐了,「知」跟「行」對他來說是一致的。

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人生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明明知道什麼是道德,卻做不出來」。到底要如何讓「知行」同軌呢?是什麼力量,讓蘇格拉底在面臨死亡的關頭,還能堅持道德?

「知行」問題正是儒家思想的主題之一。如果用儒學來討論上述的疑問,又是怎樣的說法呢?

從民國初年「打倒孔家店」以來,儒家一直被視為落後思想,如「禮教吃人」、「儒家重視階級,違反民主自由」、「儒家是專制、君權、父權的幫兇」、「孔子歧視女性」、「道學先生空談心性」等。這個學說,現在還能用嗎?

林遠澤認為,儒家其實還保有可以融入現代社會,甚至解決當代困局的智慧。他撰寫《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就用中西方哲學相互對照,讓儒家加入現代的語境,討論倫理學的種種疑難。

儒家是偏私道德,還是普遍主義?

為什麼過去我們對儒家的印象這麼惡劣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認為儒家主張「偏私道德」。孔子(公元前551年-479)曾說過,父親偷了別人的羊,兒子要幫他隱瞞;孟子(公元前372年-289)也提到,如果舜的父親殺了人,他就必須揹著他到海邊躲起來。

有些論者便認為,民主社會是建立在「法治」之上,儒家如此偏私枉法,根本違背了現代社會價值,因此儒家不容於現代社會。

其實,儒家提倡「禮治」社會,也是希望透過法令(禮)來管理人民的。只不過,客觀的禮制,是建立在內心的「仁」之上的。政府施行禮制,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人民遵守禮制,則是因為內心覺得做壞事、違反法令是對人不好的。不是因為害怕被罰,而是內心的「仁」,讓他們覺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有恥且格」。

客觀的「禮制」是由內心之「仁」推擴(推而擴之)出來的。因此儒家特別注重「仁心」在人際、生活中的運用,如對父母盡孝,友愛兄弟。而你能愛你的家人,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仁心推擴到其他人,以至於整個社會。因此儒家表面上是「偏私」,但並不停留在私情,而是要往外「治國平天下」,其實卻是「普遍」的。

無可諱言,儒家在發展過程中,確實也偏離了初衷。比如漢朝定下三綱五常,讓君臣、父子、夫妻成為由上至下的宰制關係,儒學成為君權、父權的幫兇。比如「理學」借鑒佛道,高舉「理」為學者追求的境界,對於「外王」卻無甚著力,都與原本「以仁治天下」的目標漸行漸遠。

林遠澤感嘆:「儒學後來的發展,產生辯證的弔詭,它其實並不一定要發展成那樣的面貌。」

1
政大哲學系教授林遠澤|攝影:林俊孝

儒家是一種「後習俗責任倫理學」

如果我們用西方哲學的視角來審視儒家,是否可以看出另一種面貌呢?

過去西方的哲學家,多半認為「撇除情感,服從理性」才是真正的德行和正義。人能運用「理性」制定法律,才能保障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認為,由於人有理性,因此遵守道德,是人的義務──這就是「自律道德」。而「理性」和「自律道德」,被視為最高的德行,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還因此將之列為「道德序階」的最高層次:自律和正義序階。

但這種正義倫理其實頗為「男性主義」,於是受到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學」反對。林遠澤解釋:「真正的道德,除了井水不犯河水,保證個人獨立與自由,也要關懷別人,在具體情境中為別人負責任。」用關懷倫理學來補充正義倫理的不足,是西方哲學反省的結果。

儒家主張「仁者愛人」,要互相體諒(忠恕),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倫),從而建立個人的道德(修身),以及國家社會的福祉(治國、平天下)。這跟關懷倫理學家剛好是同一種思路。不但「仁者愛人」,儒家還強調「義者宜也」,不正是將某種意義的「正義」和「關懷」結合在一起嗎?

1
企劃腳本:梁偉賢、林俊孝|美術設計:林柏希
儒家不但強調「仁者愛人」,也注重「義者宜也」,某種意義上將「正義」、「關懷」結合,補足彼此道德論述上的不足。

儒家一方面強調各盡職責的原則(義),同時也注重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體諒與關懷(仁),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來觀察,就知道儒家的道德意識不但是「後習俗層次」的第六序階:自律與正義(義),而且還要把「自律與正義」的道德規範實踐出來,用在具體的情境中(仁)。

林遠澤說:「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儒家是『後習俗責任倫理學』。儒學不停留在「後習俗層次」的第六序階──知道什麼是正義、道德,還要能應用在現實,知行一致。這樣道德就不僅是認知上的『義務』,還是具體地關懷、對別人負責任。儒學就是這樣的倫理學。」

1
企劃腳本:梁偉賢、林俊孝|美術設計:林柏希

本真倫理與團結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