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游本寬等四位攝影家作品,看近30年地景攝影中的視覺文化意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風景攝影研討會」可視為臺灣地景攝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風景照脫離了鄉土懷舊、田園美景、山水仙境的框架,轉而追求日常生活的選材和記錄視野,著眼於豐富的人造環境和土地利用變貌。
文:曾少千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在《論攝影》寫道:「攝影一直以來最恆久的勝利,是它有能力在卑微、愚蠢空洞、老朽的事物中發現美。」[1]這位學識淵博的評論家認為,照片創造了美的事物,卻始終擔憂一張照片的美,會令人沈醉滿足,而看不清現實,難以產生政治、倫理、歷史的真切認知。
然而,有沒有可能一張帶有美學意識的照片,仍然傳達真實、啟迪人心呢?攝影能美化現實,也能揭露現實,正是這個雙重特性,使它饒富視覺文化的意義。
從1990年代以來的台灣地景攝影中,我們可看見真實與美感的並存,客觀記錄和主觀表現的並重。[2]許多攝影家透過地景來勘掘、衍繹地方的視覺文化,這不同於風土民情的寫照,也不是環境破壞的報導、社會學的田野調查,而是採集和再現台灣各地的視覺文化特色。
這樣的拍攝取徑,和1990年代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論述氛圍相繫,在當時的知識界和文化界,掀起了台客文化、台味的議論;政治局勢方面,兩岸對峙和台海危機,也帶動台灣主權和「新台灣人」的討論。[3]1996年的台北雙年展便以「台灣藝術主體性」當作展名;攝影和繪畫、裝置、錄像一樣,都是探討文化認同的藝術媒介。
1995年,中華攝影教育學會主辦「風景攝影研討會」,游本寬、張美陵、黃建亮等與會者,強調從自然風景轉向人造地景的趨勢,並引介美國「社會風景」、「新地誌學」、德國「杜塞道夫學派」的攝影。[4]
此研討會可視為台灣地景攝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風景照脫離了鄉土懷舊、田園美景、山水仙境的框架,轉而追求日常生活的選材和記錄視野,著眼於豐富的人造環境和土地利用變貌。以下我們從游本寬、沈昭良、陳以軒、張譯云四位攝影家的作品,來看近三十年地景攝影中的視覺文化意涵。
閱讀台灣
游本寬(1956-)從英國、美國學習攝影返台後,在90年代投入《閱讀台灣》的長期攝影計畫,走拍各地鄉鎮的動物塑像、偉人銅像、水塔、圍牆、民宅、招牌、標語等,聚沙成塔累積為常民視覺文化的圖庫。
他參照美國的「社會風景」及「新地誌」冷靜直觀的拍攝方式,面對台灣隨處可見的鐵皮屋、度假村、遊樂園、土地公廟等地,便因地制宜、靈活變通視角,中肯記錄社會變遷下的視覺文化。[5]
1997年到1999年,游本寬拍攝《法國椅子在台灣》系列【圖1】,在《閱讀台灣》的直接實拍基礎上,增添道具擺拍的巧妙操作。他帶著一張代表外國觀光客的法式椅子,尋訪各處街頭、農田、海岸、山林、村落。每幅照片如旅遊留影般,將外來事物和本地風光同框,展現台灣異質雜燴的環境多樣性,也反映攝影家的跨文化觀點和跨國婚姻背景,揉合住民和旅者所見到的視覺文化。

舞台車
沈昭良(1968-)的攝影系列Stage (2006-2011),刻畫兀立於台灣鄉村的舞台車【圖2】。這系列是他從早期黑白專題紀實攝影(如築地魚市場、南方澳、玉蘭花),轉向大片幅彩色地景攝影的力作。
沈昭良秉持著攝影記者的探查熱忱,跑遍鄉鎮的廟會慶典,在傍晚人潮聚集之前,拍攝數百輛油壓式舞台車的「肖像」,捕捉孔雀開屏式的台味圖符(icon)。
乍看之下,Stage的拍攝方法近似德國新即物主義和攝影家Bernd and Hilla Becher所建立的類型學(typology),實證蒐集知識檔案,探析同一類型的個體之間有何外觀或功能上的差異,顯示類型與時俱變的差異。[6]
實際上,沈昭良廣納舞台車之外的廟宇、商家、廣場、辦桌宴席、港口河岸,在搶眼喧囂的表演開場前,邀請我們靜觀絢麗的視覺符號:天馬星空的外國地標、太空梭、自然萬物、音符樂譜等圖案,實則蘊含了農民和勞動者的集體潛意識,綻放婚喪喜慶和酬神儀式中的民心所欲。

遍尋無處
相對於明艷魔幻的舞台車,陳以軒(1982-)的《遍尋無處》攝影系列(2011),並無新奇可觀之景物,格外平淡清新【圖3】。陳以軒跳脫既定的觀光路線和本土文化符號,轉而拍攝尋常的庶民生活角落,以短暫停留的路人目光,留意鄉村、小徑、馬路、荒野交會的過渡地帶。
這系列是陳以軒從美國進修後,返台進行的公路旅行攝影計畫,帶著久別重逢又感到陌生迷失的心境,記錄偶遇的地景和片刻。[7]
平凡日常的照片,之所以能成為「作品」,主要是採用中片幅相機定點拍攝,講求空間景深和結構層次,一致散發低飽和、低反差的淡雅色調。克難的檳榔攤、舊廢的沙發、丟棄的拖鞋、閒晃的小牛接連出現在路上,看似沒有什麼重點、事件、戲劇性,但流露一種隨境所適的好奇興味。鏡頭對準乏人問津的「非景點」,沒有顯著的歷史敘事,也無高度的開發建設,卻揭示了樸素生活涓滴而成的地方感。

浮視繪
張譯云(1974-)的《浮視繪》系列(2013-2018) 【圖4】,採集各地形形色色的塗鴉彩繪,細膩連結了圖畫和現實的世界,將路樹、電線桿、路燈、房屋和壁畫裁成一片,疊合現實環境和手繪圖像。
《浮視繪》並非寬闊宏大的地景格局,而選擇近觀框取的方式,定焦於台灣各地牆面的彩繪,呈現人們如何標記、美化、改善公共空間。除了如實記錄之外,張譯云更以身體移動和耐心等待,尋求靈巧的影像構成,詼諧地並置人工和自然,在凝止的瞬間中,呈現微妙的動靜對比。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