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領取紓困補助「抵充員工薪資」,時代力量呼籲各機關開放勞工直接申請補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時代力量認為,紓困補助是國家與勞工間的授益性行政處分,業者藉由薪資等名目將紓困補助扣除,如果不妥善處理,國家給勞工的保障將失去意義。
針對日前在疫情警戒期間停業的公司企業,政府推出紓困方案,1名正職勞工可以申請一次性薪資補貼3萬元及生活補貼1萬元;不過有勞工的紓困補助被雇主領取後用於抵充薪資,甚至還有勞工明明被停業卻完全沒領到紓困金。時代力量黨團表示,各機關應開放勞工直接申請薪資與生活補貼,針對紓困金發放也應該嚴加監督。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於今(30)日舉行「勞工紓困大抓漏,黑心老闆別欺弱」記者會,總召立委邱顯智指出,紓困4.0 針對受疫情衝擊影響而停業的行業,提供兩種紓困補助方式,如果業者有發給員工基本工資,雇主可以領取一次性營運補貼共計4萬元,這是給業者的補助;如果業者沒有發給員工基本工資,則雇主領取一次性停業補貼1萬元,另外員工透過雇主轉發一次性薪資補貼3萬元以及生活補貼1萬元,總計4萬元。
不過經濟部紓困截至今年8月10日,兩個方案總計發了296億9900萬,其中286億是一次性營運補貼,而要轉發給勞工的補貼只發了10億,只佔總體發放金額的3.6%。
公司領取紓困補助卻沒轉給勞工
時代力量在8月時就陸續接到不少陳情案,他們指出,經濟部這種透過雇主轉發補助的方式,會使得許多勞工領不到紓困。
勞工吳先生就指出,他的現職是健身房教練,因為健身房之前被命令停業,所以他5至7月都未領到基本工資。他曾多次詢問公司是否有申請紓困補助,公司卻總是回應「不清楚、會盡力爭取」。後來透過邱顯智委員的協助去函公司詢問後發現,公司其實已經領取了紓困補助,卻未轉發給勞工。
吳先生表示,他跟公司反應後,公司表示他們也不清楚補助是「給勞方還是資方」,並表示即使體育署把紓困補助全部追回也無所謂,吳先生最後還是一毛錢都領不到。
邱顯智表示,主管機關目前是透過雇主簽切結書、查核勞保投保清冊,來確認勞工有無領取到基本薪資,然而雇主簽切結書沒有辦法保證雇主誠實、勞保投保紀錄也許公司沒有降低投保級距,最準確是查核銀行薪資轉帳證明:各部會都表示幾乎沒有收到檢舉案,然而像吳先生一樣的受害案例卻真實存在。
國發會之前曾說,如果雇主沒有轉發補助款會構成「侵占罪」,甚至會移送檢調,並追回補助款。但是雇主侵占的是勞工的補助款,就算國家把補助款追回後,勞工還是沒領到補助。邱顯智表示,紓困的目的不是在監督雇主有沒有轉發補貼給勞工,沒轉發就追回,而是確實讓有紓困需要的勞工領到補貼。
公司可以拿紓困補助來抵扣薪資嗎?
邱顯智也說,也有遇到公司登記的營業項目跟勞工從事的工作內容不同,導致勞工被停業還是拿不到補助。而部分雇主不會全額轉發給勞工,甚至有薪資抵扣的狀況發生。
時代力量日前就曾接獲電影院勞工投訴,中央政府勒令電影院全面停業後,勞工只能透過公司向主管機關申請紓困補助,但公司卻將這筆錢拿來抵扣原本5月到7月要發給勞工的薪資,導致勞工無法領到足額補助,當勞工改向勞動部申請全職勞工的生活補貼時,又因電影院已向文化部申請紓困補助,所以不得重複申請。
時代力量認為,紓困補助是國家與勞工間的授益性行政處分,業者藉由薪資等名目將紓困補助扣除,如果不妥善處理,國家給勞工的保障將失去意義。
當時國發會回應表示,事業應將該補貼轉發員工,不得將該補貼扣除原應給付員工之薪資。另相關主管機關公告申請文件,均要求停業事業申請員工薪資補貼時,應檢附員工名冊等相關資料,並須提交切結書,承諾於領取補貼款一定期限內轉發給未達基本工資之員工。
國發會表示,主管機關將進行後續查核,要求企業於期限內提供轉發員工薪資補貼之證明,否則撤銷或廢止補貼,並追回已撥付款項。且企業若未轉發員工薪資補貼,恐觸犯刑法侵占罪,將移送檢調機關依法追訴。
勞動部當時則表示,是否能抵扣要看各部會規定,如無法抵扣雇主就直接抵扣的話,恐涉《勞基法》中「未全額給付工資」規定,將依法處以2萬元至100萬元罰鍰。
勞動部指出,事業單位如果是因應指揮中心的相關規定所停業,停業不可歸責於勞雇任一方,停業期間的工資,必須由勞雇雙方協商約定,按減少的工作時間依比例減少工資。不過按月計酬的勞工,當月在正常工作時間內所得的工資,仍不得低於每月基本工資扣除停業期間按比例計算的餘額,至於原約定的例假、休息日及法定休假日,工資應由雇主照給。
立委王婉諭今天也再次強調,雖然國發會當時已表示「事業應將該補貼轉發予員工,不得將該補貼扣除原應給付員工之薪資。」然而在事後發函確認各部會的態度後發現,經濟部、文化部及國教署仍未針對是否可以抵扣薪資的問題給予正面回覆。
為解決各部會標準模糊不清的問題,王婉諭表示,國發會應將之前行文時代力量的回函,改以發布函釋或通函各部會的方式,明確表達政府對此議題立場就是「補助不得抵扣薪資」,讓勞工遇到雇主未轉發補貼時,政府面對相關違法情事,能有一致且清楚的處理作法。
時代力量呼籲被停業的受害勞工,如果對於自己的3+1萬元補貼有疑義,歡迎聯絡時代力量專線或與各地方黨部申訴,會持續協助勞工函詢各主管機關補助的狀況。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