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不笨就代表他擁有大智慧嗎?校正回歸不是這樣用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劉禪拼了大半輩子,到了中年放縱自己也無可厚非。 但因為他不笨所以代表他很聰明,以至於過度解讀、腦補,這樣的二元論確實矯枉過正了,校正回歸不是這樣校正回歸的,適當的微校正回歸,有些事情,就是「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近年三國題材翻案甚蕭,似乎只要逆向操作就能貼近「史實」,比如從前都說曹操是壞人,那史實上曹操就是好人⋯⋯且都能證出來。在這股翻案風中,扶不起的阿斗同樣也成受惠者,從一位敗家憨兒一躍成為絕聖棄智的最後大贏家。
那為什麼那些翻案文都可證?要顛覆既往,未必要仰賴更多專業知識,只要透過「基本歸因謬誤」及「自利性偏誤」即可。抓住這兩點,我們全盤「選擇性採樣」及適當的「去脈絡化」,萬一有無法迴避的黑歷史,就高超運用「逆向合理化」給人一種翻轉的驚奇感。
比如我說,光看秦始皇每天沒日沒夜批120斤的公文,就知道他絕對是愛護百姓的好皇帝,他蓋長城是為了保護百姓性命,焚書坑儒是知道儒家會禍害中國兩千年,都是他手下太殘暴才導致秦始皇背鍋是暴君。
持新說並不難,重點在於是否經的起推敲及考驗。
回到劉禪,我們最常聽到的翻案大概就是:
- 守住蜀漢40年。
- 改革,設三權分立。
- 為了保護百姓投降。
- 以樂不思蜀演技保命。
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但是否經得起推敲及考驗?那就讓我們看看:
守住蜀漢40年?
這句本身便極度去脈絡化,所謂領導、負責人是承攬責任歸屬,我們真正要看的是內容。魏的國策一直都是先滅吳再滅蜀,魏、吳邊境接壤,不時有互殺百姓等大小攻伐。
相反,魏蜀間戰役極少,還是蜀一直伐魏,40年間魏對蜀的侵略更僅有3次,分別是230年曹真,244年曹爽及263年鍾會,結果是曹真惜敗、曹爽慘敗、鍾會險勝。
為什麼態度差那麼多?不管是蜀打魏或是魏打蜀,都要翻山越嶺,翻山越嶺之餘還要考慮到糧食、裝備及氣候問題,加上兩國都有易守難攻的屏障,因此每次出征都必需充足規劃,勝率還很低,就算搶下最後也得長途跋涉去防守,毫無CP值可言。
所以說實在,魏根本就不想滅蜀,到底有什麼好守住蜀漢40年啦?更別說劉禪根本沒上過戰場。

改革,設三權分立?
這是劉禪在235年諸葛亮死後的改革,也是劉禪屈指可數的政治作為,即廢除丞相制,將丞相職責拆成大將軍、大司馬、尚書令三權分立。但事後看作用似乎不大,因為到了239年,諸葛亮接班人蔣琬就大將軍兼大司馬錄尚書事,集好集滿方便做事,那還不是一樣?
其實這也不重要,懂社會事都知道官階與實權沒有絕對關係,如糜竺的官位一直都在諸葛亮之上,以官位作為政治手段就算在現代也不少見。
不過,蜀漢政局穩定,這是事實,後世也將諸葛亮及接班人蔣琬、費禕、董允並稱「蜀漢四相」。重點是,蔣琬、費禕、董允都是諸葛亮指定接班人。直到253年蜀漢四相皆去逝後,劉禪開始重用親信黃皓、陳衹,加上北伐失利,蜀漢才走了下坡。
簡單劃分,劉禪在位分三個時期,222年-235年為諸葛亮時期,235年-253年為蔣琬、費禕、董允時期,254-263年為黃皓、陳衹時期。劉禪真正比較臨政是走下坡的黃皓、陳衹時期。
為了保護百姓投降?
並沒有,魏國將領鄧艾兵臨城下,劉禪在臨時會議的主題是到底是逃往南中還是逃往吳國,最後被大臣譙周通通否決才被說降。換言之,劉禪一開始的想法是「落跑,然後不下台」,這哪是愛護百姓的行為?只不過最後發現落跑沒用索性投降。所以不要再瞎掰了好嗎?
另外,劉禪早早就掌握鄧艾要長征突襲,劉禪第一時間居然跑去問黃皓推薦的seafood,seafood告訴劉禪沒事,劉禪就真的沒當回事,結果最後鄧艾突襲成功。再看翻案文中不時強調劉禪其實很聰明,也許是我信仰值不足不相信seafood,理解不能吧。
以樂不思蜀保命?
這典故源自《漢晉春秋》。司馬昭滅蜀後,有次司馬昭揪蜀漢舊臣開趴,故意請DJ及舞孃們伴蜀樂、跳蜀舞,蜀漢舊臣們想起故國都很傷心,唯獨劉禪很開心,司馬昭好奇的問劉禪你想念蜀國嗎?劉禪回答住這我很快樂,才不想蜀國咧!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
我不知道其他人,但我自己讀《三國志・後主傳》,真的完全讀不出劉禪性格,更摸不出劉禪的中心思想,是裝傻還是真傻,書上也沒交代,基本就是個開放式結局。純就結果來看,劉禪無情、無知的表現確實逃過殺機,同時也奠定了往後敗家憨兒形象。
總結
最後我們看回頭《三國志》記載,作者陳壽形容劉禪是「素絲無常,唯所染耳。」就是劉禪就像白布,碰上諸葛亮這種賢臣他就是明君,但碰上黃皓這種小人就成了昏君。
過去我們總嚴苛評價劉禪確實不公允,劉禪早年用人得宜,以致蜀漢百姓、政權穩定這是肯定的,人生苦短,劉禪拼了大半輩子,到了中年放縱自己也無可厚非。 但因為他不笨所以代表他很聰明,以至於過度解讀、腦補,這樣的二元論確實矯枉過正了,校正回歸不是這樣校正回歸的,適當的微校正回歸,有些事情,就是「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10-21 千里之外的日本平安京,完美複刻了長安城的顰笑倩影
- 2021-10-14 「三年之中,二子頻喪」,對稚女殞命最撕心裂肺的悲痛,這是三國時期最深情的詩人——曹植
- 2021-09-30 劉禪不笨就代表他擁有大智慧嗎?校正回歸不是這樣用的
- 2021-09-16 唐朝的華麗與宋朝的璞真,陶鑄出日本京都文化的千年驚艷
- 2021-09-02 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與世界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