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基金平台」啟動:可公開價格「互換基金」,更適合小資族,自許成為台灣的Robinhood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金管會監理沙盒再出一家新創金融科技公出沙司落地,好好證券(原名好好投資)今(31)日宣布旗下好好基金平台開業,預計10月正式上線,提供專營基金網路券商路線,為國內第四家網路基金銷售平台,其「先買後付」、「即時入帳」、「基金互換」等類股票市場模式,成為一大看點。
今(31)日全台第一家源自金融科技的證券——好好基金平台開業,歷經金融監理沙盒18個月驗證後,成功孵化後並改制成為好好基金平台(好好投資)預計10月上線。未來民眾投資基金將會更便捷,平台申購採用「先買後付」、「即時入帳」、「基金互換」等類股票市場模式,改善傳統基金冗長無效率的缺點,好好平台打出「投資本該如此簡單」的口號,利用新科技,改變金融規則。
科技改變基金遊戲規則:基金互換成創新模式
遠東商銀Bankee與科技業「好好投資」合作的基金互換案,早於 2019 年取得金管會核准函,進入沙盒實驗。直至金管會今(2021)年4月27日修正券商設置標準等法令,開放目前在沙盒中主要經營為投資人做基金交換平台的「好好投資」,改制為券商取得執照。
好好投資平台透過區塊鏈技術,讓基金免贖回,就可以以基金跟他人互換基金,有助節省手續費支出,為全球由科技公司經營網路證券的首例,也是金融監理沙盒中唯一全新商業模式,將重新定義傳統基金交易模式。
好好基金平台指出,公司突破傳統基金成交價無法當下確定,申購、贖回又需要長達7至10天等限制,透過專利讓投資人可以透過其平台,由公開的價格「基金換基金」,甚至只要1元就能交易,降低了參與市場的門檻。
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因應新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出現,解決現行法規與新興科技的落差,故透過設計一個風險可控管的實驗場域,提供新創業者測試其產品、服務以及商業模式的環境。
一般而言,傳統基金以次營業日淨值為成交價,需承擔價格變動風險,而好好基金平台改用當日基金公司已公告淨值,作為雙方互換價格,讓基金交易價格能於當下確定,未來基金交易將成為類似股票市場之方式運作。
好好基金董事長楊少銘強調,公司是專營基金的網路券商路線,投資人能夠隨時下單投資世界各地的基金,也會積極和各大券商合作,未來商品將會更豐富
藍濤亞洲黃齊元總裁表示,好好基金是三年前在管理的「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中第一期的團隊,當時看上好好團隊有更上一層樓的特質,將成為具潛力的金融科技公司。
他有信心的理由是:1. 好好基金平台會是能整合許多資源的平台,不只是一個工具;2. 商業模式可快速擴大並複製到國外;3. 管理團隊有金融實務經驗,是真正了解FinTech趨勢並有執行力。
前金管會主委丁克華也指出,基金當天交易完成,其效率成為最大特點,且買賣雙方都公平公正的進行交換;而普惠金融模式,更適合小資族投資。
目前平台預計營業日交易時間延長至晚上,未來只要成為好好市民(會員),全平台申購基金申購通通0手續費,僅於贖回時收0.3%;若贖回當下,基金總報酬率為負數者,能夠減免收費。
基金投資快速方便,更適合小資族
楊少銘指出,經監理沙盒實驗通過後,逐步改善基金申購費用高,交易速度慢的問題,且平台已經和超過60家基金公司合作,上架超過3700檔基金;若成為會員庫存基金100萬以下,申購、贖回基金費用都減免,投資能夠利用手機投資全世界。
平台也有特有的人工智慧功能,可以挑選適合基金,為投資人提供更好的報酬。楊少銘表示,除了有傳統申購、贖回的功能外,還發展出全台獨家像股票市場一樣的模式,直接掛單買賣,即時入帳的基金模式。
他強調,好好基金平台希望年輕人投資成本能大幅降低,自許成為台灣的羅賓漢(Robinhood),想以行動實現「結」合「富」人力量,「濟」助一般「平」民的理想不謀而合。等待這些新世代富有後,透過這樣良性循環一起實現普惠金融。
好好基金平台說明,除了注重線上體驗外,在確保客戶款券資產安全,是業界唯一給足投資 人「三重保障」的新標準,提供包含:經手的「交割款」交付銀行信託保管、「基金受益憑 證」委由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保管,以及取得國際 ISO 27001 資訊安全認證。
黃齊元表示,好好金融科技平台是台灣金融界的獨角獸,如今公司從小聯盟邁向大聯盟,先立足台灣胸懷亞太,未來將走向國際指日可待。
楊少銘強調,好好基金平台期待的金融科技是要用效率的方式,認識客戶的初衷與理念,並用科學方式提供每個客戶不同的客製化分析,未來所有投資人都能夠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
延伸閱讀:
- 「金融監理沙盒」上路兩年只核准七案,問題出在哪裡?
- 一張圖看見全球FinTech走勢
- 【余宛如專欄】從英國看台灣,沙盒法案考驗的其實是政府監理能力
- 台灣是VISA眼中的資優生,領航數位支付「只是時間問題」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