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問問哲學家》:科學跟宗教註定衝突嗎?到底有沒有所謂客觀的真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麼,若先不談邏輯,科學和宗教在實務上相容嗎?得先說,其實許多人之所以從事科學,跟他們的虔誠信仰脫不了關係。
文:伊恩・奧拉索夫(Ian Olasov)
科學跟宗教註定衝突嗎?
雖然很難分得清楚,不過這裡其實有兩個問題。首先是邏輯問題:科學信念和宗教信念之間在邏輯上能一致嗎?還是註定矛盾?或者,它們會影響彼此有道理的程度嗎?再來是實務問題:不管是以個人來看還是整體社會來看,宗教活動對科學來說是支持還是阻撓?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以上皆是。邏輯上來說,若我們右手拿著一組本身一致的科學信念,左手拿著一組本身一致的宗教信念,而這兩組信念使用的概念並不相同,那兩組信念之間就不會有衝突。【作者註:Google「克雷格內插定理」(Craig’s interpolation theorem)可以找到這個命題的證明。】所以,例如說,假設我的宗教信念只處理特定的道德和超自然概念,假設我的科學信念不處理這些概念。這時候,只要我的兩組概念各自沒有內在衝突,它們湊在一起也不會有衝突。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說的「不相重疊的權威」(non-overlapping magisteria)也是類似意思。
確實有些人以上述這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方式持有宗教信念,或者至少試圖這樣做。不過歷史上宗教信念被科學推翻的例子以及兩者衝突的例子,一樣不少。隨便翻閱懷特(A. D. White)的《基督教世界的宗教與科學戰爭》(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就可以發現人們在歷史上不同的時刻,曾基於宗教理由去相信種種違反科學的事情,包括:地球另一邊沒人居住、地球(特別是耶路撒冷)是宇宙的中心、每個物種都是上帝創造的、地球表面只有七分之一被水覆蓋、宇宙的壽命不到六千年、諾亞方舟故事裡的洪水造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化石。
有沒有可能,科學和宗教信念雖然沒矛盾,但多少會影響彼此?這個問題就比較微妙了。在過去,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發現太陽系其他行星就跟地球一樣擁有自己的衛星,當時克卜勒從一些宗教理由推測,這些行星應該也跟地球一樣有人居住。當然,現代有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接受宇宙中其他天體並不像地球有多種生命棲息,但從克卜勒的推測,顯然可以看出有些宗教信念跟「宇宙廣遼,罕無人跡」的想法衝突。
另一方面,宗教和科學有時候也會互相加成。在牛頓之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科學必須建立在機械論的說明上:以微小零件之間的運轉推拉,來說明萬物流變。這種「機械論哲學」(mechanical philosophy)之所以在當時流行,也跟那時候的神學想像脫不了關係:上帝創造世界,上好發條,然後放手讓世界開始運轉。在現代,心理學家則為佛教關於冥想和專注的訓練找到了佐證。(當然,有些人可能不覺得佛教算是宗教)總之,科學和宗教之間可以有各種關係,從完全的邏輯衝突,到攜手共進的夥伴,端賴我們討論的脈絡和議題。
那麼,若先不談邏輯,科學和宗教在實務上相容嗎?得先說,其實許多人之所以從事科學,跟他們的虔誠信仰脫不了關係。例如說,像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這樣的近代物理學家,或者說「煉金術師」,在他們的著作裡,自然和超自然是很難區分清楚的。當時具有神學基礎的科學家,往往把科學研究當成一種「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期待藉由探索自然的規律,來了解神的心意。
當然,也有宗教勸退科學的例子。像是巴斯卡,他在改宗之後放棄了顯赫的科學和數學工作。要不是因為反科學的宗教宣傳,過去和現在的世界都會有更多科學家。在整個社會的層級,也有類似事情發生。例如,照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的說法,新教傳統促成了近代英國實驗科學的進展,而天主教會對伽利略的迫害,則促成了日心說(heliocentrism)在非天主教國家的流行。
當然,科學受到宗教機構或主流宗教思維壓迫的例子也很容易想見,例如當代美國的幹細胞研究。最後,或許你好奇的並不是歷史上出現過的那些科學是否跟宗教相容,而是當科學發展到最真最完整的地步時,它會不會跟你喜歡的宗教打架。這問題我恐怕就無法回答了,因為我沒有那麼懂科學,並且也沒有那麼懂你。不過到了這一點,或許你也可以反過來想想:為什麼你會想要有宗教信仰?
到底有沒有所謂客觀的真理?
當有人問這種問題,他心裡想的可能是好幾種東西。有時候他關注的不是真理(truth)而是信念,像是「到底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放諸四海所有人都共同相信的?」或者「我們的信念是否都受到我們的社會處境和生命經驗『污染』,因此總有部分主觀?」
相對地當發問者專注的不是信念而是真理,他想知道的可能是「有什麼事情是憑自己為真的嗎?還是說所有事情都是相對於個人、文化、概念觀之類的東西?」或者,他想知道的可能是「獨立於心靈的真理(mind-independent truths)存在嗎?還是說一個東西是否成立,總是取決於人怎麼思考和應對它?」以下,我們一個一個討論上述這些說法。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