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大亂:缺櫃、少船、人力不足3大難題,業者2替代方案因應下半年購物旺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的聖誕節禮物恐怕拿不到手了!Delta變種病毒再起,亞洲港口面臨三大挑戰:缺櫃、少船和人力不足,面臨出貨困難的窘境,而海運業者為了確保貨品如期到貨,紛以散裝船載送貨物迴避擁擠的港口;歐美零售業者則組織遠洋運輸的能力,訂定長期合約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世界受到Delta變種病毒的影響正在加劇,港口面臨缺櫃、塞港和人力荒等問題,讓海上運輸持續卡關。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尚有許多貨品正積累於中國義烏無法出貨;而各大行業業者為了能夠如期到貨,紛紛出奇招:除了改裝散裝船運貨外,零售業者更斥資重金包船、訂長期合約確保艙位無虞,抓緊今年最後一波購物旺季。
Delta變種病毒再起 缺櫃、少船和人力不足成三大難題
隨著各國逐漸解封,經濟亦逐漸熱絡,但全球零售供應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洛杉磯港的營銷經理Chris Chase 告訴《Financial Post》,今年6月,北美主要的港口:杉磯港和長灘港,似乎已經解決塞港問題。
他指出,直到了7月兩個港口的流動性開始惡化,從原本等待入港的船隻只有10艘暴增為35艘,每艘船隻必須在海上等待一周才能停靠港口。
Chris Chase強調,這種塞港的情況和過去不同,此次是由一連串問題所導致,從缺乏運輸箱子、鐵路、公路卡車以及設備都出現缺口,尤其勞動力短缺更導致港口無人可用的窘境。
「2019年,一個箱子從船上卸下到火車上只需要50個小時,現在則需要14天。」Chris Chase說。他估計,由於全球供應鏈的逆風,目前需要10週的時間,情況才能好轉。
他說,本來預計在海上的家具、汽車零部件、服裝以及鞋類,都應該在未來幾週內卸貨裝箱,並且於假期前抵達零售賣場。然而,現在零售商將面臨相當大的風險。
全球有2/3的商品來自中國義烏,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耶誕用品專區聚集了數百家業者,產品從襪子、帽子、金屬球,以及聖誕老人等,因此義烏堪稱是全球最大的聖誕用品工廠。
但因為港口擁堵,這些產品都無法送達,而運費也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目前從亞洲到洛杉磯的運費已從一年前的每箱2500美元飆升至每箱2萬美元。Capital Economics認為,港口瓶頸、交貨延遲和高昂運輸成本,將持續到明(2022)年。
Capital Economics高級全球經濟學家Simon MacAdam表示,Delta變種病毒正在加劇亞洲國家航運的危機,因為Delta變種病毒再起,導致卡車司機和倉庫人員短缺的問題持續影響全世界。

送不到消費者手上! 業者兩大策略因應:散裝船送貨、零售業者訂長期合約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貨運業者、貨運和物流供應商Schneider National Inc.,加入了一項計畫,該計畫企圖繞過嚴重壅塞的港口,通過租用的船隻,將裝滿貨物的集裝箱,及時於銷售旺季前運往零售商賣場。
國際貨運業者Schneider National向《華爾街日報》表示,為了解決貨物延遲問題,將與德國的散裝航商Schulte & Bruns合作,改用「大型散裝船」運送貨櫃。
一般而言,海運主要可分為貨櫃輪、散裝船及油輪&液化輪三大類。由於貨櫃輪體型較大,各大公司改由散裝航運作為另一替代方案。
散裝航運主要載運穀物、水泥、煤炭、鐵礦砂及鋁土等乾散貨之海上航運。其中,又以鐵礦砂、煤炭及穀物為主要載運貨物,並非拿來運送貨櫃,因此運送量小,速度也較慢。
施耐德商務長Jim Filter提到,由於塞港嚴重,船體小的特色反而可以避開和其它船家爭道的問題。運輸公司Tiger Cool Express LLC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長Ted Prince表示,為了能夠將獲送到通路上,任何可以嘗試的方法,都成為緩解缺貨問題的良方。

與此同時,包括國際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家得寶(Home Depot)、阿里巴巴、沃爾瑪(Walmart)等業者,也正在採取措施組織自己的遠洋運輸能力,以保持在緊繃的銷售網絡中持續暢貨。
北美大型零售商Dollar Tree總裁暨執行長麥克威廷斯基(Mike Witynski)最近對外透露,為了讓貨物運送更穩定,已經簽訂了一艘3年合約的大型貨船,近期就會首航,並預計還會陸續有更多長期合約的包船加入。
海運研究機構Drewry則指出,面對高昂的運費可能讓進口服飾、玩具等等商品成本提高3%,體積大的電器、家具情況恐怕更嚴重,而下半年的歐美銷售旺季恐怕將受到衝擊。
由於美國地區塞港未解,遠東至美國線運價依然呈現上升走勢,最新一周指數漲幅2.4%、周漲幅達9.62%,每40呎櫃運價衝破1.1萬美元。而代表貨櫃輪市場運價走勢的重要指標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續創歷史新高。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