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日荷「崇高同盟」軍演劍指中國,能重現二戰對日本的「ABCD包圍圈」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80年前的ABCD包圍圈,最終以ABCD四國演變而成的同盟國徹底戰勝並且瓦解日本帝國為終結,那麼今日的ABCD包圍圈,能否複製80年前的經驗,以軍事手段戰勝並且瓦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呢?
已故美國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S. McCain),一輩子對中華民國友善的原因,也與他祖父老馬侃(John S. McCain Sr.)將軍有密切的關係。老馬侃將軍戰前就充分認知到,落後的中國不只是美國發展全球貿易的潛在市場,還是共同牽制日本發展壯大的夥伴。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曾擔任過海軍助理部長,他對亞太局勢的認知,肯定也受到了這些少壯派軍官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早在珍珠港事變以前,上述幾名海軍將領通通都成為了針對日本的「屠龍派」(Dragon Slayer),比如前面提到的飛虎隊,雖然是由陸軍航空隊退役的陳納德所領導,但是隊員卻有三分之二是出身海軍。老馬侃將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只對日本的態度最為強硬,也以第38特遣隊第1支隊長的身份,親自指揮美國海軍艦載機空襲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南台灣。
ABCD包圍圈能否複製?
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在美國政府眼中,尤其是以海空軍為代表的「屠龍派」眼中,與80年前的日本帝國同為現狀的改變者。他們對中共自然是不會抱有任何幻想,而且「擁抱熊貓派」(Panda Hugger)的音量也確實遠遠不如90年代。筆者完全同意「屠龍派」的觀點,中共的實力已經壯大,而且越來越不滿意於現狀,越來越不安分。
中共確實如同二戰時的日本帝國,有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勢力驅逐出亞洲的野心,佔領台灣只是其改變現狀的第一步,不會是最後一步。所以憂慮中共的聲音不只是美國有,日韓與東南亞國家通通都有,畢竟沒有哪一個主權國家會希望回到鴉片戰爭以前,那個必須人人向天朝朝貢的時代。然而類似二戰時針對日本的ABCD包圍圈,很難在當下的時代背景裡重新複製。
首先是中國大陸的領土範圍與天然資源,從一開始就比二戰時的日本帝國還要豐富。80年前的日本帝國之所以會遭到西方國家的集體抵制,來自於日本因為資源不足,必須要大舉對外侵略的原因有關。日軍為了擴大版圖,侵占了東北三省與中國沿海地區,還對中國百姓實施無差別屠殺,都讓西方國家充分掌握到了對日本實施抵制的道德制高點。
然而中國實在是太大了,有人口,有資源又有市場,根本不需要靠軍事性的對外侵略來實施擴張。這讓西方國家與東亞國家很難找到類似於當年圍堵日本的道德制高點,來對中共實施政治或者軍事的圍堵。哪怕是中共對台灣直接開展武力進犯,絕大多數國家基於他們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會否把中共定義為「侵略者」,恐怕都會有極大的爭議。
不只是日韓、東協與歐盟國家,就連美國本身也受制於雙邊緊密經貿交流的影響,恐怕無法在中共侵略台灣的第一時間內就做出反應。雖然「擁抱熊貓派」的聲音在美國已大幅減少,但還不至於到完全沒有的地步。回顧30年代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在美國還連支持自己的「擁抱熊貓派」都沒有,但美國政府也沒有馬上對「九一八事變」做出反應。

美國對東亞同盟的道義基礎
另外一個美國能在二戰中戰勝日本的重要原因,在於美國人對中國普遍擁有傳承自19世紀傳教士的道德使命感,從陳納德到老馬侃的所有美國將領,都認為中國不只是美國的一個市場,還是美國必須在道義上給予特殊扶持與關照的對象。羅斯福之所以將中華民國拉抬到戰後四強的地位,除了看好中國最後會成為統一的強國之外,也有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道德使命感。
以馬侃一家三代為例,他們對台灣的支持同樣是來自老馬侃將軍對「自由中國」的情感投射,而不是與本土台灣人有所牽絆。不要忘記,老馬侃曾經指揮過對台灣的空襲行動,站在本土台派的立場上來看絕對是100%的政治不正確。如果二戰世代的美國人,對台灣都如此的陌生,今天的美國人看待台灣,就更是從現實的地緣政治角度出發,不會是過去的道德使命感。
不只是台灣,日本、越南與新加坡對美國而言,同樣只是在地緣政治上協助遏制中共的夥伴而已,談不上有所謂真正的道德義務。只有曾經被美國殖民的菲律賓共和國,還有與美國在朝鮮半島上並肩作戰的大韓民國,仍是美國在道義上難以割捨的兩大盟友。如果這兩大盟友被敵對勢力佔領,給美國帶來的政治衝擊也確實會比其他幾個東亞國家還要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美國在二戰期間對中華民國有如此強大的道德使命感,最後還是無法避免大陸在1949年的淪陷。所以今天的美國有沒有辦法如同二戰時代的美國,以道義把東亞還有歐洲的夥伴統合起來對抗中共,筆者還是感到大有疑問的。如果就連普通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對中共的遏制只是出於地緣戰略的需要而非道義上的堅持,友邦國家會追隨美國一起遏制中共也讓人大有疑問。
台灣的陷落,確實會引起日韓、東南亞還有歐盟國家的警惕,但除非中共很明確的把侵略的行為擴展到沖繩或者呂宋島,否則還是難以激起周邊國家派兵與共軍對抗的興趣。最近日本政府雖然不斷對台海局勢表達憂慮,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些憂慮並不是來自於日本政府,而是美國在背後的施壓。光是這點,21世紀的ABCD包圍圈就無法成立。
英日也有自己的盤算
基本上,荷蘭在東亞早就沒有了殖民地,唯一能發揮的作用只是配合美英而已。所以討論新時代的ABCD包圍圈,還要討論英國與日本的立場。首先英國在可見的未來裡只能派遣兩艘河流級巡邏艦進駐亞太,這樣的軍事力量顯然是不足以與中共在南海的軍力相抗衡的。其次則是英國在東南亞也有自己本身的戰略盤算,未必處處都要配合美國。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