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與世界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我們心目中,阿富汗是個落後國家,不僅在政治上長年動盪,國民識字率也很低,因為歷史上有多個超級強權在阿富汗遭逢慘敗,落得「帝國墳場」這個稱號。事實上,是怎樣的歷史原因和政治因素,導致了今天阿富汗成為世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在我們心目中,阿富汗是個落後國家,不僅在政治上長年動盪,國民識字率也很低,而且更因為歷史上有多個超級強權在阿富汗遭逢慘敗,因而落得「帝國墳場」這個稱號。事實上,是怎樣的歷史原因和政治因素,導致了今天阿富汗成為世上最失敗國家之一?在研究阿富汗近代史後,本文將簡單總結一下這些原因。
由於阿富汗處於中亞要衝地區,歷史上它經常受到鄰近帝國統治,包括古代的波斯帝國( Persian Empire)、馬其頓帝國(Macedonian Empire)、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到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帝國(Arabian Empire)、蒙古帝國(Mogolian Empire),到近代的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等等。
直至18世紀,以阿富汗為中心建立的君主制國家才正式出現。也正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其獨立成國後便逐漸成為其他大國博奕的主要地點。
這種博奕第一次出現的是在19世紀。當時俄國興起並持續擴張,曾經覬覦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俄國與阿富汗建立同盟關係,這一舉措使英國感受到了威脅。為什麼呢?阿富汗是個山地國家,面向南亞次大陸,它有著居高臨下俯瞰的優勢,而歷史也證明,任何入侵並征服印度的外來者,都必先控制阿富汗。就是這樣,英國決定先發制人入侵阿富汗,最終卻遭到慘敗。
那為什麼英國打不贏呢?英國最著名的是海軍,依靠這支強大的海軍在全球建立殖民帝國。然而阿富汗是個山地內陸國家,英軍不善於山區作戰,不僅難以建立補給線,而且天氣惡劣,士兵常有凍死、病死或餓死,作戰能力大打折扣,加上阿富汗人利用地形優勢以遊擊戰術削除英軍作戰能力,使得英軍蒙受巨大損失,英國也成為了近代第一個在阿富汗失敗的超級強權。
這場戰爭後,阿富汗發展相對穩定。由於它位於內亞地區,恰巧避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持中立政策使它在這段期間可以穩定發展。如果大家有在網上尋找1979年之前的阿富汗,可以發現這個國家當時非常現代化,首都喀布爾街道十分整齊,城市井然有序,人民衣著時尚。事實上,當時阿富汗歷代國王,不斷推行國家現代化政策、改善人權和建立憲政民主等等,看來這個國家將呈現一番新氣象。

然而,這一切來到1973年便戛然而止。這一年發生什麼事?那便是當時前首相穆罕默德.達烏德汗(Mohammed Daoud Khan)推翻了君主立憲制,建立了一個親蘇的極左政權。不過,達烏德汗自己在5年後也被一個比他更左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of Afghanistan)刺殺,十分諷刺。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上台後,國家變成由蘇聯直接控制,推行了更加雷厲風行的極左改革政策,受到阿富汗人激烈反抗,全國爆發動亂,蘇聯在1979年決定入侵阿富汗穩定局勢。這年同時成為了阿富汗徹底墮入深淵的年份。
面對軍事實力如此強橫的蘇聯,阿富汗人又如何有力量與之抗衡呢?「幸好」,在當時冷戰影響下,阿富汗人得到了一些老大哥施出援手。第一個老大哥是蘇聯頭號競敵美國,它為阿富汗人提供了現代化武器。
第二個老大哥是沙地阿拉伯,自從在1970年代發現大量石油而暴富後,這個國家便持續向外提供資金並對全球輸出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阿富汗便成為其中一個目標。第三個則是巴基斯坦,它是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的代理人,幫助阿富汗人訓練新兵。
在這種情況下,阿富汗誕生了「聖戰者」(Mujahideen)。聖戰者是這場戰爭的直接產物,他們是阿富汗人對抗蘇聯、帶有極重原教旨思想的武裝軍事力量,是當時美國、沙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共同扶植的結果,也是今後阿富汗崩塌的直接遠因。
山區地形往往易守難攻。任蘇軍有如何強大的轟炸機或武裝部隊,當掃蕩某一地區後因為補給關係往往難以建立永久據點。於是,蘇軍才剛掃蕩完畢撤離,聖戰者很快便重新將之佔領。1989年,蘇聯與十九世紀的英國一樣,決定撤離這場開支龐大的戰爭,成為近代第二個在阿富汗遭到慘敗的超級強權。

但是,事情還沒結束。被蘇聯遺棄的人民民主黨穆罕默德.納吉布拉(Mohammad Najibullah)政府在蘇軍撤離後苦苦支撐三年後終被推翻。權力出現真空後,昔日共同作戰的聖戰者各路組織,便因為就如何分享勝利果實而爆發矛盾,最終演變成內戰。
如果說蘇聯入侵毀掉了半個阿富汗,那麼接下來的內戰便毀掉了另外半個。內戰始終會有完結一天,誕生一個最終勝利者,重建阿富汗。
可是,這個最後勝出者卻是塔利班,這個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和奧薩馬.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支持下實在太強大了。他們實施極端統治,制定倒行逆施的政策,使得當初那些同是內戰競爭對手的其他派別聯合起來在北方持續與之對抗,也就是著名的「北方聯盟」(The Afghan Northern Alliance),並以極富魅力的北方雄獅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Ahmad Shah Massoud)為統合聯軍的領袖。
背景說完了。根據上述所說,阿富汗今天田地,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我認為原因有五:
第一:是地形問題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09-30 劉禪不笨就代表他擁有大智慧嗎?校正回歸不是這樣用的
- 2021-09-16 唐朝的華麗與宋朝的璞真,陶鑄出日本京都文化的千年驚艷
- 2021-09-02 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與世界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 2021-08-26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屢次打敗強大的秦國,卻被自己國君賜死的悲劇英雄
- 2021-08-19 「土牛番界」以東:《斯卡羅》之外,當時台灣的番界政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