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聯準會內部鷹派「縮表」砲聲隆隆,鮑威爾卻依然不為所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如漢獻帝的美聯儲,包括要如何設定聯邦基準利率、多大的規模拍賣國債等所有決策,都只能向紐約聯儲這個曹操請教——因為經濟學家出身的美聯儲高官一旦少了紐約聯儲的準確情報,他們就會像瞎子一樣,面對所有市場失靈都顯得進退失據......
美國聯邦準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簡稱聯準會)最近有些顏面神經失調。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卡普蘭(Rob Kaplan)、費城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哈克(Patrick Harker)、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布拉德(James Bullard)和克里夫蘭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梅斯特(Loretta Mester)幾乎口徑一致的要求聯準會立即開始執行縮表,減少購債規模,因為他們看到通膨從遠方的地平線拔山倒樹而來,漫天洪水就要沖垮龍王廟了。
然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卻在8月27號的講話暗示到:
「如果經濟復甦的進度切合預期,在今年內開始縮表或許是合適的。(I was of the view, as were most participants, that if the economy evolved broadly as anticipated, it could be appropriate to start reducing the pace of asset purchases this year.)」
原本嚇得花容失色的市場一下子冷靜了下來。因為大家發現,咦,鮑威爾並沒有說明縮表的時間和程度,整體發言偏鴿派。
華爾街從戰壕裡小心翼翼的爬出來,嘻嘻,這是一顆空包彈。
有趣的是,鮑威爾擔心大家沒聽懂,還貼心的再送上一句:
「縮表與加息的關聯性並不高。(The timing and pace of the coming reduction in asset purchases will not be intended to carry a direct signal regarding the timing of interest rate liftoff, for which we have articulated a different and substantially more stringent test. )」
生怕大家不知道他們打算繼續開著水龍頭。
滾滾長江東逝水,面對縮表,聯準會是尷尬的。為什麼聯準會內部鷹派的聲音已經如此強烈而刺耳,鮑威爾卻依然不為所動呢?
聯準會的尷尬,始於2021年的財政赤字
美國聯邦政府2021年的預算為6.8兆美元,而稅收才僅僅不過3.8兆左右。這中間高達3兆美元的敞口都會轉化成債務,需要財政部經由一級市場拍賣吸引買家,再由聯準會的一級交易商(Primary dealers)轉手賣給聯準會。
美國6月份的PPI同比暴漲7.3%,CPI高達5.4%,而1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卻只有1.25%。做個簡單的數學練習題,拿1.25減去5.4,美國的10年期國債事實上已經是負資產。市場上打滾多年的投資人都不是傻子,俄羅斯和中國都在減持美國國債,這意味著財政部只能把這些國債,往國內的大型銀行與投資人的手裡倒過去。
如果這個時候聯準會很不講義氣的縮表,減小購債規模,自己開溜,那這讓那些與聯準會共患難的投資機構情何以堪?

換句話說,聯準會根本沒有辦法在不一棒打死市場的情況下減輕美國的債務負擔。這很像電影《建國大業》裡蔣介石的一句台詞:「反貪腐是件大事。反,亡黨;不反,亡國。」聯準會面對的是一樣的糾結。縮表,市場現在馬上送急診;不縮表,市場未來要轉入安寧病房。
因此,聯準會開始玩起花招。縮表是不可能縮的,這輩子都不會縮的。聯準會在檯面下徹底放飛自我,讓隔夜逆回購(Overnight Repo)的數據整個大起飛。
8月30日,聯準會動用的隔夜逆回購金額是1.189兆美元。
聯準會這一年來一直嚷嚷著要縮表,嘴上說不要繼續擴大赤字,但身體很誠實,隔夜逆回購數據整個暴漲,這一點都不是要收手的意思。除了維持每個月1200億的購債規模,聯準會動用隔夜逆回購的窗口也越來越頻繁。這意思就是,聯準會其實一直很擔心市場會雪崩,因此事前預先把常備回購便利的大門打開(國內常備回購便利SRF與海外常備回購便利FIMA),就怕危機到來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滅火器救火。
由於疫情擴大,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導致通脹壓力排山倒海而來,聯準會其實一直有加息的意願,但面對「加息必休克」的市場現實,聯準會真正掌握實權的高層明顯想要繼續「放水」,利用溫水煮青蛙,大家能拖一天算一天。
為什麼要動用Overnight Repo呢?因為走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的程序其實很麻煩,還要申報國會審核批准。光是等民主黨與共和黨在議院裡吵完架就不知道要過多久,而隔夜逆回購則是聯準會自己的權限,和聯準會拆借的銀行只要明天一早準時把錢打回聯準會的帳戶上就可以了,方便又好用,這是聯準會真正能夠自己掌握的工具。
看聯準會Overnight Repo越用越兇,就知道情況其實很不妙。
那麼,這是不是說明聯準會鬧內訌了?
好幾間聯準會銀行的行長都出來警告聯準會應該馬上著手進行縮表,而鮑威爾最後的決策卻似乎打算完全忽略掉這些鷹派們的呱呱噪音。他們在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上面,幾位西裝革履的金融大佬該不會在會議室裡互相丟紙球,拿L夾互相打對方的頭吧?
這就得要先了解聯準會的結構。
按照金融學者宋鴻兵的說法,聯準會事實上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三國。鮑威爾是漢獻帝,紐約聯儲是曹操,而其他的那些克里夫蘭銀行、費城、聖路易斯、達拉斯......他們則是袁紹、劉表、孫權之類的地方軍閥。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是真正掌握了金融實權的土皇帝,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不過就是一塊神主牌而已。
為什麼紐約聯儲有這麼大的權力?近水樓台先得月嘛。華爾街就在旁邊,所謂錢脈,說穿了不過就是人脈。人脈是所有關鍵資訊的匯集點,和其他儲備銀行比起來,紐約聯儲掌握著公開市場操作,晚餐更是方便與各大投行的高階主管一同享用。在餐桌上推杯換盞,白天西裝革履時自然也就方便一通電話打過去直接了解第一手的市場交易訊息。
聯準會的所有決策,包括要如何設定聯邦基準利率、以多大的規模拍賣國債、以及國債向二級市場的傳導到底順不順利,身為漢獻帝的鮑威爾都只能向紐約聯儲這個曹操請教。
民團緊盯菸防法公告前準備工作,籲完善健康風險評估與申報機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雖三讀通過,然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民團表示將含淚監督,呼籲政府重視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申報機制等配套措施,以維護國人健康。
逾十數年未修的菸害防制法,歷經5次立院朝野協商,總算在本月12日通過三讀,達成加熱菸載具嚴管、禁絕加味菸、圖文警示提升至50%、校園全面禁菸等重大變革,確立台灣朝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菸方向前進。為呼籲政府重視健康風險評估等各項配套措施之落實,確實維護國民健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及董氏基金會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也緊急在農曆年前召開記者會提醒政府,新法中,包括「類菸品」、「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等用字模糊不清,等於讓主管機關留有很大「空白授權」空間。法令正式公告前,務必審慎進行把關。
健康風險評估:一套評估安全容許濃度的健康科學
健康風險評估屬於一門攸關人體健康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目的在於決定如何管制醫藥品、食品、化粧品、農藥、生活及職場環境中存在之化學物質最大殘留濃度(Maximum Residue Level, MRL),亦即安全容許濃度,以建立危害人體健康之風險及效益分析(risk and benefit analysis)。健康風險評估的建立原因,通常是體系中出現了過去不曾經歷或不曾被發現的新有害物質,台灣過去較知名的健康風險評估建立經驗,包括塑化劑食品事件、含萊克多巴胺之美牛與美豬開放事件、日本福島食品等事件等。
訴諸科學證據,健康風險評估乃為國人把關的重要關鍵
健康風險評估之所以重要,在於講究科學證據,為爭議政策提供最核心的決策基礎。較著名的健康風險評估應用,是在2011年台灣發生的塑化劑食品安全事件,起因為部分食品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非食用添加物)以撙節成本。最終,衛福部提出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數據,由國內各領域專家於2011年6月21日達成初步共識,比照歐盟標準,依據科學證據針對5種常用塑化劑,定出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容忍值〈TDI〉,例如DEHP容忍值為50微克、DBP容忍值為10微克等。
2020年8月28日,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豬肉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即表明政策決定絕對不會以國民健康作為交換,而是以在科學證據累積充分的情況下,政府已經做好完整的國人風險評估及配套措施,確保食品安全及豬農生計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決定。
美豬健康風險評估,涵蓋不同層面之敏感族群
含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進口爭議長達15年,主要爭議則在於國人飲食習慣與他國不同,畢竟豬肉在華人飲食料理中是相當廣泛使用的食材。以2019年為例,美國單人每年平均吃下近24公斤豬肉;台灣則為39公斤。此外,國人比外國人嗜吃內臟,尤其坐月子中的婦女等,專家因此呼籲應該針對國人飲食習慣,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食藥署最終委託成大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完成「108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特別針對不同年齡層民眾、敏感族群進行分析,包括小孩、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人以及育齡與正在坐月子的婦女,進行針對豬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標準,方才消除各界疑慮。
必須重視在地證據 台灣人基因易感性也必須納入評估
除客觀環境因素,跨人種的易感性基因差異也是健康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畢竟人種基因可能導致受化學成分影響程度產生差異。近期著名例子,在於國健署所提出近五成台灣人患有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基因缺陷。酒精不耐症是一種先天的基因缺陷,導致人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2),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成的乙醛。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在任時即指出,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機率高居世界第一,飲酒將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因此呼籲台灣人飲酒習慣不應比照外國標準。
2018年政府針對新型庫賈氏症提出的「美國進口牛肉相關產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即考慮人種易感性基因型分佈的差異,並根據國家攝食資料庫公告之細項食物攝食量計算國人食用美國牛肉的潛在健康風險。而過去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研院領導之台灣肺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團隊,也陸續找出數種肺癌的易感基因(predisposing gene),包括第10號染色體的 VTI1A、第6號染色體的ROS1-DCBLD1和HLA class II、第5號染色體的TERT、第3號染色體的TP63等都是易感的基因位點,都可能因為空污、菸害、職場環境提高罹癌機率。
加熱菸內含多種新化學物質,政府應召集跨領域專家協助審查
根據董氏基金會提供資料顯示,2020年沙烏地阿拉伯的學術機構研究發現,加熱菸產生的氣霧 (aerosol) 中,共含62種化學物質;其中丁二酮(diacetyl)、乙酰基丙酰基(2,3-pentanedione)、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 )等。董氏基金會因此曾提出質疑,加熱菸還有多少化學物質未被揭露?如何擴散?需要更多證據予以驗證。
以歐盟為例,要求菸商必須於申請新興菸品產品上市前,提出詳盡的檢驗報告,方才能予以核准。訴諸科學證據需要體系的建立,畢竟連國健署署長吳昭軍都在菸防法協商現場都承認,確實國健署連其他國家怎麼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都不清楚。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祕書長郭斐然呼籲,因應加熱菸之特殊性質,必須建立指定菸品之健康影響評估,此外也應同步修正「菸品資料申報辦法」,增加應申報項目。郭斐然指出,依據國際的經驗及資料,加熱菸菸草柱的添加物一直成謎,尤其是添加物的相關毒性資料是否完備,政府是否已掌握這些資料並要求菸商要如實申報,同時政府是否具有查核的能力?專家也指出,新興菸品必須在研究上需要更多時間累積數據,除了參考國外研究外,台灣自己應該要對新興菸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一旦有了風險評估,才能衡量這些菸品的危害加以把關。
林奕華呼籲:盼國健署勿忘為國民健康把關的初心
儘管國健署草案由原先電子煙、加熱菸雙禁改為後來一禁一開的版本,對雙禁陣營造成巨大打擊,但是林奕華委員依然想提醒各界:反制菸害對國民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才是這次修法的主要目標,也呼籲國健署、各黨立委,即便在修法完成後,也毋忘修法初衷,繼續為國民健康把關。她更進一步表示,無論結果如何,菸害防制還是要以教育為本,才能達到從源頭阻絕菸品對年輕世代的傷害,這也是她會持續努力的方向。
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