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陳育虹《索隱》:一切的愛皆如盈缺,我們永遠都不能逼迫時間復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育虹肯定是一位愛月人:在各詩集中或多或少都有月亮的存在;它帶有一種「明明身在體制之中,卻隱約感到孤寂」的水分,建立出一種難以啟齒距離感的畫面,其中最帶有這種特質的詩作或許是《閃神》中的〈海星〉。
文:柴陽
心漸冷/那些鴿子羽翼/收攏……(〈莎弗詩抄fr. 42〉)
「索隱」是一種意象上的潮汐:情緒變得豐滿、後又不自覺地失去重量,如此反覆地推進著時間。這裡有一個充滿著代名詞的星球世界,星體間有時用彼此的引力對話,而有時又暗自揭開自身所代名之物的面紗,最終共同迎向時序的終結。
「索求」、「尋找」是一種注定會復歸的動作,正如同離開本身便暗示著返回;所有的追尋終究會導回意象的自剖與隱蔽,潮汐將退、星球與星球間分分合合,引力終將失去慣性,最終所有欲求總是回歸於原點。
所有的思緒都被深埋在這樣子的,莎弗氛圍的夜晚裡,而月亮作為整個空間的母題,以戀物的形象包裹住了幽微而難以被啟齒的「神化的七情六慾」。
陳育虹肯定是一位愛月人:在各詩集中或多或少都有月亮的存在;它帶有一種「明明身在體制之中,卻隱約感到孤寂」的水分,建立出一種難以啟齒距離感的畫面,其中最帶有這種特質的詩作或許是《閃神》中的〈海星〉:
某種官能硬化症,某種藍紫的冷。有誰懂呢?這褪下舞衫的舞者。
但在體認到這層憂鬱之時,月亮同時又作為一個明亮、閃耀且無法忽視的象徵,一種美麗臉龐的隱喻、孤高而絕望。月將圓月也將缺,周而復始,這種雙面性為作者的月亮帶來必將失望的希望感,這個意象的載體便不單單能承載景物與自然間的互動,而同時為人與人間無法互相接近的糾結帶來解決的合理方式。
《索隱》出版於作者寫作生涯的中期,似乎是唯一一本書寫時帶有特定問題與寫作策略的詩集,而作者的野心亦體現在月亮這個雙面意象與人性之間的互動與彼此帶入——月同時代名一個具體指稱的「對象、你」、也同時肩負由作者自身意識建立的,愛情的暗喻關係。
本書所有詩在內文中都沒有標注出詩題(詩題僅附在目錄處),以數字進行區分,安排大致上分為三個不同的種類,彼此間交錯出現:索,第一人稱(我)與第二人稱(你)間的對話;隱,第一人稱對第二人稱與其身旁物件的觀察;以及古希臘女詩人莎弗的選篇,片段抽取地置放在索與隱之間。
一次索尋搭配一次隱蔽,在時間延展的當下,我們可以大略刻劃出一個簡單的人物關係:一個神經質、索求著觸碰月亮的我,以及逐漸被月融合卻排斥著的你,彼此用自身所持的各種星體譬喻互相傷害著。
在第一首詩〈之一,索〉中,作者即大略地勾勒出我對你的盼望與距離關係:「我們並沒有過去或未來/可以接觸」先提醒了讀者以下開展的詩性空間可能的虛構性質;接著「而我隔著夜的黑海/看見你/你是一個倒影暈染暈染/你也有磁場嗎」則在將你的形象懸掛至空中時,也增加了「也」的懸疑,作者在這裡暗示了你與「月」此時是兩個分開的個體,而在下段卻又宣稱「我們都是夜的子民」,如此迷茫模糊的界線正是作者在書中,順著時間嘗試去梳理或解脫的。
先討論與「索隱」世界建構較無關係的莎弗選篇:莎弗的作品在其餘作品形塑的世界觀中作為一種引子,為作者本身使用的月亮意象帶來足夠的人性基底,並協助將其他部分中非常隱密的生活譬喻,藉由他人之口情緒化而片段化地補述,增加了一點「意象曾被前人使用」的可信度。
莎弗詩作中的斷裂為本身煽情的敘事帶來孔洞,供讀者自由填入其對前後文的想像;而其無序的排列亦帶給讀者一種樂趣:閱讀時會自由心證地猜測是否與前後之索隱篇章有關,而閱畢時又會驚訝其看似破碎的語句,進而構成了一種「索隱」世界觀本身即可直接適用的現成空間。莎弗選篇中亦有幾篇與書中角色走向直接對應:
…夢,幽黑的/你迤邐而來,在眠中/……甜美的神/斷然將能量保留/隔離,不讓憂愁駕馭/但願我不需與人分享/這神的恩賜,我將/不致如此………/珍玩……但願我擁有/這一切………(〈莎弗詩抄fr. 63〉)
這篇選用詩文夾雜在書的最中間,卻是最完整也是最先能明示全書中你與我關係的篇章,夢境、不真實、被自身所建構:這個段落有一個巧妙之處:你作為甜美的神分享了自己的恩賜,而我卻並不擁有這一切。
你作為一個在夢中「被創造出來」的神祉,無論給予你多大的恩惠,終究只是在對自己的感知系統施力,如同在海上用嘴吹動風帆般的無力。讀者將疑惑,究竟你本身就是月亮、你本身真實存在而被比喻成月亮、或是月亮本身不存在,而真實存在的你被我在心中自行供奉成了月亮。甚至是,你與月亮其實都已經死了,而我為了珍藏你的形影,而虛構出了整個星體世界。
在分析上,或許將索與隱分拆成兩個不同的段落,會是一個較為易於梳理的方式;索的部分就是「作者/我」對「你」的存在進行辯證的過程,一種自我面向莎弗世界的遠望;索詩中前期所引用的意象常常有強烈的「互相吸引」特質:〈之九,索〉中描繪「我蟄居在你瞳孔裡」的景象、〈之十三,索〉中述說「寧願『你』不是會被我過度渴望的月」、〈之十六,索〉中使用「撫摸你作為月亮的魂魄」等等動作,再再顯示我對你的強烈追求。
但例如在〈之十六,索〉中,亦充滿了強烈的不確定性:月亮是你嗎?月亮是你的魂魄嗎?而黑夜與魂魄真的存在嗎?眼前事物「可見」嗎?我充滿不解,似乎他的認知範圍中的存在皆不提供觸摸,空具形體卻不具外殼。而我約莫從前述莎弗選段附近,第100至150頁間開始出現某種自覺:
襲擊我的風雨,也/襲擊到你嗎/我想你/在風雨之外,也好/唉,這樣的風雨/而風雨確實把園子/吹亂了/日子吹亂了/你不會願意看到,滿地/失落的表情/失望的表情/你不在 —— (〈之二八,索〉)
這場風雨會同時干涉到你與我的世界嗎?它吹亂了我的心思,但我下意識在第一句詩句中脫口而出的,卻是詢問你是否會受到這樣子傷害自身的風雨波及。那你真的在這個夜景之外嗎?即使你未受雨淋,是否也親眼見證了我的受難?
在這之後,我與你間的界線就不斷受到考驗,如〈之三八,索〉中的復沓與對明日的疑問,我藉由催生自己的存在危機來「質疑」你的反應;〈之五十,索〉使用了新代名詞我們來共同對抗彼此「注定終不再見」的危機;直至〈之五三,索〉,接近終點時,作者直接寫明了你在我心中的狀態:
你是一枚慾望/不許人摘取/在最高枝在沼澤上/稠黏如蜜的禁區、險境/現在我知道你永遠/不會消失,我是那株樹/而你,不得不結的/果(〈之五三,索〉)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