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發現千年前馬雅王國的濾水系統,「沸石」過濾的飲用水水質堪比現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一發現背後的研究人員表示,馬雅人使用沸石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礦物用於淨水的案例,比在1627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培根(Robert Bacon)開發的沙濾系統出現的時間,早了大約1800年。
文:Yi-ching Kuai
在瓜地馬拉的古老馬雅城市提卡爾(Tikal),遊客們被幾乎與巴黎聖母院齊高的高聳石灰岩金字塔包圍,四周的熱帶雨林傳出猴群和巨嘴鳥的叫聲。
這些宏偉的石砌建築,是在沒有馱獸、金屬工具或輪子的情況下建造而成,是國王和祭司所在的權力中心,他們統治著馬雅王國最有影響力的城邦,橫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的部分地區。
非傍水而建的古文明
提卡爾是一個文明的經濟和儀式中心,根據最近的航空調查,幾個世紀以來隱藏在茂密叢林中的6萬多座建築物,可能曾經容納多達1000萬到1500萬人。「這是馬雅最傑出的城市之一,」加州大學地質考古學家尼古拉斯・鄧寧(Nicholas Dunning)說。
每一座宮殿和寺廟都是依循太陽每日運行的軌跡而建,馬雅人作為建築師和天文學家的實力可見一斑。但若不是因為馬雅人掌握了一項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的資源,馬雅人永遠不可能準確地預測日食,他們的塔樓也不會從平地蓋向天際。
這項資源就是水。由於附近沒有河流或湖泊,馬雅人不得不在提卡爾建立一個巨大的水庫系統,以便在雨季收集和儲存的雨水,以供給數量龐大的人口——估計人口從4萬,到8世紀的人口高峰24萬不等——度過約從11月到4月,長達四到六個月的乾季。
這些水庫維繫了馬雅人在提卡爾1000多年的生活,從公元前600年左右,到約公元900年統治階級拋棄了都市核心。
去(2020)年,考古學家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揭露了馬雅人水利設施的技術新高度。取自提卡爾水庫的沉積岩芯顯示,馬雅人創造了西半球最古老的過濾系統。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考古學家麗莎・盧塞羅(Lisa Lucero)說,將水儲存在水庫中是一種解決方案,但水必須適合飲用:「保持水質乾淨非常關鍵。」
飲用水水質堪比現代
馬雅的淨水系統非常先進,關鍵材料「沸石」至今仍廣泛用於濾水器。
沸石是一種火山礦物,在火山灰與鹼性地下水反應時,由鋁、矽和氧組成,有多種形式,並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使它們能夠過濾掉從重金屬到微小微生物的污染物。
單個沸石顆粒具有多孔的籠狀結構,這使它們成為出色的物理過濾器,並且它們還帶有負電荷,這意味著其他元素很容易與它們結合,代表水通過沸石時,懸浮顆粒會以物理或化學方式粘附在沸石顆粒上,讓乾淨的水繼續流過間隙。
雖然考古學家只在提卡爾一個如今稱為科里安特(Corriental)的水庫中發現了沸石,但在那裡發現的陶土容器碎片,表明科里安特的純淨水專門用於飲用。
這一發現背後的研究人員表示,馬雅人使用沸石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礦物用於淨水的案例,比在1627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培根(Robert Bacon)開發的沙濾系統出現的時間,早了大約1800年。學者稱最早在公元前164年左右建造的馬雅沸石濾水系統,雖然比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的一種「希波克拉提斯套筒」(Hippocratic sleeve)的布過濾器還要晚一些,但馬雅人的方法更能有效去除細菌或鉛等隱形污染物。
辛辛那提大學考古地質學家、記錄馬雅人使用沸石的研究的主要作者肯尼斯・坦克斯利(Kenneth Tankersley)說:「我是美洲原住民,對於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傳統上認為,美洲原住民沒有發展出技術,不像其他地方的古文明,如希臘、埃及、印度或中國,這件事一直很困擾我。這個系統為馬雅人提供了1000多年的安全飲用水,相比之下,那個時代已知的其他過濾系統都很原始——希臘早期的過濾方法只是用布袋而已。」

馬雅人的水庫
提卡爾位於現在的瓜地馬拉北部,在這個地區季節只分成兩個:非常濕和非常乾。雨季的傾盆大雨會迅速流失,因為隨著雨水滲入薄薄的表土,水會酸化並足以溶解該地區富含鈣的石灰岩。這形成了地質學家所說的溶蝕地形(karst landscape),天坑和洞穴遍布其中,地下水位大約在地表以下200公尺處,遠遠超出馬雅人能觸及的範圍,讓水資源的取得難上加難。
由於附近沒有淡水可供取用,這個中美洲大都市的居民不得不想辦法在雨季到來時留住水。這就是水庫的用武之地——因為提卡爾以一座小丘為中心,馬雅人能夠巧妙地利用斜坡將水匯入這些水庫。就連位於一號和二號神廟之間、主衛城兩側的中央廣場也舖有巨大的石頭,這些石頭都放置在恰到好處的傾斜度,以便將水排入運河,然後流入附近的寺廟和宮殿水庫。
提卡爾的遊客需要特別努力才能找到水庫,這些水庫今天已陷入土壤中成為窪地,但一些曾經用來蓄積大量水、緩解了城市飢渴的水壩和土堤,對於內行的觀察者來說仍然很明顯。據估計,宮殿水庫曾經儲存了3100萬升水,而有沸石淨化水質的科里安,特據說在鼎盛時期有5800萬升的容量。
科里安特過濾系統是在2010年左右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當時研究人員從提卡爾的四個水庫收集了10個沉積物岩芯樣本。這些岩芯顯示,在九世紀統治精英放棄市中心的時候,提卡爾核心附近的宮殿和神廟水庫受到重金屬汞污染,還有優養化(algal blooms)的跡象。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