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薩滿》:太多混亂過於疲勞的紀錄鏡頭,為了氣氛卻喪失真正的「恐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薩滿》似乎讓人不經想起去年為之驚豔的馬來西亞電影《南巫》。一種關乎於巫信仰、村莊族群、歷史中帶有什麼疑惑的端倪之中,尋尋覓覓讓人探詢,有些渺茫和曖昧,禱告、祈求、儀式還有那些未知世界裡我們所尊重的一切。
《薩滿》電影開場,呈現小小的紀錄片團隊對於泰國村落裡世代承襲的靈媒薩滿感到興趣,並決定拍攝。世襲的薩滿尋覓女性的繼承者,她們治病,但並非癌症或那些科學早已明顯定義的疾病,而是不明攻擊而虛弱的異常;她們遵從被選擇上的天賦,故為一種如同世上「巫」定義裡介於人間與靈媒、祖先、土地上泛靈的觸碰者,小心翼翼且虔誠的為人服務、為這個族群善終和好好生活。
《薩滿》前半部所透露出的訊息是如此的,似乎讓人不經想起去年為之驚豔的馬來西亞電影《南巫》。一種關乎於巫信仰、村莊族群、歷史中帶有什麼疑惑的端倪之中,尋尋覓覓讓人探詢:那正是我很喜歡的國際版海報和預告所透露出來的訊息,有些渺茫和曖昧,禱告、祈求、儀式還有那些未知世界裡我們所尊重的一切,不是那種一般單純的恐怖驚悚電影,而是我們要看得更多、想得更廣。

然而,稍微可惜的正是這點。《薩滿》試圖提出了這點,但並未完整且依循監製羅泓鎮處理《哭聲》時一氣呵成的方式,反倒是採用大量拾得錄像(Found footage)為後半部驚悚與顛覆的手法,一群幾乎瘋顛毫無邏輯的節奏,變成了一部恐怖電影,卻少了些玩味之意。若單純觀看恐怖電影是個佳作,但反之則為個可惜之作。不過《薩滿》中介二者之間,仍是值得一看討論的作品。
於此片中,拾得錄像(Found footage),也正是以直觀錄影帶式偽紀錄的手法,運用在影像敘事語言中,縈繞出一種似乎影像的遺失與留存,是經歷了倖存和犧牲而獲取的,好不容易拾得的錄像。
然而,於《薩滿》中顯然這樣偽紀錄片可以使用於「風格」,而非整體「形式」的骨架,因為如此使得這開場端出的廣大命題顯得不夠沉浸,造成了太多混亂過於疲勞的紀錄鏡頭;甚至滿是技術痕跡和電影語言的不統整。我很希望看到的是明顯得知訊息的傳遞,在故弄玄虛中告知的恐怖,而非單純用字卡顯示而導引進入現實的紀實感。
此外,於監製羅泓鎮主打前作《哭聲》中論及的韓國村莊後殖民的陰影,無論是攸關於日本帝國、西方文化侵入等介入村莊的現象,抑或是探討基督宗教信仰單一和薩滿泛靈的可能,惡魔真的現身成為了主宰,我們接受這世界不完美的可能,那其實正是一種多元且缺陷的可能,特別是提到了上帝是逃脫薩滿巴揚的慰藉點。那麼《薩滿》於此土地的神奇皆為諷刺、悲劇、犧牲和無法痊癒的傷口為何?這正是於中介娛樂性電影後半部失控的原因。

《薩滿》的前半部引出了關於一名女性通靈巴揚神媒介的命定,一個小小的村莊裡應當單純且實在的信仰,我們滿是敬意點燃蠟燭、圍繞在神像邊乞求平靜與幸福。反常的幸福正是製造了我們恐懼的原因。一是對於宗教裡不夠信仰接受之處;二是現代化到城市與鄉野邊際,我們越來越失去感性訴求的渴望和未知,那縈繞在泰式恐怖類型不斷現象附身、失去意識、暗潮洶湧⋯⋯⋯恐怖的元素。
女主角賣力演出,出神且昏眩的眼神。大量監視錄像的後製成為了主體語言,我們確實對於一種「善與真實」產生了無力且挫敗感,如同這一當代中不明是非的網路(匿名性媒體)隨意能煽動主宰道理與議題的風向。
如同言說自己是名「社會觀察家」就能肆無忌憚耽溺於自我世界裡攻擊他者,卻不會受到一種如同巴揚神價值的規勸,我想這是《薩滿》帶來的一種恐慌,祈求的無效、無以明說社會的崩壞等等,「惡魔」可以是種隱喻,說村莊裡、當代裡、網路中,陰魂不散自以爲惡為正的恐懼。
《薩滿》提出了此點,卻漸漸削弱在為了驚悚類型的刺點中,為了驚悚和氣氛縈繞的破戒、為了讓銀幕前的觀眾徹底感受到驚悚,把形式裡作為一種骨架的方法漸漸失去了意義。
或許這是娛樂的犧牲,中介的方法。演員們賣力演出、風景的帶入,好不容易鋪陳的開場,越來越縮減、越來越簡單。關於那些我們想看見原始裡政治的、社會的、或是更多尚未被明確瞭解的矛盾事情,都被黑暗淹沒了。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