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邏輯確認中共「認知作戰」真實存在?中國影響力的研究困境與道德難題

如何靠邏輯確認中共「認知作戰」真實存在?中國影響力的研究困境與道德難題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方與台灣的專家學者都指出,中國官方試圖透過傳統媒體、網路與在地協力者等管道影響台灣內部輿論,而即使中國政府有進行操作但沒達成效果,也不能因此宣稱對方沒有發起行動,此外,台灣兩極化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正成為容易受境外勢力操作輿論的場域。

文:普麟(美國杜蘭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台灣從2016年民進黨政府二次執政之後,除了在國際社會上面對中國政府的壓力外,內部社會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在網路社群上開始流竄了越來越多的假新聞(fake news)或假消息,除了有部分是單純是生活、健康,甚至是名人八卦的話題,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與政治議題相關,也讓台灣被評為是全球假新聞的重災區。

政治議題假訊息的來源除了有國內的政治攻防外,不少專家學者還發現近年來的假訊息攻勢背後可能跟中國政府的作為、鼓勵有關。於是相關的研究概念或主題,例如虛假訊息(dis/mis-information)、資訊戰/訊息戰(information operation)、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等名詞也開始廣泛出現在台灣的大眾媒體與研究報告。

雖然政府與公民社會紛紛推出事實查核與澄清機制來對抗這波假訊息攻勢,台灣學者也開始著手相關的研究,但卻仍面臨不少質疑的聲音,特別是有輿論認為這樣的假訊息研究倡議是政府為了掩蓋執政不力所主導的操作。因此本文想透過處理以下兩大問題讓大眾對於假訊息/資訊戰研究有初步的認識:首先,此研究倡議僅存在於台灣的學術/政策社群嗎?其次,在台灣從事相關研究以及政策討論上,又會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呢?

本文雖然以中國影響力(Chinese influence)研究為主標題,但討論的內容則是以中國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輿論操作(opinions manipulation)與資訊戰等相關研究主題為主,包括研究議程,以及目前面臨的研究/政策困境。

混合戰 vs 銳實力

歐美國家近幾年同樣也意識到來自外國敵對勢力的假新聞、假訊息與輿論操作對國內社會的影響,加上西方國家內部還有著社會兩極化、民粹主義崛起、貧富差距加大與移民議題等困擾著各國政府,也讓外國干預與假新聞更容易產生效果,更甚者還可能會損害民主制度維繫的基礎。

最為知名案例,包括了俄羅斯對美國2016總統大選的輿論操作,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混合戰(hybrid warfare)攻勢等。對於美國與歐盟而言,俄羅斯不但是傳統上的戰略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從事類似行動的主要國家之一;但是近十年來,中國對於西方世界的影響與滲透也越趨明顯,以往對港、台兩地所發動的統戰活動也可以在其它國家看到(例如在中國透過澳洲的華人社群來影響當地選舉),當然國際學界與智庫也就有越來越多以中國影響力作戰為案例所進行的研究。

也因此,不同的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概念就不斷出現,讀者也才會在本文前言就看到讓人如此眼花撩亂的名詞。

簡而言之,中國影響力研究的主要途徑大致上可以分為以戰略/軍事研究為核心的混合戰研究,以及政治學/社會科學常使用的銳實力(sharp power)、政治宣傳等研究主題:前者的研究內容還包括了資訊戰、認知作戰等帶有準軍事行動意涵的概念;後者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像是銳實力所指涉的除了有政治經濟影響、滲透(例如華文世界常使用的統戰研究),當然也包括公開宣傳(像是台灣社會熟知的大外宣)與較為隱蔽的輿論操作、假訊息作戰(disinformation campaigns)認知作戰的研究對象當然也屬此類。[1]

根據以上的討論,輿論界目前對於由國家所支持的混合戰或銳實力主要有以下三點共識:

  1. 俄羅斯、中國等威權國家都有透過政府或官方來對外發動影響力作戰的紀錄。
  2. 所謂的影響力作戰又可以包括政治、經濟或是實體活動,以及影響認知、操作輿論的行動;前者像是中國的統戰活動,後者則有大眾所熟知的資訊戰或認知作戰。
  3. 影響輿論的方式又可以分為公開宣傳與隱蔽行動(covert action),兩者差異在於後者往往難以被一般民眾直接辨識出誰是訊息或行動的發動者;同時,其使用的素材可能是正確的資訊,當然也有更多是抹黑、半真半假或是完全虛假的內容。
Depositphotos_205148452_l-2015
Credit: Depositphotos

「中國影響力」研究的研究範疇

既然研究上常使用影響力作戰、認知作戰或資訊戰等名詞,這樣的作戰或行動在研究或實務調查的認定上也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 攻擊是來自境外或是出自敵對外國勢力
  2. 其行動經過協調、有組織性,例如中國的「五毛黨」[2]
  3. 背後具有特定動機或政治目的,特別是干預該國民主選舉、造成在地社會民意分裂等意圖

因此,國內不同政治陣營當然也會進行政治宣傳、抹黑,同樣也有可能會雇用公關公司或所謂的「網軍」來從事行銷或操作輿情,然而這些活動都發生在國內的政治攻防或宣傳。換句話說,只要能夠確定攻擊不是來自外國或境外勢力(或是受到外國勢力所支持),自然也就不屬於影響力作戰研究的範疇。

接著,如果我們將政治宣傳/假訊息的傳播分為上、中、下游:上游是影響力行動的發起者、指揮者,也有可能是訊息的產製者;中游主要是行動的協力者,可以接受命令產製訊息,當然也可以是傳播訊息的傳播者;下游則是訊息的接收者,或是受行動影響的受眾。以中國研究社群為例,相關的學術研究產出已經非常豐富:

1. 上游:Brady(2015)、Edney(2012)、Shambaugh(2017)與Tsai(2017)對於中國中宣部與宣傳機器的研究,除了中宣部及旗下各單位、官媒、外交部與外交官員會負責對外宣傳之外,國際智庫與情報單位也指出像是共青團、國台辦、統戰部、國安部與解放軍等系統也有單位在從事對外的輿論操作或假訊息攻勢。

2. 中游:沈伯洋將中國資訊戰的進攻模式分為外宣模式、粉紅模式(背後是由共青團系統主導)、農場模式(以網路內容農場為假訊息產製與傳播中心),還有透過在地協力者進行操作的協力模式。

學界常見的討論則可分為透過傳統媒體或網路等兩種主要途徑來對外操作輿論:前者例如中國在台灣購買新聞廣告、拉攏親中媒體、利用中資直接或間接影響新聞媒體(Huang 2017);後者則有哈佛大學Gary King團隊針對中國「五毛黨」的研究,並指出這些五毛大軍在社群媒體上扮演中國政府的啦啦隊角色、在網路上塑造民眾對中共官方的正面印象(King et al.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