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華麗與宋朝的璞真,陶鑄出日本京都文化的千年驚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唐朝的艷麗只是京都的華麗上色,畫布的底端還保有繁華落盡後的原始真純,那就是宋朝的璞真。只有唐朝的華麗與宋朝的璞真,才能陶鑄出屬於京都文化的千年驚艷。
自從西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至此,京都就開啟了她千年來的美麗倩影。最初的名字叫平安京,由於大唐風華的聲聲招喚,設計者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理念,就是把她變成大唐國都的美麗複刻。
唐朝以洛陽、長安兩都並重,平安京亦延續這樣格局傳統:北端中央是皇宮大內裏,自大內裏向南方的起始點,乃是貫穿京中的朱雀大路。由大街為中軸,左右完全對稱,城內居住區像棋盤一樣切割成一個個小方格建造的,這是仿照唐代「里坊制」而建,日本人稱其為条坊制(じょうぼうせい),現今京都街隨處見的一条、二条、烏丸五条等等街道名稱,就是千年前的歷史烙印。
有趣的是,有別於中國的都邑修築高大的城牆來防禦,平安京卻看不到這些軍事建築,也許是當初的設計者擔心剽悍的城牆會破壞她美麗的高雅,只有在朱雀大道的最南端,興建了平安京的入口玄關——「羅城門」。並在城門的東西兩側,配置了平安京的護國神寺——東寺與西寺,用宗教的慈悲來守護她美麗的高雅。
當桓武天皇積極屏除「奈良」佛教勢力,遷都來到平安京。天皇請到了當年留學唐朝的佛法高僧空海進駐南端東寺,使東寺成為真言密教的總道場。倘若「奈良佛僧」進入平安京,南端入口處的查核不是威武的士兵,而是閃耀著熠熠佛光,大唐高僧的佛理指教。
平安京的入口,就是這麼唐朝,這麼佛教。
西寺後來遭遇大火燒燬,而羅城門也因失於管理消失匿跡,而東寺是平安京建都時期唯一存留的建築物。
原來平安時代的遺留,還是那麼唐朝,還是那麼佛教。
朱雀大路將平安京一分為二,東側稱為左京洛陽、西側稱為右京長安。儘管「右京長安」在當時多為沼澤地未能順利開發,最後實際的市區只有「左京洛陽」保存下來,但是平安京至此有了一個可愛的古典別稱「洛陽」。
京都人自稱為洛陽人,京都的行政區劃分洛南、洛京、洛中、洛北、上洛等,到現在仍在使用。而許多機關名稱更是直接打上洛陽的印記,如「京洛運輸」、「京洛庵」、「洛陽工業高等學校」、「洛陽病院」、「株式會社洛陽」。
漫步在京都街上,隨處可見的洛陽字樣,讓人有時空錯置之感,彷彿是這座千年古城,生怕遊客不知這裡乃是洛陽京城,處處提醒著遊客她那遠古的繁華記憶。
然而究竟妳是遠古的唐朝,還是千年的京都呢?我也搞糊塗了。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將洛陽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敘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奇談異聞都詳細記載,可見洛陽最經典的就是寺廟。平安京在千年前天皇的努力呵護下,可說是深得洛陽三昧。保守估計,京都現存的寺院多達3千多所,瀰漫空氣之中,是處處可見,令人菩提清涼的梵唄僧語。
而如今中國的洛陽大概只剩龍門石窟可看,但是徜徉在京都的洛陽,「三步一社,五步一寺」,令人震撼,亦是令人唏噓再三。
隨著平安京正式成為天皇的首都——京都,平安京「洛陽」又有另個典雅的稱呼「京洛」。
東漢班固《東都賦》云:「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曹丕亦有古詩《煌煌京洛行》。京洛,京洛,多麼美的名字啊!然而隨著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京城洛陽早已是遙遠的歷史記憶,京洛更是陌生的詞彙。
不過這個華夏民族沉寂千年、甚至早已遺忘的都名,卻飄洋過東,成為大和民族永不褪色的鄉愁思念:日本近代著名美學家東山魁夷繪製了一系列京都風景畫,就是以《京洛四季》為名的圖文集。

「京都是日本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我把京都深秋的景色,當作哺育我的『搖籃』。」1960年春天,川端康成為了「左京洛陽」的美,特地到京都來長住一番。「想寫一篇小說,藉以探訪日本的故鄉。」這部描寫日本故鄉的小說正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的《古都》。
川端提筆寫信給他的好友畫家東山魁夷:「如果現在不畫的話,京都可就沒有了。趁著京都彌留之際,請畫下它吧。」
受到大文豪川端的啟發,東山魁夷花了6年的時間,畫成了畢生代表作《京洛四季》,京洛之名確實不凡。事實上早在幕末時期的畫家森寬齋、望月玉泉就已有《京洛四季》同名的畫作,京洛的魅力其來有自。
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東山更特別以此系列畫作裡的〈北山初雪〉為禮贈賀,畫作所描寫的正是《古都》裡描寫京洛的雪景。川端後來的著作《日本之美的心》(日本の美のこころ),即以此畫做為封面。
兩位日本近代文學、美學大師的相遇,「文中有畫,畫中有文」,讓京洛的感動美,從千年前,繼續延續至今。
然而如果你對京都洛陽不夠熟悉,對大唐文明又太過陌生,沒有關係,漫步在京都,你只要記住一種的色彩——艷麗。
成千上百的朱紅鳥居構成了一條通往神祕的奇幻隧道。經過無數風雨洗禮,褪了色的朱紅,加上新抹上的亮紅,大大小小,密密麻麻,蜿蜒而上。陽光打在朱紅上,隨著隧道,傾瀉而下,你聽見那聲響的感動嗎?
這是《藝妓回憶錄》中可愛小千代奔跑在鳥居隧道的電影場景,一片片的朱紅亮麗讓人印象深刻,讓稻荷大社的美,再次地艷麗展現。
屋頂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銅合金的鳳凰,外牆塗漆貼滿了純金的金箔裝飾,若再搭配湖景以及兩旁的紅色楓葉,金紅色澤與湖光粼粼的交織輝映,貴氣逼人卻又優雅華麗,毫無違和的色彩美學令人嘆服再三,這是金閣寺的豔麗。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1-10-14 「三年之中,二子頻喪」,對稚女殞命最撕心裂肺的悲痛,這是三國時期最深情的詩人——曹植
- 2021-09-30 劉禪不笨就代表他擁有大智慧嗎?校正回歸不是這樣用的
- 2021-09-16 唐朝的華麗與宋朝的璞真,陶鑄出日本京都文化的千年驚艷
- 2021-09-02 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與世界上最失敗國家之一
- 2021-08-26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屢次打敗強大的秦國,卻被自己國君賜死的悲劇英雄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