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還不到20年的倫敦市政廳,為何被列入「瀕危建築」名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份清單上的名字往往只有建築迷知曉,然而,2021的清單上卻赫然出現了倫敦地標的身影,引起軒然大波。
文:Elanor Wang
致力於英國建築文化保存的20世紀協會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ciety,簡稱C20),每隔兩年都會頒布一份英國瀕危建築名單,詳細列舉具有文化或歷史價值,卻因為種種因素岌岌可危的建築,希望藉此喚起大家的重視。
這份清單上的名字往往只有建築迷知曉,然而,2021的清單上卻赫然出現了倫敦地標的身影,引起軒然大波。
城市指標陷入危機!倫敦市政廳
走在泰晤士河畔,很難忽視這顆玻璃帷幕的怪怪球形建築——倫敦市政廳。

2002年,倫敦市政廳在伊莉莎白女王的主持下揭開序幕。這棟由英國大師級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主導的建案,設計靈感來自他們早年在柏林國會大廈圓頂的改造案,而有別於柏林國會大廈僅是圓頂通透,倫敦市政廳案則是一個巨型開放的建築,希望藉此呼應著政府應該對人們公正透明,而市政廳也順應民意,偶爾對外開放給大眾逛個過癮。
這棟隨著陽光或夜色變化閃耀著不同光澤的建築看起來大器又摩登,十足匹配倫敦這座對站穩世界潮流尖端充滿野心的城市,但誰想得到它會在啟用不到20年的今日,已經落到了極其尷尬的處境。

不瞞您說,這棟建築雖然是倫敦市政廳,但產權並非在倫敦市政府手上。正因如此,倫敦當局每年必須支付房東,也就是科威特的聖馬丁地產集團(St Martin’s Property Group)超過1100萬英鎊的房租。這筆巨款讓市府大感吃力,尤其疫情影響下,倫敦當局更是極力想方設法緊縮開銷,而高額的租金就成了樽節的第一目標。
仔細思索後,市長Sadiq Khan大刀闊斧,決定把市政廳遷到格林威治以東、皇家碼頭工業區內的水晶大樓(The Crystal)。除了此棟大樓為政府所有,估計5年內可以省下6000萬英鎊外,同時也希望藉由這個遷移案帶動工業區目前除了荒草、強風、纜車和工廠的冷清局面,擴張城市外圍發展。
雖然C20協會提出應該把原市政廳建築列為歷史遺產的要求,但是負責管理歷史建築的英國遺產協會毫不猶豫拒絕,開玩笑也太年輕了吧!目前房東聖馬丁物產集團對於此建築的未來並沒有發表評論,然而大家紛紛都擔心起來,畢竟泰晤士河畔寸土寸金,每個高級建案都眼巴巴瞧著這塊地,究竟倫敦地標之一會不會面臨剷除或再開發的危機,我們也只能看下去。
理想城市生活的不復存——克雷辛厄姆花園

位在南倫敦蘭貝斯(Lambeth)的公共住宅克雷辛厄姆花園(Cressingham Gardens),由排屋組成的社區有著花木扶疏的中庭、彎曲可愛的小巧廊道,完全看不出來是個容納了306戶家庭的公共住宅案。
當年經過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的倫敦,希望能夠讓房產被戰爭損壞、或是湧入城市協助興建的人們可以用合宜的價格租下全新的房產,因此政府積積極地在倫敦建造起公營住宅。而保守黨上台後更是卯起來蓋蓋蓋,甚至強調要更有效率地讓更多人塞進更多房子裡,於是,高密度高樓層的社會住宅拔地而起。像是因治安太差和養護不佳而被拆除(部分已被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收藏)的羅賓漢花園社區(Robin Hood Gardens),或是前幾年大火悲劇的格蘭菲塔(Grenfell Tower),皆是此時期的代表性建築。
然而同樣作為公共住宅案的克雷辛厄姆花園,則理直氣壯地活成了自己的樣子。

這個於1967至1979年設計建造的公眾建築案,是由蘭貝斯區政府的建築師Ted Hollamby主持。他的團隊意識到當時公眾住宅的密度會帶給人們壓迫感,而活在大樓陰影下缺乏日照使得人們格外憂鬱,畢竟你也知道,倫敦日照已經不太多。因此克雷辛厄姆花園完全不走高樓高壓迫的風格,他們以小巧別緻的低樓層建築鑲嵌於城市中,既不破壞天際線和街區景觀,還和一旁的Brockwell Park相互呼應,部分窗景更採借景的方式,透過窗戶能看見一片鬱鬱蔥蔥。
此外,這個為小家庭量身打造的集合式住宅群,除了揉雜了公寓、別墅與花園洋房的形式,中庭更有個圓形廣場作為托兒所,還鼓勵著每戶人家積極種植花木,更透過別緻的小徑讓鄰居互通有無。即便日後逐漸發現隔熱不良和排水遲緩的問題,仍被認為是英國最傑出和進步的戰後社會住宅之一。
儘管如此,蘭貝斯區政府始終對這塊地虎視眈眈,每隔幾年就提出一個開發計畫,讓克雷辛厄姆花園成為瀕危建築名單上的常客。2020年政府提出要拆除靠近Ropers Walk的12棟房屋,當地居民也組成「Save Cressingham Gardens」,希望能透過法律行動再次阻止開發。
倫敦能源的大腦垂垂老矣——前倫敦電力委員會總部

建於1950年代的前倫敦電力委員會(Former London Electricity Board HQ),曾經是整個倫敦電力網的大腦,他們用籌帷幄、分配著倫敦大大小小家庭商店工廠的用電需求,而其位在貝思納爾綠地(Bethnal Green)的長方形端正的總部,則由建築師L. K. Watson & H. J. Coates打造。
雖然建築師本人並非如今我們稱讚的建築英雄,然而倫敦電力委員會總部始終名列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手冊「佩夫斯納建築指南」(The Pevsner Architectural Guides)上。建築兩端以棋盤圖樣規整卻又帶點童心的設計,夾著中間像是一個個小小電晶體的窗戶,閃耀淡綠和銀灰的光澤,是死硬派建築迷心心念念的朝聖地。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