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災難性的阿富汗撤軍,拜登的責任有多大?

災難性的阿富汗撤軍,拜登的責任有多大?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歷三屆總統、持續20年,拜登都反對美軍留在阿富汗,可想而知,當他自己上台能真正「話事」,他很難接受在阿富汗駐留美軍的建議。對他來說,結束一場20年的戰爭是一種功績,而不是一種失敗。

喀布爾時間8月30日23:59,最後一位美國軍人踏上軍機,軍機起飛。美國結束了長達將近20年的阿富汗戰爭。

戰爭最後階段的喀布爾大撤退,確實堪稱災難。誰的責任更多一些呢?筆者曾撰文剖釋川普(Donald Trump)的責任,這裡主要論述拜登(Joe Biden)的責任。

川普責任在於在2020年2月29日,川普政府和塔利班達成的糟糕無比的撤軍協議。

那份協議不但規定了美國撤兵的最後時限(2021年5月1日)和初步日程表;還規定在此過程中,美國和塔利班兩不侵犯,等於放任塔利班對付獨力支撐的阿富汗政府軍;美國還向阿富汗政府施壓把5000名塔利班戰俘釋放出來,壯大了塔利班的勢力。從此,塔利班就踏上了壯大奪權的坦途。

事實上,塔利班轉守為攻,「農村包圍城市」正是從簽訂和平協議之後開始的。這份協議當時在美國就劣評如潮,阿富汗局勢也自此惡化,當時很多川普時期的前高官和國安專家都大力批判,呼籲阿富汗保留兵力。

然而,川普政府依然堅持在5月1日前完全撤兵。拜登上台後,就有各種反轉川普政策,在阿富汗保留部分兵力的呼聲。

為什麼拜登堅持撤軍?

拜登一上台就「反轉」了很多川普的政策。照理說,硬是要「反轉」阿富汗撤軍也不是不行。然而,在撤軍一事上,不反轉有很多原因和限制。

首先,主觀因素。歸根到底,拜登從阿富汗撤軍的意志並不比川普低。在小布希(George W. Bush)時期,拜登從阿富汗戰爭一開始就反對在阿富汗幫助「國家建設」;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他也反對歐巴馬的阿富汗增兵計劃,這是他不太多的公開和歐巴馬唱反調的事件之一;在2020年競選的時候,拜登也一再承諾會結束阿富汗戰爭。

經歷三屆總統、持續20年,拜登都反對美軍留在阿富汗,可想而知,當他自己上台能真正「話事」,他很難接受在阿富汗駐留美軍的建議。對他來說,結束一場20年的戰爭是一種功績,而不是一種失敗。

因此,今(2021)年911事件20週年是一條「死線」。

其次,政治因素。在國內,美國國內普遍厭戰,支持完全撤軍的比例高達七成。川普既然與塔利班簽訂協議,又已經宣佈5月1日完全退兵。要反轉難度極大。不但共和黨川普派會指責,民主黨內的反戰聲音(特別是來自進步派)也一樣強大。

在國際,川普政府與塔利班簽訂的協議是有效的國際協議,川普更讓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一致通過決議,「讚揚」撤軍,相當於為其國際法效力背書。在某種程度上,這個表決也相當於聯合國安理會在2001年12月20日通過的1386號決議(授權成立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幫助阿富汗政府維持喀布爾安全)和2003年的1510號決議(授權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任務擴展到阿富汗全境)的效力即將中止,繼續留在阿富汗就會惹來出師無名的指責。各盟國也早就紛紛想離開阿富汗。

最後,軍事因素。在川普下台時,美國在阿富汗兵力從幾萬人撤剩下2500人;原先在阿富汗的六大基地放棄了五個,只剩下巴格蘭(Bagram Airbase)空軍基地。留這麼一點部隊當然不足以應付局面。但是如果不但不撤兵,還重新增兵,民意反撲更會排山倒海。

這些因素都導致拜登根本不可能繼續留在阿富汗。拜登應各方要求,4月14日把撤兵日期推遲到9月11日(後定為8月31日),其實已盡最大努力,為此還遭到塔利班的譴責,塔利班也因此以「美國食言」為由,對阿富汗政府軍新一輪發動進攻。

拜登的問題不是撤軍與否,而是如何執行撤軍任務。多了四個月時間,撤軍理應搞得更好。即便不能「光榮撤退」,至少也應該「平平靜靜」,但現在搞成了「史上最混亂」,受媒體抨擊、被中俄嘲笑,更釀成信心危機,這不得不說是拜登政府的責任。

拜登政府最大的問題,是嚴重低估了阿富汗政府的抵抗能力

拜登政府的構想是,預計阿富汗政府可維持均勢,邊打邊談,最後停火,建立路線圖,最終政治解決。後來又有預測政府只能支持三年;後來又有預測政府只能支持一年;在喀布爾失守前10天,中情局還預測阿富汗形勢惡化,最壞情況下只能守住三個月。

結果,塔利班用了「最壞情況」的十分一時間,就推翻了阿富汗政府在喀布爾的統治。美國對阿富汗局勢的預測,不能不說是史上最不靠譜的預測。

當然,不靠譜的不只是美國,相信全世界沒有幾個人能預計塔利班能如此快地攻下喀布爾。要說掉眼鏡,全球都掉眼鏡。不過,一般人只是外人,掉眼鏡也就罷了;美國軍方和情報機關可是深度參與的,還有內部情報,這麼差勁顯然要「打屁股」。

但似乎連阿富汗政府也沒有多少危機意識。七月底拜登還和阿富汗總統甘尼(Ashraf Ghani)通話,無論哪方言談中都沒想到,僅僅20多天後,喀布爾就宣告淪陷。稍微靠譜的是駐阿富汗外交官在7月底的電文警告,政府軍的失敗要比預期快很多,建議美國要立即開始撤退美國公民和阿富汗相關人士,但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似乎對決策者而言,中情局情報的優先度比外交官要高級一些。

幾乎所有撤退的混亂,都和這個預測錯誤有關,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關係。

有人(如共和黨川普派等)責備撤軍應該「先平民、再裝備、最後撤退軍人」,還說這是「常識」。但這純屬事後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