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市合併和台南、高雄不同,主政者應該告訴大家「為什麼合併比較好?」

新竹縣市合併和台南、高雄不同,主政者應該告訴大家「為什麼合併比較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竹給人的印象是「科技」的城市印記,但這恐怕不足以作為合併的唯一理由,縣市合併後的區域關係也是需要有新的遠景,「大新竹」和桃園市及苗栗縣的競合關係該如何建構?甚至是鏈結國際的能耐與作用,這才是討論「合併與否」的關鍵所在。

日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及「縣市合併」的願景,希冀能依此作為未來「大新竹」的城市發展,林市長認為新竹縣、市在許多地方治理事務上密不可分,可以透過合併來解決或減少城市發展的問題。

當然,台灣的地方自治史,已有多次縣市合併或分家的案例,在許多實務經驗上,也因為這涉及到地方權限劃分,原本要解決的問題卻衍生出其他的挑戰,嚴肅來看,無論是大新竹地區的城市發展意象為何,縣市合併跟「區域治理」有密切的關聯性,同時也攸關到經濟與資源的分配,甚至是政治利益的碰撞。

基於此,論及新竹縣、市的合併,誠如林市長所言,這不是一個選舉熱題,而是涉及城市發展的公共議題,更牽涉到中央地方制度的面向,確實值得透過實務與理論來碰撞出可行性的對話。

大新竹,不能只是傳統合併下的大市制

回顧新竹地區的市政發展,新竹縣、市之間曾有過轄區內的行政區調整,不過這是為了當時地方自治的需要,說白了也是為了統治上的便利性,經歷過升格、降格的過程,1982年的新竹市自「縣轄市」跳升為「省轄市」開始,就是目前縣、市行政區劃的現況。

當然,地方歷經不同時代環境的改制過程,確實遺留下許多重疊的歷史、人文風貌,而這些也因為地理位置相近讓城市居民的流動與關係更為綿密,甚至也模糊了對於地方認同的想像與定位。

舉例來說,通常在其他地方會有明確的區位認同感,在一些縣市同名的地方則難以區別,例如過去的高雄、台南及台中,以及現在的嘉義與新竹,也因此常會有「縣市合併」的討論,只是,這往往牽扯到地方政治與選舉利益的分割與重整,除非有相當之誘因否則困難重重。

司馬庫斯櫻花開  2/12起進部落車輛需登記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從學理來看,當區域治理會涉及到傳統的「大市制」,那麼會討論的面向就不單只是合併後的區域大小問題,而是如何調和不同行政體制及其治理文化的「整合」。例如行政區劃重新劃分,那就必須對應新的地方制度設計,想當然在資源的分配及投入就會不同;又例如在新的行政區劃下,也跟地方選舉的區域劃分有關,那麼要調和的政治成本必然會提高。

不過,這些都還是確立會「合併」的制度整合問題,最困難的地方,其實就是「合併前」的意象與共識,更直白地說,就是合併後是否「利大於弊」?或是被合併的一方會問「合併的好處在哪?」

也因此,針對「大新竹」的縣、市合併願景,倡議者必須形塑縣民及市民對「合併的支持」,社會要有「必要性」與「必然性」的認知,才會有「可行性」的討論。

倡議者必須說明,大新竹城市發展的機遇

那麼新竹縣、市的合併倡議該從哪個面向來展開?恐怕不同於過去的台南、高雄及台中。

因為這些縣市合併的經驗及目標,是為了升格為「直轄市」的自治地位,以及擁有了合併後的人口紅利作為升格的條件與誘因,不過同時存在傳統「縣區」與「市區」的城鄉落差,這不但是城市治理的挑戰,也會是這幾個直轄市長面對的政治問題。

換句話說,新竹縣、市恐怕不能以「升格直轄市」為出發點,一來人口會是首要面對的門檻,二來依舊無法脫離傳統地方競爭的位階。言下之意,新竹縣、市的合併,必須從「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來思考,如何從競爭與合作來思考合併後的城市發展,而且必須從更大的區域發展範圍來看縣市合併——除了是地方競爭力的提升,更是要說明「合併後」的大新竹是什麼?為何優於「未合併」的兩個地方政府?

第四季戰備訓練週演練  直升機竹北現蹤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持平而論,到底新竹縣、市要不要合併?倡議者必須清楚向縣民與市民說明「機遇」在哪?

一直以來,新竹給人的印象是「科技」的城市印記,但這恐怕不足以作為合併的唯一理由,一座城市仍必須扣合人們的生活型態,新竹縣、市也不是只有高新科技產業的聚落,這都鑲嵌在這座「大新竹」的城市人文面貌,同時也必須乘載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

除此之外,縣市合併後的區域關係也是需要有新的遠景,「大新竹」和桃園市及苗栗縣的競合關係該如何建構?甚至是鏈結國際的能耐與作用,這都是討論「合併與否」的關鍵所在。當然,林市長已經提出他對於「大新竹」的期待,新竹縣長楊文科也表示以「台灣第七都」為目標,接下來無論是舉辦縣市論壇,或是各種公共論述的意見反饋,如何展現產官學研及公協會的共識,將是這個願景能否構築的關鍵。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