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途中染疫算職災嗎?雇主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是否違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期間,有一些常見的勞資問題持續出現,像是:雇主可以強制要求員工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嗎?如果員工在通勤路上染疫確診,是否算是職災?員工可以不去疫情熱區出差或洽公嗎?
文:Ching
近日新北幼兒園群聚疫情擴大,不少民眾也開始擔心疫情警戒是否又會升回三級警戒。另一方面,疫情期間的勞資常見問題更是不斷更新,譬如:員工去公司通勤的路上,如果因此確診了,是否能算職災?雇主要負起責任嗎?又或是,雇主可以強制要求員工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嗎?以下透過Q&A方式一一解答:
Q1:雇主要求有疫苗接種證明才能上班、錄取報到,合法嗎?
A:由於日前不少美國知名企業,如Google、Facebook、微軟等相繼表態,要求員工要先接種新冠疫苗才可回到辦公室,引發國內有企業雇主想比照辦理,要求員工應該提供疫苗接種證明或疫苗接種紀錄卡(俗稱小黃卡)才能回公司上班。
對此,勞動部出面說明,目前只有指揮中心要求接種率達一定以上的事業單位,例如:補習班、幼兒園、長照中心等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應接種疫苗達8成以上才能營運的單位,雇主才可要求員工應出示疫苗接種證明。否則其他行業的雇主都不得強迫勞工施打疫苗,同時也不得因為勞工未配合施打而拒絕其提供勞務。
除此之外,近期也傳出有勞工朋友前往公司面試時,被雇主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讓人不禁擔憂會因此洩露個人隱私。
勞動部對此說明,假設工作場合是高風險場域,可能接觸很多疫病患者等,雇主要求求職者提供證明時,就必須提出正當理由;倘若無正當理由,雇主等於是要求勞工提供非就業所需資料,就等同違法,可對雇主開罰新台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Q2:員工在「上下班途中」確診染疫算職災嗎?雇主有賠償責任嗎?
A:員工如果是在「上下班通勤途中」染疫,在《勞基法》和《職安法》的規定中並不算職業災害,因此雇主不需要負擔補償責任。
然而,員工仍然可以提出具體證明,說明因為通勤染疫,向勞保局申請「勞保職災給付」。例如:搭乘捷運、公車上下班途中被其他乘客或工作人員傳染等。而勞保局也會再進一步去查證,是否確實在上下班通勤期間染疫。
若審查通過,將會給付勞工無法工作期間的損失,按照勞工無法工作期間的月投保薪資來給付。勞工第一年可領7成薪、第二年可領5成,最多領2年。(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另外,職安署也表示,即使公司已善盡防疫管制措施,如果沒有做好安全防護導致員工在「工作過程」(例如:服務生招呼顧客時、業務人員外出洽公)或「工作場所」(例如:作業員在生產線上工作、同事間進行工作交談)染疫,都將從寬認定為「職業災害」。
而員工如果因為工作因素確診,雇主就要負起職災補償責任,除了在員工不能工作期間須補償原領工資,也要補償員工因為染疫而產生的醫療費,甚至失能或死亡相關費用。(勞基法§59)
Q3:員工可以拒絕雇主,不去疫情熱區出差或洽公嗎?
A:本土疫情再度情勢緊張,民眾減少外出之餘,必須到公司上班的勞工想必也心惶惶。然而,員工如果知道洽公地點是染疫高風險熱區,或者上班地點是疫情地區,能不能拒絕雇主不配合去上班或洽公?
其實疫情期間,有許多身處第一線高風險的工作人員,像是軍警、醫護人員、媒體記者等,都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執行業務。例如:前往疫情高風險地區,甚至近身接觸確診者。因此,若非政府已公告危險、禁止進入的地區,一般勞工較難有理由因為擔心染疫而拒絕上班或配合工作前往熱區洽公。
另外,《職安法》雖然提及勞工有「退避權」(指工作場所發生立即危險時,雇主應停止工作讓員工退到安全場所,或員工自行執行職務發現有危險可自行停止作業並報告雇主),但過去這類的主張都是有立即重大的危險,像是火災、爆炸、暴雨等危險性較高的工作或情況才適用(職安法§18Ⅱ)。而職安署長也表示本次疫情沒有包含在內,因此勞工恐怕也較難主張自己能夠行使「退避權」。
筆者建議,如果公司員工因為擔心公司地點在熱區,拒絕前去上班或洽公,建議勞資雙方應好好協商是否有替代方案,雇主也應提供員工完善的安全防護讓員工能夠安心工作。至於員工是否有染疫風險,想必雇主們也需要一併考量。
本文經職場熊報Bear Times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強迫員工快篩是否違法?企業快篩原則、6大QA一次看
- 「疫苗接種假」可休幾天、薪水怎麼算?打疫苗前有哪些注意事項?
- 在家工作反而更常加班?四招教你提升工作效率,還能早早下班
- 雇主強迫員工「留職停薪」是否違法?和「無薪假」又有什麼不同?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9-09 本土新增4例、死亡1例,幼兒園群聚案源頭可能是老師與埃及爸爸
- 2021-09-09 居家抗原快篩是否能有效識別感染者,並阻止COVID-19傳播?
- 2021-09-09 上下班途中染疫算職災嗎?雇主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是否違法?
- 2021-09-08 大專院校開學在即,防疫8大指引出爐「實體授課室內最多80人、採固定座位並落實實聯制」
- 2021-09-08 本土增7例,板橋幼兒園與染疫機師皆為Delta但基因定序不同,新北市9日起餐廳取消內用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