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遍東京中央區名店全攻略(三):世界最大魚市場「築地」,可以回溯到德川家康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提到築地,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多半還是每年有著44萬噸漁獲流通,年交易金額更高達4400億円,有「日本的廚房」之稱,現已搬遷至豐洲的全世界最大的魚市場「築地市場」。
一提到築地,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多半還是每年有著44萬噸漁獲流通,年交易金額更高達4400億円,有「日本的廚房」之稱,現已搬遷至豐洲的全世界最大的魚市場「築地市場」。
關於這個世界最大魚市場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德川家康的時代。
1590(天正18)年,德川家康入江戶的時候,從大阪的佃村帶了森孫右衛門等約30人的漁夫來到江戶,並賜了一塊沙洲給他們。而這些漁夫則以故鄉之名,將這裡取名為佃島,也就是現在也同屬於中央區的「佃」(つくだ)。
而至於為何要大老遠把這些漁夫從關西帶到江戶,則有兩種說法:一是佃村的漁夫,會使用關東所沒有的,在四個角落用竹子撐起漁網,漁獲量大的「四手網」;另外一說,則是德川家康在遠征關西時,曾受到佃村漁民的秘密協助渡川,因此做為回報,將他們帶到江戶。
不管是哪種說法,這些漁民來到江戶之後,就照著幕府的命令,捕撈銀魚這種與初鰹齊名的珍饈美味,而捕到的銀魚則是獻給御三家。而德川家康則是發給這些漁民「網引御免証文」,讓他們有著在將魚獻給幕府之後,可以自由販賣多出來的魚的權利。而他們則是在日本橋賣魚,日本橋於是被稱為魚河岸(魚市場)而開始發展(賣不出去的雜魚則被他們用關東的濃口醬油燉煮保存,成了後來的佃煮)。
由於在橋旁賣魚的店接連出現,來這裡買魚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因此這裡就被稱為日本橋魚河岸,而且還有活魚從比較遠的地方送來賣,做活魚生意的大盤商「活魚問屋」也因此應運而生。

雖然這是日本橋魚河岸如何誕生的普遍說法,但是也有一派人認為,這裡如果沒有得到德川幕府的允許,是不可能成立的,應該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魚市場,然後幕府再加以追認並利用之。這個說法可以從大政奉還之後,日本橋魚河岸被納入行政監管後所引發的抗爭得到證實。而這個抗爭一直要持續到大正12年(1923)9月1日所發生的關東大地震,才劃下了修止符。
由於關東大地震,繁盛日本橋魚河岸化為了灰燼。先是遷到了芝浦,開設臨時魚市場,後來則是決定將日本橋魚河岸,遷到原本日本海軍技術研究所的所在地「築地」。而那些在震災後失去了店鋪的日本橋魚河岸商家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安排,全都搬到了築地。1935(昭和10)年,公設公營的「東京市中央卸売市場」,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築地市場,就這麼出現了。
而上文所說的日本海軍技術研究所,原本是江戶時代末期所設之「講武所」(こうぶしょ),也就是以役人、旗本、御家人等的子弟為對象,訓練他們劍術與西洋槍砲的武藝訓練機關。後來又成了幕末名臣勝海舟所負責,海軍部門的軍艦操練所,阪本龍馬也曾在此接受訓練。到了明治時期,則先後為海軍本省、海軍軍醫學校和海軍經理學校,最後在1932年(昭和7年)遷移至勝鬨橋西詰的新址。
而築地市場佔地為23公頃,有5個東京巨蛋那麼大。計有7家註冊批發業者(「卸売業」)、600家註冊的中盤商(仲卸業)、300家拍賣商「売買参加者」,以及其它150家運輸業、冷藏業等相關的業者。已於2018年10月遷至江東區的豐洲市場(豊洲市場/とよすしじょう)。
而原本魚河岸的所在地日本橋,則是整個江戶時代最熱鬧的地方。這部份則是在文章一開頭介紹過了。
北海道料理
- 薄肉排(エスカロップ)
ふうれん(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人形町2-30-5 エイム人形町1F)
銀座的北海道料理我們曾介紹過「松尾ジンギスカン 銀座店」( 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9-5 チアーズ銀座2F)的「成吉思汗鍋」(ジンギスカン)。這裡介紹的「エスカロップ」之所以翻為「薄肉排」,是因為其可能的外來語語源,不管是法文「escalope」,或是義大利文「scalopine」,都是薄切肉的意思。
在天皇料理人秋山德藏的師傅,現代法國菜發展史上的傳奇式人物喬治斯・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Georges Auguste Escoffier)所著的《烹飪指南》(_Le guide culinaire_)一書中,就已經出現了「炸小牛肉」(Escalopes de Veau)這道菜了。
而這道菜最早在日本出現,則是在二戰前的橫濱新格蘭飯店(横浜ホテルニューグランド)。當時是出現在單點(à la carte)的菜單上,叫做「維也納小牛肉」(Escalope Veal Viennoise)。
這道由炸豬排、奶油燉飯和沙拉所組成的料理,是北海道根室的當地料理,由於美味又營養,對於當地忙碌的漁夫迅速飽餐一頓非常方便,因此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
這道料理在1963年的時候,由原籍為北海道森町,近30歲的年輕廚師古村欣也,從橫濱帶到了北海道和日本的最東端,距離其北方領土最近的都市根室(ねむろ)。
古村欣也原本是在橫濱一間叫「義大利紋章」(イタリアンクオーター)的義大利餐廳工作,而來到根室後,他則到了在一間1957年開業,由當地一位船老大鈴木和彥所經營的洋食店「蒙布朗」(モンブラン)工作,提供並且替這道以前根室人沒見過的新料理命名。
雖然古村欣也很快又離開了根室,但是由於在「蒙布朗」工作過的廚師梅田勝利,在1963年獨立開了「新蒙布朗」(ニューモンブラン),而在「新蒙布朗」工作過的小滝文吾,又在1969年獨立開了「どりあん」這間店,不但使得1965年倒閉的「蒙布朗」名菜「薄肉排」後繼有人,更讓「薄肉排」於1970年代迅速地風瀰了整個根室,成了當地代表性的料理。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