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個沒有市長、議長和校長獎的畢業典禮… 也許就沒有反對「英語能力分組教學」的理由

想像一個沒有市長、議長和校長獎的畢業典禮… 也許就沒有反對「英語能力分組教學」的理由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是否願意試著去想像一個沒有市長、議長、校長獎的畢業典禮,和完全不憑會考成績,超額則抽籤決定的高中職入學方式呢?

文:張簡曉芸

最近台北市教育局英語輔導團擬推動「國中小創新教學英語實驗計畫-兩班三組教學模式」,將依學生能力進行分組上課,但是引發了一些反對的聲音。內心深感這原是台北市教育局的美意,為何此時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因而試著蒐集一些資訊來解讀此現象。

相信很少人會反對「自信」是很重要的。自承智商只有七十的盧蘇偉先生提及他小時候因得到腦膜炎,導致求學階段連老師都受不了他的不受教,而罵他比豬還要笨。但他只因牢記著爸爸說他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而擁有無比的信心、毅力和勇氣,一步步地讀到警察大學,甚至研究所。也因此較能理解為何我那從小在美國長大的表姐,因自覺孩子的成熟度較緩,為避免孩子自信心受打擊,就仿照其他家長坦然地讓小孩降級一年上課。

加上之前曾有蔣月美和陳琬玉等老師針對「國小英語能力分組教學」進行研究指出,學習能力分組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快樂和學習效率會增加,因為有成就感,對英語學習會變得較為主動。我們可以合理的相信,若是孩子在幼年的學習階段,能接受較為符合其程度的教材和教法,應該會減少挫折感,讓他們未來在面對新事物與挑戰時能更有勇氣和信心去克服。

但是今日台北市教育局想推動和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相近,配合不同程度學生設計課程的英語能力分組時,為何會出現很多的擔憂和質疑呢?讓我們來看看民國九十五年台北市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中提到,在108所國小未來不實施英語能力分組的前五大原因分別是

  1. 造成排課困擾(70.4%)
  2. 英語教師不足(62%)
  3. 資源設備不足(51.9%)
  4. 英語教師反對(44.4%)
  5. 家長反對(24.1%)

前三項看來涉及教育資源和技術性問題,公部門若有心執行此美政,宜努力協助校方補足人力及設備資源,提供排課建議。至於英語教師反對是容易理解的,要老師們在工作負荷已大的情況下還要另行設計彈性課程,實為不易。如能藉由團隊的力量,讓英語教師形成群組,共同研發教案,並由先行學校分享教案給其他未實施但有意願的學校,就能減少老師的備課壓力。

至於家長反對的原因不外乎會給孩子貼標籤、造成孩子之間的比較,或認為自己的孩子程度好為何被分進B組?也許透過非排序性的班名就可技巧性的化解;難道在目前愈呈現兩極化英文程度的原班級,就沒有因成績懸殊而被貼標籤或互相比較?另外每學期可檢核成績進步學生使其在下個學期升級,就可以讓學生保有最佳學習的彈性。

這讓我想起孩子在小二時曾有機會在美國的公立小學就讀一年,當時因英文程度較差,每周就會有幾節課和其他程度相仿的學生,在圖書室接受大學教育學程的志工,進行補救教學。然而也在學期當中,因學力檢測數學成績在前百分之五,被詢問是否願意改上較高程度的數學課。如此視學生程度,在不同的科別彈性分組教學,在進步的國家實為常態。

為求觀點的多元,我也詢問過就讀有英語能力分組教學私立中學的兒子。他說不同組別的學生並不會因此產生偏見或增加英語補習的風氣,反倒是不同的班別會有個別風格的課程和教法,更加多元有趣。但是他有提醒不同組別是否要有共同的核心教材,否則如何應付國中會考?校內英語評分的公平性也可能會受到質疑。

瑞士Orebro大學教育學教授Christian Lundahl曾表示:「分數的確會鼓舞到表現好的學生,但學業成就較低的學生,會因成績受到較多的負面影響,比高分數影響好學生的程度還要高。」其他先進的歐美國家基本上也覺得和別人比較並不會讓你變得更好;相反的,你的自尊心會受挫,進而阻止你發展。

因此你是否願意試著去想像一個沒有市長、議長、校長獎的畢業典禮,和完全不憑會考成績,超額則抽籤決定的高中職入學方式呢?如果真能如此,我們才能順利推動分級教學,實現孔子的教育理念,支持並成就每一個孩子。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