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來自「第一島鏈」的藝術工作者如何處理冷戰遺緒?

【論壇】「藝術視野:從跳島戰略到新冷戰」:來自「第一島鏈」的藝術工作者如何處理冷戰遺緒?
Photo Credit: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及資訊相對透明的時代,亦是一個有可能避開誤解及國族衝突的時代。也許第一島鏈藝術工作者的工作並非除了凸顯冷戰時代的荒謬性,還應包括於未來創造積極的對話。

筆者自身於涉入亞洲冷戰藝術史的研究時,便發現冷戰時期由於亞洲各國之間的政治進程及社會處境差異頗大。也因此,亞洲較難效法西歐,可以直接採用「68學運」來作為冷戰時期的共同記憶,並藉此進行藝術及文化史的重構及比較研究。

筆者認為,對於第一島鏈的冷戰時期藝術史研究來說,除了軍事及政治衝突作為後冷戰時期的某種「傳統」之外。加工出口業、都市化、國際化及經濟成長期的庶民文化史、勞動經驗及生命政治,或許會是不同於歐洲「運動美學」、又不同於共產陣營「動員美學」的某種「現代勞動及經濟生活美學」。

第一島鏈作為冷戰時期美國秩序的經濟勢力範圍,其都會形貌、生活風格、娛樂文化、及社會結構於冷戰時期遭受劇烈的改變。類似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衝突亦對亞洲各地的藝術史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其實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及調查。

另一項於本次論壇逐步浮現,但卻尚未被明確談論的議題,便是「新冷戰」的未來。若當下的第一島鏈當代藝術正在處理上一場冷戰所遺留的遺緒,則當下一場冷戰已經到來了話,這中間是否會引起結構上的衝突?

對於台灣來說,最尖銳的問題或許會是沖繩美軍的議題。站在沖繩居民的立場,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造成日本政府開始增加於沖繩列島的軍事部屬。近期的國際新聞再次勾起沖繩居民的戰爭記憶,不少居民亦步增加的軍事設施及駐軍感到憂心。

但尷尬的是,台灣的社會安全及寄居於其上的言論、創作自由,在中國武力威脅的現實考量下,也確實僅能暫時仰賴沖繩美軍基地及日本自衛隊於區域中所扮演的軍事角色。

此種尷尬的處境不僅出現於台灣 :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領海衝突及香港地位的變動等問題,皆間接牽動兩韓關係及駐日韓美軍的相關問題。在新冷戰的結構之下,各地方自身的利益勢必引起相互之間的衝突及矛盾。

但幸運的是,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及資訊相對透明的時代,亦是一個有可能避開誤解及國族衝突的時代。也許第一島鏈藝術工作者的工作並非除了凸顯冷戰時代的荒謬性,還應包括於未來創造積極的對話。藝術活動或許不能解決下一場冷戰所要面臨的嚴峻問題,但卻能透過呈現其真實性及複雜性,為後世留下對話的空間及遺產。

本文作者介紹

高森信男,獨立策展人、策展團體「奧賽德工廠」廠長;近年重要策畫展覽包括2011年「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墨西哥城Ex Teresa Arte Actual)、2012年「南國.國南:台越藝術家交流計畫」(胡志明市Zero Station、台南齁空間)、2013年「Sommerreise」(柏林GlogauAIR)、2014年「拾荒花園」(台北誠品畫廊)、2014年台灣國際錄影藝術展「鬼魂的迴返」(台北鳳甲美術館)、2015年「我不屬於」(台北恆畫廊)、「野生傳說」(金山朱銘美術館)、2016年「迷宮中的青鳥:從日本近代美術至亞洲當代藝術」(台北日動畫廊)、2017年「菸葉、地毯、便當、紡織機、穴居人:當代藝術中的工藝及技術敘事」(台北鳳甲美術館)、2018年「Is/In Land:台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烏蘭巴托976 Art Space及台北關渡美術館)、2019年「留洋四鏢客」(台北TKG+)及2020年「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北美館)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