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王者之路》:紅土場地對關節衝擊沒那麼大,不過卻曾對費德勒的自信造成很大打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極具故事性的文筆,16個費德勒生命中的重要地點為主題,猶如一部精采的遊記,帶領讀者一步步親臨費德勒邁向顛峰的漫長道路,重溫費德勒生涯的經典戰役。這些賽事有些是費迷們同樣難忘的,但也有些比賽,只對費德勒本人獨具意義,他也一一將這些心路歷程分享給了讀者。
文:克里斯多夫.克拉瑞(Christopher Clarey)
二○○八年法網決賽結束還不到一個小時,「費神」費德勒卻有如被壓碎做成法網紅土的紅磚一樣潰不成軍。
他還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拿下法網嗎?
「是的。」費德勒在低氣壓的敗戰賽後記者會上回答。
「你確定嗎?」同一位記者語帶懷疑追問。
「要我說不是你才開心嗎?」費德勒少見地面露不悅答道:「那樣的話確實不是,畢竟你心中早有答案了,但我明明就說是啊。」
外界的質疑有其道理,費德勒在對陣納達爾的三盤比賽中僅拿了四局,彷彿是拿弓箭對抗雷射導彈一樣。他已經連續三年在法網和納達爾上演決賽戲碼,競爭力卻逐年下降。
不過以費德勒的眼光來看,未來並非一片黯淡。在那個時期,毋庸置疑,他是世界上第二優秀的紅土球員,擊敗納達爾以外的所有人算是家常便飯。
喬科維奇崛起速度很快,已拿下大滿貫冠軍,但離紅土球技巔峰還有一段距離。瓦林卡才剛進入前十大高手之列,而紅土名將費雷羅和科里亞競爭力已下滑許久,庫爾頓更是早已宣布退休。
從費德勒的角度來看,擋在前面的只有一個人,就是那個人讓他遲遲未能完成全滿貫的壯舉。他怎麼可能會無法破解法網的魔咒,就像職業生涯早期突破休威特障礙和自己的脾氣一樣?
提及納達爾時,費德勒表示:「要打敗他確實很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紅土是費德勒最早接觸的場地。他在巴塞爾的紅土上學會如何比賽:溫暖的月份在戶外打球,接著就進入老男孩俱樂部這種巨大泡泡充氣加熱包覆的室內場地練習。
「泡泡室內紅土球場在瑞士司空見慣,即便入冬,俱樂部也能繼續運作,」費德勒告訴我,「我也打過地毯球場或一些類似表面的場地,不過青少年時期幾乎都是在紅土上度過的。」
北美風格的硬地球場在瑞士很少見,那裡都是紅土的天下,對所有年齡層都有好處。由於球撞擊地面時會增加摩擦力,比賽速度較慢,相對有時間建構每一分的戰術以及練習放小球等全方位的擊球技巧。在速度快、砂礫較少的表面上,常常大拍一揮即可結束來回對峙,在紅土則需要更多的耐心。
多年下來,我越來越喜歡看紅土賽事:看移位、看戰術運用,或純粹出於美學欣賞的角度,羅馬或巴黎近傍晚時,陰影在紅土場上延伸開來的景象,著實賞心悅目。
美國網球協會前球員發展總監派屈克.麥肯羅(Patrick McEnroe)認為,二○一○年代美國的一線男子網球選手荒,和歐洲人在紅土上練出來的優勢有一定關係。他也指出很多年輕美國球員的一大盲點,就是很會抽球,卻不擅長打整場比賽。這樣說來,紅土確實是最好的教室,減弱球員天生蠻力的同時,更強調分與分之間的鋪陳,以及其他不少優勢。
費德勒能夠在巡迴賽二十多年屹立不搖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年輕時沒打那麼多硬地比賽,造成身體嚴重耗損。紅土場地通常對關節衝擊沒那麼大,不過紅土卻曾對費德勒的自信造成很大的打擊。
在他一九九八年的第一場巡迴賽級比賽格施塔德,他就在紅土場上敗給盧卡斯.阿諾克,接著就一直輸球。
「我前十一場比賽都吞敗仗,真的很嘔,」費德勒後來告訴我,即使過了許多年,數字他還記得一清二楚。「很多場都打得很接近,但輸了就是輸了,足足輸了十一場。」
他早期紅土賽事失利的其中一場,便是一九九九年法網,也是費德勒的大滿貫處女秀,對上的是一九九七年和一九九八年連奪兩屆美網冠軍、發球上網速度很快的拉夫特。這位極具個人魅力的澳洲好手是天生的快速場地球員,卻也深諳紅土上的滑步和進攻之道。他就像澳洲偉大前輩球員羅德.拉沃及愛默生一樣,在陽光明媚的昆士蘭(Queensland)長大,從小在「蟻床(白蟻丘取出的泥土碾碎物)」製成的場地打球。
「場地很滑,在上面我會一直滑步,」拉夫特說,「在昆士蘭最接近紅土的東西,非蟻床莫屬了。」
曾於一九九七年闖入法網四強的拉夫特在展開法網前幾天,才勇闖義大利紅土公開賽決賽。從未見過拉夫特的費德勒當年才十七歲,運氣很好獲得主籤外卡。法網外卡通常是為有潛力的年輕法國球員保留,雖然費德勒在法網青少年組賽事成績不佳,單雙打都是第一輪出局,但他當時IMG的經紀人瑞吉.布魯內特是前法國球員,人脈很廣,加上他又是一九九八年年終青少年世界第一,因此順利取得外卡。
拉夫特當時是知名球星、高居第三種子,因此大會安排比賽在法網第二大場地—可容納一萬人的蘇珊.朗格倫球場(Suzanne Lenglen Court)進行。
這座優雅、現代的競技場視野極佳,記者席就在底線正後方的絕妙位置,可將比賽全局盡收眼底,是無須扭動脖子跟著球跑的最佳場所。我是看台上成千上萬人裡的一員,也可能是來看費德勒而非拉夫特的少數幾人之一。身為網球作家的職責,便是要隨時留心明日之星,而我認識的兩個經紀人都看好費德勒成為下一個大人物,且他們和費德勒都沒有工作往來,更是勾起我的好奇心。他們沒有捧他的必要,可見他們覺得費德勒有多特別。
外卡是年輕球員崛起的主要管道之一,讓他們跳過或縮短冗長的衛星賽或資格賽,快速取得重要積分以及曝光機會,這對潛在的贊助商而言可是件大事。大滿貫主辦國—澳洲、英國、法國和美國—的球員可以提前獲得進入大滿貫賽事的門票,優勢最大。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