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虧損超過20億美元,福特宣布終止印度工廠,總理莫迪「印度製造」政策大受打擊

10年虧損超過20億美元,福特宣布終止印度工廠,總理莫迪「印度製造」政策大受打擊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汽車巨擘福特(Ford)昨(10)表示,在過去十年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後,未能找到可延續的策略在印度市場繼續前進,福特將終止在印度製造生產,關閉兩地工廠估計影響達4000個工作崗位。

汽車製造商巨擘——福特(Ford Moto)上週表示,將停止在印度製造汽車。此消息是繼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德國MAN Truck & Bus SE以及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 Motor)相繼退出印度市場後,再度對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所擘劃的「印度製造」政策,造成沈重打擊,同時也凸顯了外國汽車商在印度的困境。

10年虧超過20億美元 福特退出印度市場

福特上週宣布,過去10年在印度不僅沒有獲利,還倒虧了超過20億美元(新台幣574億元),並表示印度對新車的需求弱於預期,將依序關閉西部古吉拉特邦薩南德(Gujarat)和南部城市欽奈(Chennai )的製造業務,且將影響4000個工作。

福特執行長Jim Farley表示,為了保持集團持續獲利、成長,這個決定雖然艱難但必須要做。

其實退出印度的汽車製造商,並不只有福特,大多數歐美汽車大廠都很難在此佔有一席之地。《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目前印度汽車市場由日本鈴木(Suzuki)、韓國現代(Hyundai)兩家汽車廠掌控,且站穩腳步,兩家公司合計囊括新車銷量的60%。

報導稱,由於印度購買新車者、經銷商和小型企業都倚賴非銀行貸款機構(Deposits of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的貸款購入汽車;這些機構像是鄉鎮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等非正式銀行機構。

但是由於2018年印度發生金融問題,相關金融服務公司倒閉,引發了資金緊張,使許多非銀行貸款機構受到影響,環環相扣之下導致汽車業遭受打擊,面臨數年的不景氣。

根據印度汽車經銷商協會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儘管福特在印度已經有30年的歷史,但其實上(9)月的市場份額達到1.4%,完全無法與鈴木、現代所生產的小型、經濟實惠的汽車車相比;又受當地車市成長不佳影響,很難打入市場

莫迪的「印度製造」面臨挑戰

《中華經濟研究院》報告指出,印度政府長年為發展製造業及降低逆差所苦,2014年代表印度人民黨(BJP)競選的莫迪(Naranda Modi)勝選,在就任總理後提出「印度製造」政策,希望藉由複製中國、越南等東亞國家經濟發展模式,推展製造業。

福特於2011年即宣布將在古吉拉特邦建設工廠,當時莫迪正是該地的首長,歡欣鼓鼓地對此表達肯定。當時他在Twitter上表示:「古吉拉特邦將擁有福特在美國以外最大的工廠,價值10億美元,且將提供總共3萬6個工作崗位」。

同為莫迪的印度人民黨發言人Gopal Krishna Agarwal卻表示,印度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未必能獲得好處。

「福特生產的產品不適合印度國情,其且它們的售後服務非常差勁」,Agarwal繼續強調,其它的汽車製造商在印度已經表現很好,目前產業成長已經令人十分滿意,不需要其它車廠加入戰局。

莫迪總理勝選後,延續對製造業的政策,他表示「在印度製造」將重視電子與資通訊產業的發展。此後,更進一步於2015年實施階段性製造計畫,同時透過提高各類產品進口關稅,例如手機、汽車以及其零組件等,迫使更多跨國企業到印度設廠生產。

2019年1月,印度政府擘劃「2030年願景」之國家發展目標,首次以全球供應鏈(GVC)的角度,進行招商引資。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徐遵慈指出,過去印度將產業發展重心單獨放在電子產業,已不足以改變印度製造業的生產體系。

他稱,未來必須提出整體性策略,才能將印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達到「在印度生產、為印度生產,也為全球生產」的目標。不過,短短數年間,通用汽車、德國MAN Truck & Bus SE以及哈雷戴維森機車卻相繼退出印度市場,而豐田(Toyota)又於去(2020)年因為高稅收,停止在印度的擴廠計畫。

從2018年的金融風波後,印度汽車市場已進入衰退期;而又因嚴峻的疫情加劇了這個現況。如今身為製造業前端的汽車工業已經受挫,也代表莫迪印度製造的願景,將面臨更多沈重的挑戰。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