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習近平試圖在六中全會推出「第三個歷史決議」,讓他成為另一個毛澤東

習近平試圖在六中全會推出「第三個歷史決議」,讓他成為另一個毛澤東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讓自己享有和毛澤東同樣的歷史高度與政治地位,新版本的歷史決議中,中共更打算重新定位昔日的「歷史錯誤」,直接抹去或稀釋了鄧小平路線的政治意義,讓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或國進民退直接銜接到毛時期,使自己當下的作為顯得理所當然。

對於中共領導人來說,意識形態與歷史的詮釋權,向來是遂行政治鬥爭、推動重大政經作為或是追求黨內歷史定位的前提。毛澤東與鄧小平都曾在劇烈的政治鬥爭後提出「歷史的總結」,同時宣布自己時代的來臨,習近平現在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由於習近平期待在明年中共二十大攀上權力巔峰,論述政治工程近年一直在進行,從十九大的政治報告的新時代、中國夢與兩個一百,去年五中全會的「2035年榮景」、「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一直到前陣子中共百年黨慶所高舉的歷史使命,最終目的其實已經昭然若揭,日前傳出習將在六中全會提出新的歷史《決議》可視為最後一塊拼圖。

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歷史決議」,背後各是為了什麼?

具體來說,「歷史決議」是中共內部取得歷史與意識形態詮釋權的重要象徵。這種「後設敘事」的文本,往往出現於重大的歷史轉折時刻;除了清理政治鬥爭的戰場外,同時也預告新的政經發展階段的到來。

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做了中共歷史上第一份歷史決議,即《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後,鄧小平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中共第二份重要歷史決議。雖然兩個決議的時空背景與政經條件有所不同,但背後的政治邏輯與權力套路倒是十分相似。

毛主導的決議,是與先前國際派的左傾盲動冒險主義進行清算與戰場清理,在經歷長征、遵義會議與延安整風後,毛澤東已徹底從王明、博古等人手上奪回黨政軍的主導權,為了替自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民主主義」鋪陳、揭開國共二次內戰的序幕,毛用這個決議向世人宣布中共的歷史走向了新的階段,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鄧主導的決議,則是透過給予毛澤東「建國有功、文革有罪」所謂「七三開」的歷史定位,對文化大革命的批判,除了試圖掃除了個人崇拜與大權壟斷的問題,這就意味把只會高舉毛澤東「兩個凡是」的接班人華國鋒,直接打成教條或「本本主義」論者。

鄧小平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直言之,這種「扛著紅旗砍紅旗」的操作一如當年的毛澤東,因為毛指責黨內國際派沒有從中國實情出發,實事求是對待革命情勢,這是對馬列主義的一種曲解與庸俗化。

更關鍵的是,鄧小平的決議,本質上也替自己過去被冠上的「走資派」的帽子平反,因為尊重私有財產以及市場機制也是昔日中共高舉的路線,不論是建國之初的新民主主義、八大時提出的「中國當下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長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問題」、為了挽救大躍進所提出的「三自一包」都擁有同樣的認識,把毛澤東神格化,不僅有利於鞏固自己的話語權,也可讓改革開放暢行無阻。

抹去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讓自己的作為更加合理化

值得關注的是,習近平近年來在外交內政上的作為,似乎是挑戰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外交上不再循著韜光養晦或睦鄰外交的態度去面對美國與周邊國家;不再以戰略機遇期的視野看待中國昔日在後冷戰時期的政經紅利,取而代之,則是打造新的紅色供應鏈;對台政策直接揚棄「寄希望台灣人民」方針,取而代之的則是更有侵略性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在個人權力安排上,拋開了集體領導與隔代接班的潛規則,積極在國家主席與總書記任期中大作文章;最後索性以「共同富裕」或「國進民退」為名,整肅中國的市場經濟與私有財產。這種作法,猶如1953年毛澤東發動「社會主義改造」一般,透過大規模的工商業國有化與農業集體化的方式,直接撕毀所謂「新民主主義」的路線。

Mao Tse-tung  毛澤東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習的野心還不只如此,為了讓自己享有和毛澤東同樣的歷史高度與政治地位,新版本的歷史決議中,中共更打算重新定位昔日的「歷史錯誤」,包含三反五反、反右鬥爭、大躍進與文革的性質與政治意義。道理不難理解,習近平如果平反了這些黨史爭議,也意味直接抹去或稀釋了鄧小平路線的政治意義,讓習的時代直接銜接到毛時期,也讓自己當下的作為顯得理所當然。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