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強調「重拾領導力」的朱立倫,過去的領導戰績卻讓人有些擔心

強調「重拾領導力」的朱立倫,過去的領導戰績卻讓人有些擔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朱立倫欲以「改變」當作競選最後一哩路的主軸,但朱聲稱的「已經改變」在他中常會中途離席、不尊重他人的行為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朱立倫依舊是那個換柱的朱立倫,最需要改變的是朱立倫自己,

文:朱灝宇

江啟臣在8月17日黨主席登記的那天,他與年輕人們的互動感動了我。雖然感性上支持江啟臣,但是理性上,我還是決定好好研究研究,這位年輕主席,是否真的值得成為情感上支持的寄託。

朱立倫參選的開頭是先強調自身領導力,雖未直接指名,但他說「如果做得好,我不必出來」,簡單的一段話卻帶著暗箭,射向現任的江啟臣。

於是,我開始認真查找了去年3月接任這個「百年老店」後,江啟臣到底做了些什麼。為了不造成偏差,我把江啟臣與他連任之路的主要對手朱立倫做了些「戰績比較」。這項比較是列出各自的主要表現,藉以比較兩人的戰績差異。

回顧朱立倫的「領導成績」

由於朱立倫從政經歷較豐富,我列出2014年到2020總統大選的朱立倫戰績,不難發現朱立倫參選黨魁起手式是以「重拾領導力」起頭,但回顧過去朱個人戰績,朱本身就是個難跟領導力畫上關聯性的人。

朱立倫2014-2020大選戰績表

事件(時間點)

影響/結果

新北市長選舉(2014)

險勝,朱立倫獲得95萬票,與民進黨候選人游錫堃僅相差2萬多票。

國民黨主席補選(2015年1月17日)

同額競選,沒有競爭者。參選就當選。

「換柱」(2015年10月17日)

因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引起國民黨內疑慮,黨內發動「換柱」,朱立倫沒有頂住壓力,讓「換柱」發生。埋下後續慘敗禍根,以及現在國民黨在立法院處於弱勢的遠因。

2016總統大選—「正毅兄弟」對戰蔡英文

「正毅兄弟」天天開記者會砲轟蔡英文,遭駁證據不足。朱立倫配合綠營要求邱毅、蔡正元,「沒證據別亂指控」,無視「他們是在幫忙朱立倫打選戰」的苦勞。據媒體報導,此舉引發兩人不滿。

2016總統大選

朱立倫以381萬票慘敗給蔡英文689萬票。朱的副手王如玄爆出「軍宅案」醜聞,重傷朱形象。

2016立委選舉

立院席次從64席掉到35席,總共失去29席,自此國民黨淪為立院弱勢。

2018九合一大選

輔選新北市長侯友宜,但當時侯友宜本身的聲量跟支持度皆高,加上侯友宜有超過七年的新北市副市長經驗,之後也順利當選。

2020總統大選—輔選韓國瑜

遭疑輔選不力。

韓國瑜遭民進黨圍攻,未見反制策略,最後韓國瑜遭蔡英文以817萬票擊敗。

回顧2016年,朱立倫幾乎可說是那個害國民黨落入今日境地的罪魁禍首,儘管「柱姐」洪秀柱出面緩頰,不過有些事情已非二人恩怨,而是全黨之禍。國民黨難展拳腳監督民進黨,是從國民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開始。「換柱」更是破壞國民黨制度價值的開端,錯失國民黨從「人治」轉為「法治」的契機,惡化「因人設事」。

事實上,我從頭看完9月4日的國民黨主席辯論,原本以為朱立倫會他將所有表現,盡數在那場辯論中發揮出來,談他會如何在接任黨主席後承擔,領導國民黨,畢竟民進黨確實除了「抗中保台」牌玩得不錯之外,其他部分荒腔走板,真的需要強而有力的在野黨制衡。

結果,綜觀整場辯論,「要讓國民黨更強、更好、更團結」之語繞樑不絕,朱立倫始終不願意承認「換柱」事件他有責任,反倒說自己當時勇於承擔,「雖然對不起前主席洪秀柱,我仍抱定決心、跳下火坑要守住黨,否則立委席次恐怕連四分之一都不到」,過去的事不必重提。

國民黨候選人辯論會
Photo Credit: 取自TVBS頻道直播連結

在我聽來,這叫「卸責」,原因很簡單:當時擁有最終拍板權力的人就是朱立倫,頂不住外界壓力、黨內施壓,屈服於壓力,這不就是「無法承擔」?要客觀檢視有沒有承擔力、領導力,不正是檢視過去事蹟就能知道?政客本性是不會因為沈潛一年半就消失的。

覺得自己必勝的舊勢力,與真正的世代改革

近期一篇報導吸引我的注意,9月8日週三國民黨中常會邀請江啟臣、朱立倫、卓伯源、張亞中等人說明參選理念,論述如何經營美中台三角關係、財務健全、打贏2022選戰的規劃等問題,朱立倫卻「晚到、中離、早走」,朱的解釋是:他去拿資料,順帶關心台灣的疫情變化。

不論朱立倫的理由如何,他的行為引起中常委們不滿,有人批他「這麼不尊重,不如不要來」,其他黨主席候選人亦紛感詫異。朱立倫的行為遭媒體人陳揮文痛批,朱立倫的無禮行為已經無關黨主席選舉的勝負,是朱立倫連做人都失敗,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

2022選舉坦白講,國民黨不可能選差,甚或可以取得更好的戰果,只要關鍵縣市投入對的人、用對的選戰策略,勝率是十拿九穩。然而,重點在於國民黨的「品牌形象」、「品牌價值」,朱上述的行為事實上是不利於國民黨的政黨形象。

國民黨變成候選人的「負資產」便有可能是從朱立倫的行為開始慢慢累積,試問一個會擺架子、不尊重人的黨主席,為了自己聲量、以為自己「必勝」而不顧他人觀感,跑去跟媒體寒暄的黨主席,一般的台灣人民看了感覺如何?對於不合己意的意見,動輒扣人家「1450」帽子的黨主席又該被如何看待?

2022大選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各提勝選策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回顧歷史,西漢破敗,國祚遭新莽篡奪,漢光武帝劉秀一掃群雄,成了漢王朝的中興之主,史稱東漢。

大至國家,中至企業、團體,小至個人,終有輝煌用盡破敗時,問題在於「破敗時,群眾怎麼看待領導者?領導者如何領導?」,「失敗後站起,再到崛起」用在國家叫做「中興」。如果套用在個人,「你怎麼面對自己的破敗,從破敗中站起」就是「振作」。

國民黨目前面臨一個轉捩點:是要迎向解方「落實世代交替」,或是飲鴆止渴,追求短期利益,回頭擁抱守舊保守勢力?明眼人都知道,按照民進黨的施政不力,人們打不到疫苗、紓困振興拖拖拉拉,2022地方選舉國民黨絕不可能表現差,甚有機會多拿下好幾個縣市,真正關鍵是2024總統大選。

沒有一個主要政黨,可以承受連續三次中央政府選舉的失敗。而看民進黨政府在疫情當中,種種掣肘國民黨執政的地方政府,就能知道:只要中央政府手上握著預算,任你怎麼忤逆,終歸都得俯命中央。所以,朱立倫口中的「沒有2022,就沒有2024」,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也有意淡化外界對他想角逐2024總統的臆測,越強調越引人聯想。

特別提醒,勿忘國民黨2020前也有2018的大勝,結果如何不再贅述。

至於朱立倫欲以「改變」當作競選最後一哩路的主軸,我只能如其他明眼的媒體評論人一樣,表示「最需要改變的是朱立倫自己」,朱聲稱的「已經改變」在他中常會中途離席、不尊重他人的行為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朱立倫依舊是那個換柱的朱立倫。

國民黨現在需要的,是落實世代交替,一個類似漢光武帝的中興之主,否則2024將是國民黨的最後一年。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