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書評】《倒數10分又38秒》:她的生命倒數像是一場流動的饗宴,但死亡並不是人生終點

【書評】《倒數10分又38秒》:她的生命倒數像是一場流動的饗宴,但死亡並不是人生終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艾莉芙・夏法克的故事總是融合了多元族群並存,那些為自由持續奮鬥、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在晦暗世道下繼續相信希望的可能,透過萊拉的死亡,階級身分早已瓦解,你會發現我們與這個虛構故事間,沒有任何差別。

故事剛映入眼簾便昭告了「結局」。

小說《倒數10分又38秒》以倒敘的手法,看見倒在金屬大垃圾桶裡,不堪死去的妓女龍舌蘭.萊拉,用著她彷彿上帝視角帶領讀者走進自己多舛的一生,從死亡後第一分鐘開始,伴隨著無法忽視,流竄在伊斯坦堡的濃烈氣味,串回自己的出生。

閱讀萊拉的記憶,就像跟著她來到地球彼方——伊斯坦堡的街道暗巷,以為要來場異國遊歷,卻是跟著萊拉死後記憶存在的最後10分又38秒,這個科學上所記載人在死亡軀體內能保存最長的記憶時刻,如跑馬燈般見證雖然是悲劇的人生,卻仍看到堅韌的希望與真摯情感,如不起眼的種子萌芽,遍布在你眼睛所及的地方。

萊拉對人生有好多疑問,不管是原生家庭對她的傷害,或逃到從小就嚮往的伊斯坦堡,卻如同所有抱著希望前來卻終究讓你失望的大城市,這塊夢想之地丟下了她,被賣至紅燈區,老是在醫院與警局間輾轉,為什麼她的命運一直沒有被善待?

我們雖不像萊拉一樣有著極端的命運,但回頭看看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曾對大都市懷抱想像,又或許還是個現在進行式。身在其中的你,是否也有曾感到被丟下的時刻?曾幾何時,我們自以為瞭解的文化圈越縮越小,非我族類不可進,菁英主義讓彼此產生距離,讓人心裡產生了隔絕般的高牆。

從結果來看,出生開始好不容易的一聲啼哭,與她的死一樣,總有一夥人七嘴八舌地爭相替她決定命運,夾在嘈雜紛亂的聲響中,連死訊也在眾多新聞下的跑馬燈一閃而過,輕如世道下的一顆芥子。

然而只觀看結局,縱使是不好的,你的人生因此就是悲劇嗎?這句老是被提出來的萬年問答,在閱讀完這本書時也依然浮現於腦海。

我們看到始終為自己奮戰的萊拉,有著那五位摯友——非血濃於水、卻靠著彼此相遇扶持,成為更親於血緣關係的「水緣家人」——她有了愛,成為妓院街唯一能披著婚紗走出去的人;現在,她還有死亡。在死亡面前高牆消失,你我並沒有分別。肉體消亡不是終點,萊拉為她的摯友們帶來希望與選擇的自由。

「如果世界從來不如我們所願,何必要照著它的路走?」

劉梓潔在最新的著作《希望你也在這裡》這樣說過,或許也很契合萊拉生前的五位好友。

五個同樣是生活在伊斯坦堡底層的人們,在萊拉的各個生命階段交錯前行,誰被唾棄之時,還有彼此互相扶持,萊拉死後被丟進無主公墓,他們揚言要「救出她」,屍體要怎麼個救法?

從他們計畫到起身前往無主公墓的過程,彷彿觀看動畫《東京教父》,同樣生活在繁華都市底層的人,因為一個目標事件到處奔走。《東京教父》裡,人妖、流浪漢與逃家少女之於為出生的棄嬰找回家;《倒數10分又38秒》裡,變性人、奴隸、妓女、侏儒之於為死去的萊拉好好安葬。沒有血緣,卻比真正的家人還親,嘻笑怒罵、直來直往,卻也只有彼此。在這怎麼看都不好過的人生跑馬燈下,依然有著在這無奈世局下的人性微光,真摯友情造就希望與救贖,因為就這麼相信了,這個不管其身分,活生生走進他們生命中的萊拉,是一個人,沒有什麼階級身分,是讓他們不再孤獨的摯友;是家人,沒有血緣又如何?

世界總是不如我們所願,那就背道而馳吧!這條路上若有人與你一同前行,那將是多難能可貴的事情。

萊拉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有超過五個朋友。一個就很幸運,如果老天眷顧,可能會有兩到三個;除非出生在滿天星斗的晚上,才可能有五個——五個一輩子就很足夠。追求更多並不明智,只怕會危害你原本就依賴的那些人。

五人掘墓中有著黑色幽默般的描寫,讓人忘記萊拉死前的不堪。我們常從旁人視角映襯出自己的好,就這點上,無法好好證明自己的萊拉,五位朋友幫她做到了。

自始至終,萊拉還是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看著萊拉的死亡,覺得她的生命倒數也像是一場流動的饗宴,死亡並不是人生終點,而是以自由意志繼續活在他們的心中。

在圈圈之外,艾莉芙.夏法克的故事與真實

我們常講到故事如何改變世界,但我們也應該知道世界上的身分政治,是如何影響故事。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伊斯蘭社會的女作家,那大家就期望你寫出伊斯蘭女人、尤其是不快樂的女人,大家期望你寫含帶訊息「激烈的」人物性格的故事,想像力就不必了。作者不再被視為單獨富創意的個體,而是他們文化的代表,大家想從我們故事中看到的是奇特、是與眾不同,然而,我和其他人並無不同。——艾莉芙・夏法克(Elif Shafak)

終究《倒數10分又38秒》是個虛構故事,但艾莉芙.夏法克要告訴我們的是那始終被氤氳氣息掩蓋的真實伊斯坦堡:以宗教之名行極端父權之實的社會、多元族群混雜卻依舊無法容納邊緣人的繁華大城、看似規定其實只是表象的法律,更不用說跟劇情相對無關的亞美尼亞人與鄂圖曼政府曾經的種族紛爭,即便這曾讓她上了法庭,夏法克依然選擇寫下。

身為土耳其當代最受矚目的女性小說家,遊歷各國與不是在傳統土耳其家庭長大的經歷,讓艾莉芙・夏法克的故事總是融合了多元族群並存,那些為自由持續奮鬥、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在晦暗世道下繼續相信希望的可能,透過萊拉的死亡,階級身分早已瓦解,你會發現我們與這個虛構故事間,沒有任何差別。

故事打破了菁英文化圈,在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世界高牆之間穿了一個個的洞。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鮮榨文學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