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資訊科技犯罪》:據說美國國安局的座右銘,就是「取得不可取得的」

《資訊科技犯罪》:據說美國國安局的座右銘,就是「取得不可取得的」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本書,將帶你一窺真實世界中的網路犯罪行動如何運作,作者親自採訪最具代表性的駭客入侵事件幕後要角,透露高科技騙子如何運用縝密策略入侵我們的線上生活、竊取財富與機密,而這些伎倆又如何被民族國家利用來瞄準人民、影響選舉,甚至準備發動網路戰爭。

文:傑夫.懷特(Geoff White)

操弄選舉

2013年初,我和一位服務多年的議會情報與安全委員會議員一起午餐。飯後甜點之前,他小聲對我說委員會「很擔心華為這間公司」。身為以證據立論的記者,我詢問是否有什麼證據,但他什麼都沒有透露。或許就算有的話,大概也因為太過機密無法告訴我:委員會常關起門來聽取間諜報告。

委員會似乎真的很擔心這個中國的科技巨擘。2013年6月,委員會公開了一份標題為《外國廠商涉入關鍵國家基礎建設》的報告,這裡提到的外國廠商就是華為,關鍵國家基礎建設則是英國通訊系統的中樞,由英國通信公司BT營運。英國公司和華為於2005年簽訂合約,由華為提供電信網絡翻修的設備。情報與安全委員會赫然發現,政府的部長們根本不知道這項協議,更不用說曾經提供過任何意見了。委員會的報告仍舊沒有提供任何中國政府干預華為的特定證據,卻明示委員會成員有多擔心。

這是一連串打擊華為行動的第一槍,隨著該公司捲入地緣政治、科技安全和貿易戰的糾紛,儘管該公司極力否認它讓北京得以監視的指控也沒用。

想了解華為的新聞為什麼鬧得那麼大,你必須了解一下5G,也就是第五代行動通訊科技。過去幾年來,行動網路的速度、覆蓋率、容量快速擴展。5G是下一個大躍進,但這代表的不只是下載貓咪影片會變快而已。有一個建設已久的尖端科技設備已經為這個階段的到來準備就緒。5G的大躍進有一部分是因為可以讓訊號發送得更快,也就是更少「延遲」發生(收發訊息的延遲)。想想無人駕駛汽車:接收和發送停止的指令時,就算只有幾微秒的延遲,都有可能意味著生與死的極大差異。

遠端操控的手術、智慧交通管控、無人機——許許多多未來的創新只能在5G時代到來才能實行。因此,才會這麼急切地想要設置5G。為此,要靠他人提供設備(如發射器和接收器),而現在這個產業只有三個競爭者:華為、諾基亞、愛立信。據估中國的華為領先其他兩家業者兩年,在高科技的市場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問題是,多國認為無法信任在中國製造的設備,尤其這些設備會廣泛且深入國家的通訊網路,從傳遞臉書的更新到政治人物的信件。他們擔心中國政府可能會在設備裡安裝所謂的「後門」,攔截通訊內容。澳洲拒絕華為提供5G設備的建設(但是遭到華為的抗議);紐西蘭也跟進;美國政府網路禁用華為的產品,2019年5月美國公司也短暫遭到禁止與華為的貿易往來。

對華為的疑慮,英國靠測試提供了答案,或是至少,我們應該會有答案。基於對BT合約的擔憂,英國政府委託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設立一個小隊,共同測試華為的工具組。跟預想一樣,結果從未公開。但是英國政府網路圈的資深人員幾乎肯定看到了結果,他們之後的評論也透露了一些資訊。

2019年4月,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的技術總監伊恩.李維告訴BBC:「華為的安全工程跟一般不同。它的工程設計就像回到了2000年。非常非常的濫竽充數,會導致我們必須長期處理的網路安全問題。」接著他說到了關鍵:「我們不認為我們報告的是中國政府的行事不正當的證據。這就只是工程很差而已。」

換句話說,英國不太擔心中國偷偷在華為的工具箱中留後門:如果設計得這麼差,他們擔心任何人都可以駭進去(華為沒有應本書要求做出回應)。

在寫這本書的當下,英國的解決方式是安裝華為的產品,可是不會用在網路的「關鍵」部分。然而,這樣的解決方式似乎無法滿足美國,美國威脅說如果英國繼續在5G網路中安裝中國公司的產品,就會縮減與英國的資訊共享以及兩國的安全合作關係。

美國高度懷疑華為會讓中國政府在我們依賴的通訊上留個後門。這很諷刺,因為自從我們知道美國政府靠某個系統進入我們依賴的電子通訊,還不到幾年的時間。


2012年12月,記者葛倫.葛林華德收到了一則特別的訊息。一名告密者準備取得一些機密資訊,但是要葛林華德用高度安全的通訊方式和他連絡才願意採取行動。對科技並不特別擅長的葛林華德相當努力,可是消息來源(當時化名為第四公民)漸漸失望,同時寄了加密的訊息給另一位記者蘿拉.柏翠絲。此舉改變了她的人生,還有許多其他人的人生:

我是情報體系裡的資深政府員工。希望你能理解我冒著相當大的風險與你聯絡,希望你能答應做一些預防措施,這樣我才能和你分享更多資訊。這絕對不是浪費時間。

第四公民當然就是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他是美國國安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簡稱NSA)的前約聘人員,而NSA也就是美國版的GCHQ。

史諾登是博思艾倫諮詢公司的員工,為NSA工作。他是網路系統分析師,負責「尋找進入世界各地網路和電信流量的新方法」。透過工作,他發現越來越多美國政府的監控裝置,這讓他警戒起來。

2000年代中期,美國情報單位開始意識到全球有80%的數位通訊流量都會經過美國,認為這是打造及利用情報的絕佳機會。史諾登擔心無辜的人會因為這種撒網計畫受到牽連。最終他決定竊取有關政府攔截訊號計畫的絕對機密,並且外洩。他從夏威夷高度戒備的機構偷出上萬份檔案。

藏身於香港的旅館,史諾登把大部分資料都交給了葛林華德和《衛報》的記者。他後來嘗試脫逃,據傳逃往古巴,但由於美國註銷了他的護照,最終只逃到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