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失戀後遺症」,重新拾起找尋另一半的勇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人在失戀之後會認為:再也不可能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了。這樣的想法會讓人困在失戀中走不出來。這種想法是怎麼來的?又要如何釐清、化解?
有一種失戀,叫做「總覺得無法再愛人」。雖然一般人在失戀後,通常會依序走過依附理論裡的「抗議」與「絕望和難過」兩個階段,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走出傷痛,重新找到走入下一段感情的動力與契機。
有些人在失戀後會陷入這樣的迷失裡:「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找到這麼好的人來愛我了」。這類想法其實很痛苦,也讓一些人困在失戀中走不出來。這種想法是怎麼來的?
童年遺憾如何成為助力?
這樣的想法其實往往和童年關係的再現有關。不知道讀者是否發現,戀愛中的自己會變得不太一樣?原先我們以為自己不怕孤單,但在感情裡卻時常黏著伴侶?原本我們以為自己脾氣很好,但是在喜歡的人面前,卻往往不是這麼回事,為了一點小事情就暴躁不已。
感情很多時候是我們童年關係的再現,而讓我們忘不掉的感情則和我們童年時期的「未竟事宜」有關。譬如,你小時候總是得不到父母的喜愛,但對方卻把你當作心肝寶貝;又或是你在童年時期受傷時,父母總是用斥責的口氣來責怪你,但對方總用呵護的語氣來關照你。
我們的童年會留下許多殘骸,當那些殘骸在感情裡曾被某個人填滿了之後,我們便很容易不知不覺地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的全部,自己再也找不到那麼好的人來陪伴自己了。
也因此,當對方離開自己的生命之後,我們便很難走出感情的傷痛,認為唯有對方回來才能重新填補自己感情的裂痕。
這樣的感覺有時會持續很久,而且很強烈,強烈到讓我們不再相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自己的前任。
我必須要說,這些感覺是很真實的,也沒什麼錯。沒有人有權利去否定別人的感受。
但回過頭來,「走不出來」這件事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是不是可以從這個點,根本溯源地去思考,在前一段關係裡面,對方滿足了你哪些條件?而那些條件,回到童年依附的關係裡,是不是滿足了父母未曾滿足你的什麼事物?
知道這些事情之後,有什麼用呢?它不一定能馬上起作用,但長久以來,或許可以作為我們挑選伴侶的依據之一。
怎麼說呢?從童年的遺憾裡頭,我們會知道具有哪些特質的伴侶可以讓我們在感情中過得比較好,什麼特質的人則可能會讓我們得不到感情上的滿足。
從這些線索裡,我們可以開始慢慢地覺察到並不是只有前任才是完美的、世界上還會有符合這些特質的人等著我們去認識。儘管不是那麼容易找尋,也不一定能夠馬上找到,那也沒關係,就先放在一旁吧。畢竟失戀之後,並不一定能夠馬上好起來。
感情中的傷害與負面影響
此外,有另一些人在失戀後長期好轉不了的原因,則可能和「傷害」有關。
依附理論提到了,每個人在家庭裡的依附類型,並不一定就是感情中的依附類型。我便曾碰過這樣的人,在家庭裡是安全依附者,但到了感情卻成為不安全依附。
如果深究其原因為何,往往和一個人交往的對象有關。一個人可以在家庭裡長成安全依附的模樣,但到了感情裡卻遇到不斷干涉和責備自己的伴侶:對方對自己有諸多不滿,像是不喜歡自己跟某些朋友出去、不喜歡自己許多習慣。導致兩個人交往到最後,因為長期被對方責罵,使自己的自尊心越來越低落,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談戀愛。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這並不是自己的錯。雖然不一定很快就能弄清楚自己身處的狀況,但是在適當的提點之下,也許我們有能力去發掘,原來自己並沒有對方說得那麼糟糕,是對方不斷把自己貶低,導致自己越來越討厭自己。
弄清楚自己排斥談戀愛的原因,並非自己真的很糟,只是在感情中被對方長期灌輸自己很糟的想法,將有機會讓自己重新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愛人與被愛。
延伸閱讀
- 失戀心理學:分手後如何照顧自己?
- 10部失戀電影,療癒受傷的自己:放不下很正常,讓自己沉浸在悲傷中吧
- 諮商心理師:你沒有義務原諒傷害你的人,但別讓「不原諒」掌控你的人生
- 《療癒孤寂》:早年缺乏愛與關懷,會讓人時常質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 「不安全依附者」如何找回安全感?寫給焦慮與逃避傾向高的人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