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21台北電影節選片指南:不知道該看什麼?選片人推薦那些你可能錯過的精彩遺珠

2021台北電影節選片指南:不知道該看什麼?選片人推薦那些你可能錯過的精彩遺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北電影節一向希望邀請觀眾跨出舒適圈,觀看世界各地萌發什麼樣新的創作意念,即便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刻,電影人的想像力跟創作能量仍能帶領觀眾跳脫現實環境的限制。以下為台北電影節選片人特別想推薦給大家的作品。

文:蘇逸華(台北電影節選片人)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時局下,能順利舉辦一個影展實屬萬幸。在無法出國選片的情況下,我們仍努力透過大大小小的線上影展,從800多部電影中選出137件電影(包含XR作品)呈獻給台灣的觀眾。在眾多入選作品之中,我們看到大環境的改變不只影響著創作者的母題,也影響著其製作方式。

台北電影節一向希望邀請觀眾跨出舒適圈,觀看世界各地萌發什麼樣新的創作意念,即便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刻,電影人的想像力跟創作能量仍能帶領觀眾跳脫現實環境的限制。以下為幾部特別想推薦給大家的作品。

邱澤出席北影形象廣告「回家」首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21台北電影節影展大使邱澤。

《性・愛饗宴》,國際新導演競賽單元

2007年,荷蘭的格羅寧根曾經發生一起震驚國、內外的社會事件。三個HIV帶原者在派對上將多位男子迷昏,並注入自己的血液,導致多位男子提告。

荷蘭導演提姆・萊昂德克(Tim LEYENDEKKER)有錄像藝術的創作背景,他以此事件為本,與七位不同的攝影師,透過章節式的敘事架構融入重演、訪談、劇場式獨白等等不同的形式,將虛構與紀實混於一體。

導演的創作靈感來自柏拉圖(Plato)的《饗宴篇》,在此文本中,每個人發表他們對於「eros」(愛慾)的解讀與想像,如同《性・愛饗宴》,導演試圖透過不同角度去切入同一核心,不設限地讓觀者自己去思考、感受何謂「真」?何謂「假」?何謂「愛」?何謂「道德的界線」?這部電影帶有強烈地挑釁意味,挑戰觀者既有的思維,也挑戰觀者觀影的極限。

《歡迎來到鬼魅之都》,國際新導演競賽單元

故事設定在近未來的伊斯坦堡,一位熱愛跳嘻哈舞的少女、一位忙著為獄中兒子籌錢而不得不從事毒品走私的母親、深耕社區教育與積極參與社運的女子,以及一位剝削敘利亞難民、用不法途徑加速都更建設的大叔,四個看似沒有太多交集的人,因為一次意外斷電,而產生難以預測的化學變化。

土耳其導演阿茲拉・丹妮茲・歐卡(Azra Deniz OKYAY)透過不同世代、不同性格以及迥異的出身背景的角色,映照土耳其近十年來政治與經濟的變化。面對無形的威權體制時,社會事件的肇端卻容易被加諸在積極求生的個體上。

這雖然是阿茲拉・丹妮茲・歐卡第一次拍劇情長片,影像卻流露出非常敏銳的觀察力和成熟的敘事能力。身為女性創作者,也特別以劇中三位女性角色述說現在女性面對的困境。

導演在拍攝資源極有限的情況下,以游擊的方式在伊斯坦堡建構出一個混合虛實的世界。在土耳其資深攝影師巴瑞斯・歐茲巴塞爾(Baris Özbiçer)的掌鏡下,光影動人地在命運未知的角色中流竄。本片拿下去年威尼斯影展影評人週的首獎。

《墜愛少女》,未來之光單元

繼土耳其電影《少女離家記》細細描繪在穆斯林社會下少女追求自由與試圖衝破教條的禁忌,《墜愛少女》以一種更為溫柔的姿態,以三段式、三種敘事觀點,探索在成長過程中的纖細敏感的心靈,是如何對社會與習俗所施加的規範產生反動。

靠近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一個小城市,住著一對姊妹,姊姊舒雅德是一位大學生,她在社群平台上與現實生活中扮演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妹妹拉巴有一天透過姊姊的手機發現一個秘密,發現姊姊與一位男子過從甚密,為了解開謎團,妹妹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墜愛少女》非常真實地反映埃及少女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束縛與對愛的嚮往,是一部非常誠摯描繪在極度保守的社會氛圍下女性如何自處的電影。重量級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擔任監製。

《當我們成為風景》,異境真實單元

來自巴黎市郊的導演愛麗絲・迪歐普(Alice DIOP)就住在RER B鐵路線的旁邊,這條鐵路線從南到北貫穿了法國,沿途經過各個在社會經濟背景相當不一樣的社區。

導演從自身的家人開始記錄、也將鏡頭轉向來到法國20多年的馬利移工,以及打獵的士紳階級,並與啟發她拍攝這部作品的作家Pierre Bergounioux天南地北地從法國大革命、盧梭,大聊法國的當下、現在與未來。這部紀錄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敘事觀點多次的轉換,可以說是一部結合個人觀察與民族誌式的集合創作。從「我」提升至「我們」,「個體」與「群體」產生對話。

導演愛麗絲・迪歐普說道:「這部電影創造了一個空間,納進這些截然不同的世界。儘管他們彼此並不認識,但透過一個個銜接的畫面,那些原有的邊界忽然就都不存在了。」《當我們成為風景》更在今年柏林影展邂逅單元中獲頒最佳影片。

《全員社距中》,作者視角單元

曾經是台北電影節2014年焦點影人魁北克導演德尼・柯特(Denis CÔTÉ),在今年的柏林影展邂逅單元以《全員社距中》拿下最佳導演殊榮。

故事講述一位遊手好閒的浪子,他對世界的動態漠不關心,但卻又想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那樣的矛盾雙重性深深吸引著我。男子分別與五位女性開啟莎劇般的對話,不論是妹妹、太太、情人、穿著時髦外衣的收稅員,抑或男友的外套被主角偷走的神祕女子,片中的女人似乎對於男子都抱有一份邁向理想的堅持與期望。男人之於片中的五位女子,可以視為人之於外界、社群的互動與拉扯。

全片都使用定鏡於野外草原上拍攝,角色之間始終保持著1.5公尺的距離。在疫情時代下,一切都來得這麼剛好。事實上,本片的劇本早在6年前已完成。2015年導演一人在塞拉耶佛旅行,人生地不熟地,他讀起了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以及關於巴爾幹戰爭的書籍。殊不知遠遠在COVID-19席捲全球前,德尼・柯特已超前佈署地構想出這樣的「完美社交距離」故事。